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咪讀呀原創
01
最近陪小小費練鋼琴,有一個片段讓人深思。由於他練習時間不長,手指力度不夠,導致在彈和弦時,總是沒有辦法3個指頭齊下鍵。不是前兩個指頭按下,第3個指頭翹起來,就是後兩個按下,第一個翹起來。總之,手指不和諧。
第一天我忍了,第二天練習還這樣,我內心的小火山就按耐不住噴發了。被我一陣熊以後,小小費嘴一撇,嗷地哭了。誰知道30秒後,他兩隻胳膊伸過來:「媽媽,我要抱抱——」
我正在氣頭上,推開他「不想抱,彈好琴了才抱。」他不依不饒:「媽媽,要抱一下,媽媽抱……」
哎,我正要拒絕,忽然想到曾看到的一段話:請珍惜6歲以前的男孩吧,那是唯一屬於媽媽的時間。
0~6歲的男孩,其實和女孩一樣,喜歡與爸爸或者媽媽(至少有一方,一般為媽媽)達成特別親密的關係。媽媽的擁抱、媽媽逗著他咯咯發笑,媽媽的溫柔言語,對男孩而言都是莫大的幸福。
雖然男孩與女孩的性別差異也很明顯——男孩不敏感別人觸摸他們的臉,女孩反而喜歡常被捏捏小臉蛋。經研究調查顯示,男孩的大腦發育速度,往往較同齡女孩更慢,所以顯得男孩的情感依戀需求,其實是要比女孩更為強烈,這就是為什麼男孩有時候顯得更嗲。
但很多時候,父母對男孩要求更嚴格,對男孩的體罰也多於女孩。「你是男孩,你要堅強!」「不許哭哦,閉上嘴!」這些語言,不經意中往往傷害著男孩。
同時,由於荷爾蒙的作用,男孩更容易煩躁、好鬥,一直持續到上小學。當他們在難過、焦躁、無法達成想要達到的目的時,男孩往往更容易焦慮,這時,一個溫暖的抱抱能讓他們寬下心來,感覺到媽媽的愛意。
02
因為工作的緣故,我認識一位男性友人,他長得高大英俊,器宇不凡。熟悉了以後,有人開玩笑,「你這麼帥,一定有好多女生追吧。」沉默了一會,他說,就算有很多女孩對他好,他總是懷疑別人為什麼要愛自己。他不敢接受別人的愛,至今的戀愛也斑駁陸離。就算接受了,也不懂得如何表達,往往對方先離他而去。他說,原因其實在於童年時的一次經歷。
4歲半那年,他和父母一起出遊。要去寺廟拜拜,石梯很長,高高的看不到頭。他張開雙臂要爸爸抱抱,以前爸爸都二話不說一把抱起來。而那次,爸爸卻斬釘截鐵地說:「你馬上就快5歲了,是個大小孩了。爸爸不能總抱你,你要學會獨立,你是男孩。」
年幼的他怎麼能體會父親的初衷呢?也許父親只不過想要鍛鍊他,讓他體魄更強健而已。可在小孩子看來,天塌了,爸爸不愛我了!帶著這種心理的傷痕,他漸漸長大。而童年時缺乏的安全感,永遠印刻在他的生命里。
無論孩子多大,他們永遠渴望父母的愛和關心。無論男孩女孩,在他們還願意被擁抱的時候,大膽地給他們溫暖吧。等到孩子青春期,你會明顯地感覺到他們對父母的抗拒,「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再續需要父母的擁抱了。」等那時候,想要抱抱兒子,真是難上加難了。
哪怕孩子6歲、8歲,他們依然是孩子。孩子,總免不了向父母撒嬌,這是他們內心獲取安全感的一種方式。及時對孩子的要求回應,就是高質量的陪伴,就是父母表達關愛的方式。別急著推向他們走向獨立。孩子也好,父母也好,請慢慢來。
早教專家、尹建莉曾這樣說過:「當你不陪孩子的時候,孩子慢慢也就不想陪你了。」
兒童的一切都是在模仿成人,父母怎樣對他,她也怎樣對待別人。一個人不可能給出自己沒有的東西,從小缺愛的孩子怎麼給別人愛?這也許就是那個友人封閉內心的理由吧。
03
我的思緒又回到了彈琴的這個現場。現在,這個可憐的小男孩因為反覆練習,卻還沒有達到成功,而感到強烈的挫敗感,因此傷心大哭。
他其實非常強烈地渴望,想要達成理想的練習狀態——3個手指頭同時下鍵。但經過努力始終達成不到,於是他無法控制情緒,懊惱、焦慮、急躁、挫敗充斥了他的心房,於是眼淚成為他宣洩的途徑。
再加上我的責罵和憤怒,加重了他的氣憤和焦慮:我已經很努力了,為什麼媽媽還是覺得不滿意?這是他內心的潛台詞吧。
想到這裡,我平靜了心態,那瞬間,我決定和兒子達成和解。我不再說什麼,等著他宣洩完畢。我起身拿了毛巾,給他擦擦臉。我伸出手抱抱他。擁抱很神奇,孩子垂著頭在我肩膀上抽泣。過了一會,雨過天晴了。
我拍拍他的背,感覺到他好多了。
這時候他又重新回到鋼琴前,這一次——他的和諧彈得整齊、清脆、力量。
愛一個男孩,請多抱抱他。讓他們的肌膚得到觸摸滿足,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未來的歲月里,他們有相當長的時間獨自承擔社會的壓力,因此童年時足夠的安全感,就更為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