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艷!海東在首都亮出「三件寶」

2019-11-05     海東時報

11月1日至9日,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主辦,青海省民宗委、北京民族文化宮承辦的「美麗中國·和諧家園」系列展之「大美青海——新中國成立70周年青海民族自治地方發展成就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行。期間,青海省海東市以「彩陶故鄉·醉美海東」為主題,以「幸福海東」「美麗海東」「和諧海東」三個大板塊為主要內容,通過60餘張圖片和「大美青海·醉美海東」專題宣傳片,充分展示海東建政40周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成就展海東展廳,來自海東市10個企業的青稞酒系列、特色產品系列和以青繡為主的民族手工藝三個系列產品向國內外遊客進行了展示。大家不僅了解了來自海東市的名優產品,還可以在展會現場領略到海東的秀美風光,體驗海東風土人情。此次展示的產品涉及高原特色資源、民族工藝品、拉麵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紡織、環保等多個行業。

青繡:指尖上的非遺傳奇

在海東展廳,來自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丹麻鎮西丹麻村54歲的張拉花正在現場飛針走線,製作土族傳統盤繡。土族盤繡只是海東河湟「青繡」的一種,「青繡」是青海刺繡藝術的統稱,是青海省漢、藏、回、土、蒙古、撒拉族婦女世代傳承的優秀傳統文化,主要分布在河湟地區,輻射海北、海西、黃南等地。經過多年的保護傳承實踐,互助土族盤繡、湟中堆繡、貴南藏繡、河湟刺繡、蒙古族刺繡等先後被列入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海東,一個民族就有一種繡法,每一個民族的刺繡都像一顆明珠,串聯起來就是極具民族風采和青海特色的「青繡」。

土族民間刺繡是青海省最具特色的民間手工藝品之一,其刺繡品與土族鄉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尤其在土族服飾中,婦女喜歡在衣服領子、袖頭和衣邊繡上各種花紋,也喜歡在枕頭、煙包上繡出各種美麗圖案。這些圖案均寄託了吉祥、福壽的美好寓意。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土族刺繡在色彩、針法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土族盤繡已被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撒拉族刺繡以花鳥魚蝶等圖案為主,構圖樸實、細膩生動,色彩鮮艷,做工精細,具有針法細膩、工藝精湛、立體感強等特點,所繡花鳥魚蝶形象栩栩如生,其刺繡工藝能與蘇繡、湘繡相媲美。撒拉族刺繡有民間刺繡與現代刺繡兩種。

青稞酒習俗表演

近年來,海東市積極探索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子,充分利用傳統文化旅遊資源,深入挖掘民間刺繡藝術,推動民間手工藝品走向市場,促進民族民間藝術產業化發展,著力打造了「互助盤繡」「古驛平安繡」「撒拉族刺繡」等知名品牌,推出反映「彩陶故鄉·醉美海東」文化旅遊新形象和環湖賽、高原硒都、土族、撒拉族風情的系列繡品,組織參加各類工藝美術產業博覽會展覽,促進了河湟刺繡走向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道路,不斷提高了「青繡」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通過開闢「青繡」產業新路徑,重點扶持發展了互助素隆姑刺繡有限公司、金盤繡公司、循化聖駝民族工藝品有限公司等實體企業。同時,實體企業和非遺傳承人工坊開辦了生產加工的工作間、作坊和廠房,開設了刺繡產品專賣店和銷售專櫃,並延伸發展電子商務,開闢了網上購物渠道。截至目前,全市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9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3人,省級非遺傳承人58人;刺繡生產企業20家,行業協會2個,專業合作社3個,手工作坊3個,從事刺繡製作的「繡娘」達到4.2萬人。

拉麵:走向世界遍地開花

提起海東,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拉麵。今天,遍布全國270多個城市的拉麵店,是海東一張亮麗的名片。自脫貧攻堅戰打響後,海東市出台了金融扶持、技能培訓、提檔升級、跟蹤服務等一系列舉措,打造以「拉麵扶貧」為引領的勞務扶貧新模式。

循化縣山大溝深,黃河河谷兩側幾乎寸草不生。靠山不能吃山的撒拉族群眾敢為人先,把一碗碗「撒拉人家」品牌拉麵從這裡端到全國,也把縣裡的「一核兩椒」(核桃、花椒、辣椒)和牛羊肉等特產帶向全國大市場。2018年底,循化縣近4萬人從事拉麵生意,年人均收入5萬元以上,「一核兩椒」產業帶動62個貧困村3萬多農戶戶均增收5500元。

