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下,學會和自己相處

2019-06-15   大朴國學

我們的上一輩人,還經常有一種感慨,小時候為父母而活,長大了為朋友而活,成家了為孩子而活,一生算下了,真正對不起的就是自己,從來沒有時間和精力為自己而活。我們活在別人的期望里,努力活成別人想要的樣子。到頭來,發現沒有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又想讓下一代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管子》的課講完了一個多周了,本來補講的幾節課,我想接著很快講完,但是稍微停了一下之後,我開始進入了一種自己和自己對話的狀態。

再過一個多月,就要滿四十歲了。小時候,總覺得,人到四十,很遙遠。眼看這個坎就到眼前了,想想,大學畢業也快20年了。春節的時候,我寫了篇文章,說了我理解的孔老夫子所說的四十不惑,應該不是不再迷惑,不再困惑,而應該是,不再那麼容易被誘惑,開始明白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想要一個什麼樣的人生。

在和自己對話的過程中,反思自己這些年到底乾了些什麼,到底做錯了什麼。後來想想,其實沒什麼對錯,執著於對錯已經沒有什麼意義,真正的做回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前一段有一句話很流行: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其實,我們容易忽略的就是那些我們走過的彎路,那些彎路對於我們的人生而言,可能更有價值,當然,如果你真的關心自己的話。

可能有朋友很納悶,或者說會反對,覺得誰不關心自己呢?我們每天辛辛苦苦,說是為了朋友、家人,其實首先還不都是為了自己嗎?

真的嗎?在考察我自己,也觀察別人的時候,我發現,我們現在如果用一天來算的話,真正能用到我們自己身上的時間可能連20%都不到

我們在幹什麼?看各種新聞、各種八卦,各種天下大事;迫不及待的發表各種自己的觀點,懟這個、咒那個。成天關注的都是和自己八竿子打不著的人和事。

那20%不到的和自己相關的,基本也是早飯吃什麼、午飯吃什麼、晚飯吃什麼。我們好像真的很少能夠真正的面對自己。

現在很多人說,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是獨處的能力。但是這句話,沒說清楚,我們很多人喜歡宅,肥宅歡樂多,這也是一種獨處。其實,真正的獨處,是自己和自己對話,是自己敢於面對自己的內心,面對那些自己的美好、醜陋,還有那些因為慾望而起的蠢蠢欲動。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些和自己相處有關的內容吧:




《太上老君說清靜經》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

這一段基本不需要翻譯,我想大家都能看明白,可能稍有疑問的就是六欲和三毒。六欲,指六根,六根指眼、耳、口、鼻、心、意。欲,這個在前邊的文章里已經反覆講過很多次。三毒為三屍,上屍彭琚、中屍彭瓚、下屍彭矯。上屍好華飾,中屍好滋味,下屍好淫慾。人若能斷其華飾,遠離滋味,絕其淫慾,這三毒也都是人心之慾望,祛除這三毒,自然清靜。

如果我們留意會發現,不管我們的哪門哪派的先賢大哲們,講的所有修行基本都一樣,都是要向內看,都是要人放掉自己的慾望,真正的看好我們自己的那顆心。

前一段在講《管子》的課的時候,講到管子的靜因之道,很多人說,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太難了。是啊,為什麼那麼難呢?因為我們被慾望牽制住了。

但是,我們每個時代的慾望的優先級又有所不同。往前推二十年,大家的慾望最多的就是多賺錢,發大財,當然現在也很重要,只是相對而言。

從這次2007年的金融危機之後,我們的經濟進入新常態,生意沒那麼好做了,錢也沒那麼好賺了,而我們又開始陷入了另外一種焦慮,這種焦慮幫隨著網際網路,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各種手游也好,新聞客戶端、短視頻也好,耗盡了我們幾乎所有的精力和心力,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而另外一個極端是,把焦慮導向了另外一個方向,就是讓自己不停的學習各種各樣的東西,這也是知識付費應運而生的原因,我們陷入了能力恐慌,而有跳入了能力陷阱。這裡的邏輯好像特別簡單、直接,但是好像並不那麼可靠。我們有時候太相信或者說太依賴具體的技能了,但是對於如何使用這些技能、駕馭這些技能漠不關心,選擇視而不見。其實,如果沒有一顆清凈之心,這就會使一個惡性循環,能力恐慌—焦慮—不停的學習—短暫的滿足—新的技能和新的恐慌。

