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上測土,田間「減肥」

2020-05-04   東北新聞網

復合肥撒下地,機器旋耕翻地,春日裡,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新賓鎮郝家村,村民們正忙著為玉米播種做準備。

「底肥很關鍵,我一般是拿著手機選4個點位,通過手機GPS定位先檢查土壤養分情況,再對症施肥。」新農人丁輝說起自己的種植經驗,頭頭是道。

作為一名返鄉大學畢業生,丁輝管理著擁有100畝旱地、600畝水田的家庭農場,他對生產過程嚴謹和科學的安排,讓父親一輩的「老把式」也很服氣。

莊稼要長好,施肥得施巧。

過去,不少村民都自認為經驗豐富,不信丁輝那一套。可對比了幾季,發現同樣的土地、同樣的種子,丁輝平均每畝地省十多斤肥料,畝產還高出一截「,一里一外每畝收成差了100多元」。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誰也不承想,丁輝的「秘籍」全在手機里。他只需站在地間撥打「12582」,選定種植作物、產量水平,手機上就會收到包含土壤養分狀況、作物所需養分、施肥方式和施肥量等信息。

得益於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新賓縣自2016年開始推廣覆蓋全縣70萬畝土地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逐步引導農戶改變施肥習慣。

過去,當地也嘗試把施肥配方的傳單往村下發,可總會出現遺漏或不被村民當回事,費力不討好。後來,農業生產指導部門在完善信息化技術的同時,著力推動種植大戶帶頭示範,大大提高了技術到位率和覆蓋率。

鼓搗手機就能種好地?從懷疑到堅決按「方」施肥,發生在郝家村劉大爺身上的轉變,便源自他在家庭農場務工時全程「眼見為實」。

如今,因地制宜的水稻側深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等化肥減量技術,在新賓縣農村廣泛應用;圍繞大田作物肥料配方、施肥原則、減量施肥技術、有機施肥技術等貼心指導,讓農戶種起莊稼更從容。

沒有傳單和培訓班,「施肥指導」同樣直達田間地頭,也走進了農戶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