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使命:大渡口「博士網警」王李平的匠人匠心

2020-05-06   視界網

重慶網絡廣播電視台記者:羅維 陳勤斯

王李平,男,38歲,重慶市公安局大渡口區分局網安支隊民警,中共黨員,三級警督。碩士畢業的他勤奮好學,積極上進。為了更好的服務公安工作,在職期間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取得博士學位。參加網警工作近7年,在網際網路偵查和電子數據取證崗位上,王李平協助偵破各類案件近百起,累計出具電子數據檢查記錄2000餘份,多次被抽調參與市局重要專案。因理論紮實、專業過硬、善於創新,還被吸納為重慶市公安局電子數據取證專家庫和技術序列評審專家庫成員。

提起王李平,可謂符合大多數人對理工技術男的想像:戴黑框眼鏡,說話斯文。不過千萬別只把他當成「技術宅」,面對電腦,從海量的信息中捕捉偵破線索,在無數電子檢材中固定證據,與犯罪分子隔空較量,才是王李平的工作日常。

一個帳號 為企業挽回經濟損失300餘萬

2014年9月,大渡口警方接到一起企業員工挪用資金的報警,並很快鎖定了嫌疑人楊某,據企業方提供的信息,楊某很可能在參與網絡賭博。可嫌疑人到案後拒不交代挪用資金用途。「網絡犯罪多是非接觸性犯罪,完全沒有現場作案的恐慌感」由於這一特性,很多犯罪分子能從容做好應對措施,一旦發現警察上門,就會將儲存其犯罪信息的硬碟等證據損壞,「當時的情況就是如此」,王李平回憶,仗著自己提前格式化了電腦,清除了證據,楊某隻交代了一個無關痛癢的網站帳號。果然,通過這個網站帳號調查一無所獲。沒有證據難以將楊某繩之以法不說,企業被挪用的資金也無從追查。既然嫌疑人交代的帳號線索斷了,乾脆重起爐灶。王李平沒有輕言放棄,再一次對楊某已經空空如也的電腦進行信息搜索,不放過一絲蛛絲馬跡。正是靠著這種「偵查做到窮盡」的匠人精神,他竟提取到了另一個關鍵帳號,並趁熱打鐵試出了密碼。「當時登錄這個帳號一看,錢還全在裡面,感覺自己辛苦沒白費!」通過對這一帳號巡線追蹤,楊某挪用的資金悉數找回,成功避免了企業300餘萬元的經濟損失。

魔高一尺 必須道高一丈

「網警」代表什麼?在王李平看來,創新是一切網安工作的基石。工作中處處充滿挑戰,所以也時時需要創新,「作為網安民警必須每天更新自己的知識,不斷開拓創新,始終走在犯罪分子的前面,才能在網絡戰場上立於不敗之地。」

2015年9月,有人陸續報警,稱因收到充值送話費優惠活動的簡訊而被騙。調查發現, 受害者收到的顯示由「10086」發出的簡訊,是詐騙分子利用偽基站和改號軟體發出的詐騙簡訊。簡訊內連結的網頁也並非官方網站,而是詐騙分子製作的木馬連結。案情清晰,嫌疑人也抓著了,可是王李平卻犯了難。嫌疑人刪除了系統日誌的資料庫,砸壞了移動偽基站,都可以想方設法逐一恢復。可這涉及到「偽基站」的案子,當時在全國也並不多見,大渡口更是第一次辦理。沒有現成的模板可以參照,也沒有相應的電子取證經驗,怎麼辦?為了確保證據詳實、精準,那段時間王李平每天都在CNKI查閱各種相關文獻,一邊學習一邊嘗試,行不通就推翻了再重新來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該案電子取證工作得以圓滿完成。不僅如此,通過對此次案件的總結,他還撰寫了《偽基站數據的電子取證分析》一文,在公安部核心期刊上刊登發表。沒有模板就自己創造模板,沒有經驗就自己總結經驗,王李平用對創新孜孜不倦的追求,詮釋著自己的匠人匠心。

日學不輟 努力修煉成專家型人才

王李平深深懂得,面對當今一日千里的科學技術飛躍,如果沒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和較高的科研能力,很難適應形勢的發展。他雖然具有博士學位,但仍然需要不斷修煉,努力成長為專家型人才。2014年以來,王李平每年代表分局參加公安部舉行的實驗室能力驗證工作,均取得優異成績,去年更是拿下100分,使分局電子數據實驗室成為重慶市唯二取得滿分成績的單位。2019年,在多年工作經驗累積的基礎上,他參與撰寫、修訂了《刑事案件電子數據取證規則》,進一步明確電子數據取證操作流程,被公安部採納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2017年、2019年期間,他更是成為了重慶市公安局電子數據取證專家庫和技術序列評審專家庫的一員。短短7年,王李平在網警崗位上功勳卓著:獲得個人嘉獎3次、3次被評為優秀公務員、1次被評選為「先進工作者」。網絡技術日新月異,犯罪手段也是花樣翻新,王李平說,成績屬於過去!對於業務知識的學習與鑽研,他將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