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對已經發生了的時空的記載,所以歷史離不開地理。
1、《漢書》
在我國古代,班固在《漢書》中首創了《地理志》,將歷朝的地理沿革記入了正史之中,而正是這一點對後人研究古代各王朝的疆域提供了便利。
但《漢書》的地理志中主要記載的是行政區劃,對於疆域範圍並不十分明確,比如對於秦漢兩朝是這樣記載的:
秦遂併兼四海。以為周制微弱,終為諸侯所喪,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為郡縣,盪滅前聖之苗裔,靡有孓遺者矣。
漢興,因秦制度,崇恩德,行簡易,以撫海內。至武帝攘卻胡、越,開地斥境,南置交趾,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並夏、周之制,改雍曰涼,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
2、《舊唐書》
至唐朝,開始對歷朝疆域的沿革進行梳理,比如《舊唐書》卷四十二的記載:
昔秦並天下,裂地為四十九郡,郡置守尉,以御史監之。其地西臨洮,而北沙漠,東縈南帶,皆際海濱。漢興,以秦郡稍大,析置郡國。武帝斥越攘胡,土宇彌廣。哀、平之季,凡郡國百有三,縣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國二百四十一,而諸郡置十三部刺史分統之。謂司隸、並、荊、兗、豫、揚、冀、青、徐、益、交、涼、幽等十三州。漢地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萬二千三百六十八里。後漢郡國,百有五,縣道侯國千一百八十六。亦如西京之制,置十三州刺史以充郡守。其地廣袤,亦如前制。
曹魏之時,三分鼎峙,淮、漢之間,鞠為斗壤。洎太康混一,尋陷胡戎。南北分爭,何暇疆理?三百年間,廢置不一。及隋氏平陳,寰區一統。大業三年,改州為郡,亦如漢制,置司隸、刺史,以糾郡守。大凡隋簿,郡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七千五百三十六,口四千六百一萬九千九百五十六。其地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東、南皆際大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隋氏之極盛也。及大業季年,群盜蜂起,郡縣淪陷,戶口減耗。高祖受命之初,改郡為州,太守並稱刺史。其緣邊鎮守及襟帶之地,置總管府,以統軍戎。至武德七年,改總管府為都督府。
自隋季喪亂,群盜初附,權置州郡,倍於開皇、大業之間,貞觀元年,悉令並省。始於山河形便,分為十道:一曰關內道,二曰河南道,三曰河東道,四曰河北道,五曰山南道,六曰隴右道,七曰淮南道,八曰江南道,九曰劍南道,十曰嶺南道。至十三年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縣一千五百五十一。至十四年平高昌,又增二州六縣。自北殄突厥頡利,西平高昌,北逾陰山,西抵大漠。其地東極海,西至焉耆,南盡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凡東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高宗時,平高麗、百濟,遼海已東,皆為州,俄而復叛,不入提封。
也就是說,秦朝「西臨洮,而北沙漠,東縈南帶,皆際海濱」。臨洮,今甘肅定西市。
漢朝: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萬二千三百六十八里。
隋朝: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東、南皆際大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
如果按照這個數字,隋朝東西與漢朝相當,南北則超過了漢朝,我覺得漢朝的這一數字應當沒有將西域都護府全部計算進去。
唐朝:東極海,西至焉耆,南盡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東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所以,唐朝無論南北,還是東西,均超過了漢朝和隋朝。
3、《元史》
關於元朝的疆域,《元史》卷五十八是這樣記載的:
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漢梗於北狄,隋不能服東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則起朔漠,並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蓋漢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萬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里數限者矣。
這段話中漢朝和唐朝的東西南北四至與《舊唐書》中相同,而元朝的疆域則是: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與漢唐相比,「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里數限者矣。」
也就是說,元朝的西北難以以里數計算,極言其幅員之廣。
4、《明史》
關於明朝的疆域,《明史》卷四十是這樣記載的:
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自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宣宗遷開平於獨石,世宗時復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餘里,南北萬里。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贄,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屬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
明朝極盛疆域,「東起朝鮮,西據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
按照這一數字,明朝東西超過了漢唐,南北則不及。那麼明朝這一疆域當是把烏斯藏都司計算在內的,但奴兒干都司則沒有計算,否則明朝南北不會不及漢唐,而漢唐南北之廣則是源於對越南的控制。
5、《清史稿》
關於清朝的疆域其實沒什麼爭議,民國時期編撰的《清史稿》是這樣描述的:
太祖、太宗力征經營,奄有東土,首定哈達、輝發、烏拉、葉赫及寧古塔諸地,於是舊籓札薩克二十五部五十一旗悉入版圖。
世祖入關翦寇,定鼎燕都,悉有中國一十八省之地,統御九有,以定一尊。
聖祖、世宗長驅遠馭,拓土開疆,又有新籓喀爾喀四部八十二旗,青海四部二十九旗,及賀蘭山厄魯特迄於兩藏,四譯之國,同我皇風。
逮於高宗,定大小金川,收準噶爾、回部,天山南北二萬餘里氈裘湩酪之倫,樹頷蛾服,倚漢如天。自茲以來,東極三姓所屬庫頁島,西極新疆疏勒至於蔥嶺,北極外興安嶺,南極廣東瓊州之崖山,莫不稽顙內鄉,誠系本朝。於皇鑠哉!漢、唐以來未之有也。
這一段話經清朝疆域的形成概括的非常準確:
至此,「東極三姓所屬庫頁島,西極新疆疏勒至於蔥嶺,北極外興安嶺,南極廣東瓊州之崖山」的版圖得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