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肉和火鍋的浮沫,真的會導致痛風嗎?實驗後發現,答案讓人驚訝

2020-04-18   問上醫

很多人覺得煮肉的浮沫髒,不僅源於它表觀上的「髒」以及令人不適的腥臭味,還源於「它嘌呤含量很高」的說法。浮沫的嘌呤含量高,這是說法由來已久,大家口口相傳浮沫會導致痛風發生,甚至還被專門列入了預防痛風的書籍。

但這次,要為浮沫正名。我們實測了一番,發現它的嘌呤含量和土豆差不多,並不算高,甚至還沒有大米的嘌呤多。

今天「問上醫」來給大家解惑「浮沫」是否會導致痛風的發生。

專門做了實驗,證實浮沫嘌呤含量並不高

為了證實浮沫嘌呤含量並不高這一觀點,專門進行一次火鍋實驗。

步驟:

1、先製作一份蘑菇湯底,取一部分清湯裝入無菌袋,隨後鍋里加入羊肉卷、牛肉卷

2、待牛羊肉煮熟後,撇去浮沫,將浮沫收集到無菌袋中;

3、然後收集涮肉後的湯;

4、將新鮮蘑菇湯底、浮沫、涮肉後的湯,這三種樣品送至實驗室進行檢測。

總嘌呤含量(mg/kg)的結果:

  • 新鮮蘑菇湯底——13
  • 浮沫——40
  • 涮肉後的湯——281

結論:由以上實驗結論我們可以看到,涮肉產生的浮沫中,嘌呤含量雖然比新鮮蘑菇湯底高了不少,但是和土豆差不多,還沒有大米的多,大家沒必要太擔心浮沫的安全性。

而涮肉後湯里的嘌呤含量劇增,是浮沫的 6 倍多。

為肉湯浮沫正名後,這幾種食物也想要自證清白,專家說:不可能!

一、啤酒

許多種酒均可誘發痛風,其中啤酒危害最大,啤酒中含有二氧化碳,能迅速吸收,且二氧化碳能轉化為碳酸,降低酸鹼度,使尿酸排出受阻。

二、動物內臟與紅肉

我們的祖輩們都是吃穀類為主,到了我們這一代,食物結構突然改變,變得吃肉為主。

大塊的肉中的嘌呤,可以轉化成尿酸,大大超過生理代謝和排泄能力,導致高尿酸血症,因此痛風的發病率迅速上升。

三、某些蔬菜

有些蔬菜也是高嘌呤類食品。進食後的嘌呤分解為尿酸,主要靠尿液排出,剩餘部分隨大便排出。如果高嘌呤食物攝入過多,人體代謝出現異常,尿酸無法及時排出,導致血液中尿酸濃度過高。最後,尿酸以鹽狀沉積於關節及其他部位,引起痛風及其他疾病。

例如:黃豆,扁豆,紫菜,冬菇。

四、多種海鮮

大部分的海產品中含有高嘌呤和蛋白質,大量攝取可促進尿酸結晶的形成。由於海味中含有豐富的嘌呤,常吃海味,會使血液中尿酸含量迅速增加而不能及時排出體外,從而沉積下來,使人出現痛風症狀。

例如:甲殼類(牡蠣肉,貝類,蚌肉,蟹等),部分魚類(鱸魚,鯉魚,鯽魚,鰻魚等)。

五、各種湯類

例如:濃肉湯、濃魚湯、海鮮火鍋等


本文作者,「問上醫」內分泌科趙建醫生。

臨床10多年的經驗告訴我,高尿酸和痛風是可防可控的。

但防控痛風是個系統工程,需要掌握的細節很多。最重要的有以下4個方面:

(1)如何飲食,降低嘌呤攝入;

(2)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痛風類型的降酸藥、避免副作用;

(3)痛風發作時該如何快速緩解疼痛;

(4)痛風發作後,該如何避免痛風復發。

以上4個方面,有一個沒做好,就可能導致痛風發作,甚至會傷及腎臟。

但網上的知識五花八門、很零碎,有的還自相矛盾。這讓廣大患者無所適從,甚至會加劇病情。

為幫助您更系統地管理好痛風,趙醫生真誠推薦你省下一頓快餐飯錢,訂閱問上醫專家團隊花了近8個月時間精心打造的課程《從零開始降尿酸,預防並緩解痛風》

該課程全面講解了上述4大類防控細節,且用恰當的比喻,將晦澀難懂的醫學術語趣味性表述出來,讓你學的透、學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