液體。
撰文 | 孫亞飛
在一趟長達六個小時的國際航班上,相信多數人都會昏昏欲睡,無精打采,就算是吃飯喝水,也不過是長途旅行中例行公事而已。
然而在米奧多尼克看來,這場旅行卻是奇妙至極。
幾年前,他在自家的屋頂上喝茶,一不小心寫出了一本暢銷全球的科普作品《迷人的材料》(中文全名:迷人的材料——10種改變世界的神奇故事和它們背後的科學故事;英文原名:Stuff Matters: The Strage Stories of the Marvellous Materials that Shape Our Man-Made World)。
《迷人的材料》內頁
你很難想像,就是這樣一幅再尋常不過的照片,對於一名材料學家而言,其實蘊藏了很多玄機。如果沒有現代材料科技的發展,我們就不太容易享受天台上這般愜意的下午茶生活——正如作者所說,文明時代就是材料時代。
借著這張照片,米奧多尼克講述了十種材料的故事,原來科學居然可以這麼有趣。這十種材料,在上面的照片中都有體現,鋼材、紙張、發泡材料等等。藉助於一個定格的畫面,就講述出一段驚艷的材料旅程,不得不說米奧多尼克的筆法實在了得。
而在倫敦前往舊金山的這趟航班上,只是一趟航班,他又採取了同樣的手段,講了一系列物質,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液體。觸發他寫作的靈感在於,當他通過航班安檢時,花生醬、蜂蜜和牙膏這些物品一律都被沒收了,理由就是,它們是液體。對此,他忿忿不平,卻又無可奈何,作為一名材料專家,他當然很清楚,這些物品的確就是液體,哪怕看起來並非如此。而且,他還很清楚,僅僅從元素的角度來說,花生醬和液體的硝化甘油炸藥其實沒有太大差異,只是我們很難想到,當今的安檢技術,其實並不能區分出花生醬和炸藥,只好禁止了一切液體。
米奧多尼克由此決定,他要把這段旅程用一種特殊的形式記錄下來,所有的故事都源於他在飛機上遭遇到的各種液體,其中還不忘調侃了一番並不安全的「安全須知」。
去年冬天,當我讀到這本書的英文版時,便十分期待能夠將這本書翻譯成簡體中文,最後如願被「未讀」選中。
我推薦這本書的理由非常簡單,就是它可以滿足我們對閱讀這個行為的所有期待。
比方說你希望從閱讀過程中獲得愉悅。
沒問題,《迷人的液體》充滿了忍俊不禁的誤會:打個盹,結果睡夢中的口水連成線滴落下來;因為灰塵引起一聲噴嚏,結果噴到了前座;本想和「熟人」打個招呼,結果對方以為是小家子氣來索取原子筆……整個旅行中,「我」似乎就是憨豆的化身。不過這也不奇怪,畢竟都是英式幽默。
比方說你希望從閱讀中體會到跌宕起伏。
沒問題,《迷人的液體》會告訴你瀕死的感覺,冰冷、無助,最後卻又起死回生,又或者神奇逃脫火山岩漿的魔爪。但你必須要知道,這只是幸運的掙扎,還有很多事情並不會像計劃中那樣發展,就像福島核電站事故中,誰能預先知道,3000℃的氧化鈾會把鋼板熔穿?
比方說你希望在閱讀里品味精緻的生活。
沒問題,《迷人的液體》會教你如何烘焙咖啡,用一雙帶有化學色彩的眼睛,去評判每一粒咖啡豆的成熟與否。你也可以試著去品嘗不同年份的葡萄酒,看看自己是不是擁有品酒師的天賦。不過,對此你不需要抱有太大的幻想,因為專業的品酒師也會被酒的色彩迷惑。
當然了,作為一部科普作品,你可能會希望從閱讀中獲得沉甸甸的知識。
那就更多了。重要的是,這些知識橫跨了五湖四海,從中國的茶園到南極上空的臭氧層;這些知識擁有漫長的歷史,從古人類的顏料到寶潔集團贊助的肥皂劇;這些知識既荒誕又真實,阿拉丁神燈訴說的是一段浩瀚的尋求燃料之路;這些只是冷門卻又不失溫度,格陵蘭島上的冰川蠕動或許會給驕傲的人類更多啟示……
就我自己而言,作為作者的同行,專業內的知識自然是激起了很多共鳴,但是在關於原子筆的故事中,卻體會到了科學以外的很多意趣。
(圖源:pixabay.com)
原子筆對於我們來說早已司空見慣,正如作者所言,我們根本不把它當回事,手中的筆,很多時候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來歷,當然,說不定什麼時候,這筆就被別人給順走了,但自己也不是很介意。
但是為了實現這樣的技術,卻耗費了全人類數千年的努力,它雖然便宜,卻堪稱完美。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當你使用毛筆或鋼筆,寫在平攤的紙上自然是很順利,寫在垂直的牆面似乎也不困難,但是如果往天花板上書寫呢?這就有困難了。然而,不管是油性筆還是水性筆,現代的原子筆都可以倒著寫字,就和固態的鉛筆、粉筆一樣,而原子筆所用的墨卻是液態的,它們在寫下之後,可以藉助於毛細作用滲透到紙張內部,所以只要寫上之後,就可以長期保留清晰的印記,不會像鉛筆或粉筆那樣被抹得糊裡糊塗。
這個性能,讓原子筆可以適應各種場合。
當我看完這個故事的時候,最先想到的就是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邁出的第一步。走路是每個人都會的一個動作,阿姆斯特朗的那一步,從動作上看似平平無奇,肯定不像體操運動員那麼精彩,但是為了實現這一步,卻是人類最偉大的技術體現。而原子筆,其實就是那平平無奇的一步。
在翻譯過程中,我儘可能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前提下,用中文重新還原了這場跨越大西洋的奇妙旅行,希望這本書能在中國掀起一場不亞於《迷人的材料》的科學旋風。
(Photo by John Luke Laube on Unsplash)
·內容節選 什麼才是飛機上最危險的液體?
隨著機艙門關閉,我們的飛機從希思羅機場的停機口推離,有一個聲音宣布:「現在開始廣播起飛前安全須知。
「女士們,先生們,下午好,歡迎搭乘本次大英航空飛往舊金山的航班。起飛之前,請注意一下,現在由機組人員向您指出飛機上的安全設施。」
我一直認為這是一種令人不安的起飛方式,因為我很確信這是個謊言, 安全手冊根本不是真的與安全有關。
首先,他們壓根兒忘了提飛機上的數萬升液體。這些液體中蘊含的巨大能量足以讓我們飛完全程,正是它的易燃性使噴氣式引擎充滿動力。對我們來說,引擎將跑道上這架載有400名乘客、重達250噸的飛行器從靜態推至每小時500英里E的巡航速度以及4萬英尺的飛行高度,只需要花費幾分鐘。
這種液體蘊含著令人敬畏的力量,點燃我們最狂野的夢想。它讓我們在雲端遨遊,可以抵達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地方。將第一位太空人尤里 · 加加林送往太空的火箭中,裝的也是這種液體,它還是最新一代Space X向火箭所用的燃料,可以將衛星發射到太空中。
它就是航空煤油。
航空煤油是一種無色、透明的液體,令人困惑的是,它看上去幾乎與水一模一樣。那麼,它那巨大的能量貯藏在何處?能量又是從何而來的?為什麼液體內部儲存著這麼多原始能量卻沒有使它變得更像糖漿或者更危險呢?還有,為什麼它沒有在起飛前的安全須知中被提及?
文章頭圖及封面圖片來源:nbmagazine.co.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