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長鶯飛二月天,此時的江南萬物復甦,春食鮮美,春茶芳馥,早已讓人按捺不住想要大飽口福。歲歲年年,中國人享用春天特有的美味歷史悠久,許多春食的老味道經久不衰。今天就一起在老報刊的資料里回味春天的美味記憶吧~
春之蔬
【日】東山布衣 王國源:《 春廚蔬饌(物鳴山房夜話)》
圖片來源:《心力》,1933年第4期53頁
竹筍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希望的開始。春筍冬生,茁壯成長節節高,也象徵著希望和力量。
「其蔌維何,維筍及蒲。」中國人食筍的歷史久遠,吃法也是多樣。簡單莫過「置之炊甑中,與飯同時熟」,或「其筍曬乾,仍可作脯」,或「白煮俟熟,略加醬油」,或用豬油和蝦子醬油清炒。
豐子愷:《春筍:畫圖四幅 》
圖片來源:《兒童知識》,1948年第22期3-4頁
吃貨絕不止步於此。東坡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若要不瘦又不俗,還是天天肉燒竹。」可見竹筍還是和肉最般配。無論是袁枚在《隨園食單》里寫就的食譜「筍煨火肉」,或是品筍大師李漁在做「肥肉煮筍」時悟出的「肉之肥者能甘,甘味入筍,則不見其甘而但覺其鮮之至也」,無不傳達著這一真諦。
如今,「腌篤鮮」在江南地區家喻戶曉。「腌」即咸,「篤」仿小火慢燉之聲,「鮮」用的時令食材,「腌篤鮮」即由鹹肉、靈魂春筍、鮮肉慢火煨就。此菜咸鮮味厚,湯白汁濃,春筍脆嫩,鮮肉爛熟,鹹肉酥肥。
焦東撨子:《家庭烹飪法:春筍腌鮮》
圖片來源:《機聯會刊》,1937年第163期31頁
春蘿蔔
春天天氣回暖,人體陽氣升發,人們可吃些具辛甘發散特質的食物。
「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蔔,曰咬春。」明朝劉若愚在宮廷雜史《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中提到了「咬春」的習俗。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朝就已有此習俗。
「咬春」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據說「咬春」還可解春困。
陳又琴:《蘿蔔咬春》
圖片來源:《針報(1930)》,1930年5月28日3版
蘿蔔還妙在做蘿蔔絲餅,取蘿蔔切成細絲,和麵粉清鹽拌勻,入油鍋煎熟即可使用。
《新春譜食:春薄餅》
圖片來源:《興華》,1931年第28卷第4期19頁
香椿
香椿從漢代起便已走上餐桌,被人做成各類菜肴。康有為曾賦詩《詠香椿》:「長春不老漢王願,食之竟月香齒頰。」以表達對香椿的喜愛。
追求「香椿自由」近代就已有之。俗話說:「雨前椿芽嫩無比,雨後椿芽生木體。」香椿的最佳賞味期在穀雨之前,錯過只能待來年,因此它的價格波動厲害,漲價令人咋舌。
《腌香椿頭價漲五倍》
圖片來源:《時報》,1938年7月25日2版
香椿可涼拌可炒菜,令人齒頰留香。香椿跑蛋、香椿拌豆腐等都是常見的做法。
《香椿頭拌豆腐》
圖片來源:《健康家庭》,1939年第5期14頁
為了延長食用時間,智慧的人們還想出用鹽腌漬、曬乾,做成腌菜保存。然而,鮮椿芽拌豆腐比較鮮美,鹹的香椿芽只堪佐粥。
《香椿芽》
圖片來源:《中央日報》,1948年1月17日6版
為了避免稍不注意錯把「臭椿」當成「香椿」來吃,如何分辨「香椿」和「臭椿」早早就被提上了科普的議程。
聞味道、識葉形,「臭椿」、「香椿」不再傻傻分不清楚。
陳明:《科學常識答問:香椿和臭椿的區別》
圖片來源:《科學的中國》,1934年第4卷第4期47頁
春之雅
茶
「春茶自造始開嘗,色味甘新氣芳馥」,不覺就迎來了春茶開採的時節。
劉春華:《新春茶話》
圖片來源:《上海生活(上海1937)》,1940年第4卷第2期11頁
陸羽在《茶經》中寫道:「採茶都在(唐歷)二月、三月、四月間」,意指茶葉採摘最適合的時刻。今人說「三前摘翠」:社前、明前、雨前。此時的茶樹經過一個冬天的休養,萌發出品質最好、營養價值最高、至鮮至嫩,茶氣最足的小葉子。芽茶不等人,若是不及時採摘田間的茶,就會長成大葉,誤了佳期。
Wu Pao Chi:《茶──由採摘到發售》
圖片來源:《今日中國》,1939年第1卷第3期12頁
春茶成為歷代文人雅士的所愛,創作了無數詠茶詩賦、畫作和品茶論作。品茶,就是品評茶味,趁著天氣晴好,邀上三五朋友找個茶園品茗聊天,或是在自家美美的陽台品茶賞花,隨意閒散,最是愜意。
舌尖上的當季美味,一口吃下去的是整個春天。宅家的日子裡,也要譜一曲春日的味蕾小確幸。宅出煙火氣,宅出我們面對困境時的樂觀。
資料:上海圖書館《全國報刊索引》(作者:姝姝)
編輯:周寶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I5L_nABiuFnsJQVqTy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