循化縣白莊鎮山根村是個典型的「拉麵村」,村黨支部引領村民「親幫親,鄰幫鄰,能人帶大夥」,發展「拉麵經濟」脫貧致富,全村有350人在外經營拉麵館。村裡的貧困戶韓林、韓克麻錄等人「一年當跑堂,兩年做面匠」,有的貧困戶「三年當老闆」,還有25戶村民入股了拉麵館。山根村黨支部書記馬強說,從事拉麵行業,不僅讓很多村民掙了票子,還闖了路子、換了腦子、育了孩子。很多拉麵經營戶文化程度不高,做生意過程中強烈感受到沒有知識不行,因此非常重視子女教育。「2005年村裡出了第一個大學生,到今年累計考上了24個,其中還有一個上了清華大學。」馬強自豪地介紹。

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早已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拉麵之縣」,一碗拉麵同時也成為了「和諧面」「幸福面」「小康面」「致富面」。目前化隆縣共有230個「拉麵村」,近10萬人在全國270個大中型城市開辦拉麵店達1.5萬家,年營業額達100億元以上。

一碗拉麵既促進了化隆脫貧攻堅的進程,促進了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進程,同時也有力助推了鄉村振興戰略的進程。如今,拉麵經濟人均收入占化隆農民純收入的54%以上,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方式。化隆縣首創的拉麵經濟「帶薪在崗實訓+創業」脫貧模式在全省範圍進行了推廣。截至目前,該縣10萬人實現了穩定就業、安居樂業。

青稞酒 醉美海東的詮釋

提起海東,就不得不提青稞酒,因為這裡有全國最大的青稞酒生產基地。

青稞酒,顧名思義就是以青稞為原料釀成的美酒。青稞酒藏語叫「羌」,是青藏高原人民最喜歡喝的美酒,無論逢年過節或結婚生子、迎送親友時,青稞酒都是他們必不可少的歡慶佳釀、精神上的互通紐帶。青稞酒屬於清香型酒,香味純正,酒液澄明,聞之清香撲鼻,入口醇和綿軟,回味甘冽悠長。

如今,有「全國最大的青稞酒生產基地」和「中國青稞酒之源」之稱的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正以其眾多優勢在中國白酒界獨樹一幟,成為極具規模的青稞酒生產基地和影響力品牌。

青稞酒開壇香百里

互助縣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青稞酒生產基地。互助地處祁連山脈南麓,氣候溫和,盛產青稞,當地群眾常以青稞為原料,采以香甜的泉水,熬出度數較低而味道甜美的酩餾酒自飲或待客。說起互助青稞酒,不得不提到青海省最大也是全國最大的青稞酒生產廠家——天佑德青稞酒。天佑德青稞酒是中國青稞酒的發源地,也是青稞酒國家標準制定的參與者,在中國白酒界獨樹一幟。

天佑德青稞酒是以天佑德酒坊為首的八大作坊經歷代傳承,於1952年在國營互助酒廠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型青稞酒釀造企業。目前,天佑德青稞酒擁有占地80公頃的青稞酒生產基地,以及1.66萬公頃青稞原糧直供基地,年產青稞原酒4.5萬噸。2011年12月,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自上市以來至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102.99億元,上繳稅金34.69億元。

在青海,生活著包括藏族、土族、蒙古族等在內的多個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民族交流中,獨特的青稞文化深刻地影響著民族間的融合,並內化為這些民族的個性和特色。飲青稞酒,早已成為青海飲食文化的重要標誌。

青稞酒不僅僅是一個產品品類,歷史和地域賦予了其更深刻、更廣闊的含義。青稞酒不僅代表著悠久的青藏文化,也代表了雪域高原獨有的地域特徵。作為青藏地區主要的糧食作物,青稞從物質文化之中延伸到精神文化領域,在青藏高原上形成了內涵豐富、極富民族特色的青稞酒文化。而青藏高原神秘的歷史文化,也吸引著全球消費者的目光,這也讓青稞酒變得不再是區域品牌,而將成為面向全球的國際品牌。時報記者 陶成君 攝影報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lzNPW4BMH2_cNUgItA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