記得之前看過一個故事,說一位將軍,不管是在任何時候,到了中午十二點都必須睡覺,戰場上也不例外,但是只睡五分鐘,五分鐘一過,自然就醒。具體的出處和名字記不太清楚了,但是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我確實被震撼了,記憶非常深刻。我當時在想,如果在戰場上,作為指揮官,他就不怕錯過戰機嗎?就不怕被炮彈打中嗎?後邊的記述中,確實碰到過這種情況,貼身的副官和衛兵,在他睡覺的時候,必須守在身邊,如果遇到危險,就把他抬到安全的地方去。

現在很多人講放下,看似可能對於很多事已經放下了,但是,最後發現,什麼也沒放下,因為放下的只是那些和自己沒多大關係的事,一牽涉到自身,再怎麼也放不下了。

《莊子·應帝王》:

無名人曰: 「汝游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這一段字面的意思很簡單,但是真正的理解起來可能沒那麼容易。

怎麼才能游心於淡?

我們經常說要淡看世事,不以浮沉為意,但是,如果你沒有濃烈過,所謂的游心於淡就沒那麼真實。很多人口口聲聲說不喜歡錢,口口聲聲說不喜歡出名。其實呢,心裡比誰都渴望。又或者是沒有機會,但是如果有那麼一點機會在面前的時候,哪怕是一種可能性,他可能比誰上的都快,撲的都狠。

愛錢、愛名利本身沒有什麼錯,只要在合理的度的範圍內,就沒問題。

我們前些年很喜歡用」酷「這個詞,反其道而行之,自我標榜,別人都愛錢,就標榜自己不愛錢,會讓人覺得自己很酷。真正的酷,是吃飽了以後的淡然,是經歷過之後的平淡,而不是故意裝出來的漠不關心。這些東西,可能騙得了自己,但是騙不了別人。

真正的拿得起,放得下,是不光能把那些我們不感興趣的東西、人、事能夠放下,更重要的是能把你關注的、超級喜愛的、夢寐以求的東西,也能夠保持冷漠,那才是真正的酷。

如果沒拿起過,自然也就沒什麼能夠放得下的。

游心於淡,合氣於漠。就是那種真正的拿得起之後,又能放下的狀態。可以很熱愛,又可以快速的將自己抽離,這種跳入與跳出無縫的銜接,才是真正的合氣於漠,才是真正的游心於淡。並不是什麼都不關心,什麼都不在乎。



說了那麼多,該從哪裡入手呢?

真正重要的第一步,先從回到自我開始,開始關注自己,開始和自己對話。

開始關注自己,就先得要關注自己的本身的職責和使命。其實,我們絕大部分古人不會面臨這種困惑,或者是很少面臨這種困惑,因為他們沒有那麼多的誘惑,沒有我們今天那麼多觸手可及的享樂,他們能夠關注自己是相對來說更簡單的事。

素位而行,一直以來被很多人理解為是一種讓人安定在自己的位置上,不要有過多企圖,過大野心的一種說教的方式。

但是,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卻直接擊中了要害。

因為我們連自己都沒做好,成天關注的都是和自己沒一毛錢關係的人和事,上邊我說,我們每天的精力里,可能和自己有關的不超過20%,如果再除掉一日三餐吃什麼,估計10%都不到,其實,對我們自己最冷漠的可能就是我們自己。

《論語·憲問》: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一個人最難的不是做什麼,而是不做什麼,比不做什麼更難的是不想什麼。

很多人對於素位而行的理解可能有他的道理。

但是,過度了之後,我們要返回自己的內心的過程中,可能第一關,也是最難過的一關就是:在其位,謀其政,思不出其位。

先把自己做好,先思考我們自己能做什麼、該做什麼,把」位「以內的事情做好了,我們才有可能去影響別人,才有可能做別人的事,這是基礎,也是過程。

我想,如果我們能夠倒過來,把自己一天80%的精力用在和自己有關的事情上,用在思考我們該做的具體的事的時候,我們可能就不會那麼焦慮了。

所以,真正的獨處,是在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身上之後,發現自我,自己和自己對話的過程中,見證和加速我們自己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