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綱要》
《存在從何開始》
存在為什麼存在?存在從何開始存在?這是人們最想知道又永遠無法知道的問題。這個問題後面不是隱藏至深的答案,而是一個無法圓滿的邏輯。某一段事實有開始和結束,存在卻永遠沒有開始和結束,因為邏輯指向開始的開始和結束的結束,我們反過來會發現,所謂開始是指感知的開始,結束也是指感知的結束。

我們只有感知的開始和感知的結束,絕不存在感知以外的永無盡頭的開始和結束,那種尋找一切存在終極的開始和結束的唯物觀是沒有意義的,以這種存在邏輯來建立的世界觀和宇宙觀是錯誤的。一切從感知開始,無論多久以前的存在和多久以後的存在都必以感知為前提,同時也必須以感知來作證明。我們無法以感知來證明感知以外的存在,當然我們也從來沒有證明過感知以外有任何存在。人類只有唯一的感知方法來證明事物的存在,我們別無它法來證明事物的存在。所以,存在是感知的,存在只能開始於感知,存在從感知運動中開始,在感知結束時結束。因此,將客觀存在置於感知以外既沒有根據也無法證明。只能證明客觀存在就是感知的存在,我們用感知來一再證明客觀的存在,我們卻無論如何也不能將感知排除在客觀以外,即:沒有無感知的客觀存在,也沒有任何客觀存在不能被感知。
追究存在的開始緣於唯物論的邏輯,感知是一切存在的前提是感知論的邏輯。因此,宇宙的存在沒有始點,奇點及大爆炸之說只是感知的事實,感知的盡頭才是存在的開始和結束,隨著人類感知能力的擴張,我們當然可能認識到奇點及大爆炸之前的存在狀態,我們認識的限度是感知的能力,而絕不是客觀存在的限度,因此,終極的存在之始在於我們的感知。

《有限的存在》
唯物邏輯下的存在是無限的存在,我們不可窮盡地認識存在,唯物觀的無限是絕對的,因為找不到「限」在哪裡,所以我們面對的是無限也永遠無法理解的存在。感知論為存在立「限」,感知為限。感知的限度就是存在的限度,感知以內就是宇宙與世界。
客觀的無限是不存在的,無憑無限的客觀意識取締了人的意識中心,否認了人的立場與地位,造成人的精神流浪狀態。無限無理使人無所歸依,形成人類的棲居心態和依賴心理。無限使一切不能確定,無限使事物無理,無限使人類無主也無義,無限使存在無目的無意義。無限否定了自由的意義,無限使人不能確定世界,更不能確定自己。無限是人難以承受之輕,找不到「限」是人類恆古以來最深的隱痛。
感知論確立了「限」的存在,感知為限,人從此再也不僭越。感知為限使一切為之成立,並以感知作為確定事物的依據。感知之限使人類找到立場與起點,感知之限使一切存在獲得確切的根據。感知為限確立了存在的目的與意義,使一切存在物的價值有了確實的落點。以感知為限,人才有理由定義自己,定義有形的世界和無形的精神意識。限使人找到可靠的理由來建立可靠的存在,限使人獲得無限的感知自由。
感知為存在立法。

《混沌之初》
混沌之初是唯物觀邏輯推演的結論,哪來的混沌之初?混沌之初的形態是我們感知到的事物現象,絕非一切自混沌之初而來,混沌沒有之初,只有現象。我們可以感知到混沌世界之前的形態,那也不是「之初」,它們都在感知運動之中,是感知運動的「被感知對象」。一切存在從來沒有之初,只有我們現在的感知極限,這個極限將由於人類感知能力的增強而一再被突破。因此,從來沒有什麼「之初」,在一些事物開始之前,早就有若干事物已經開始。要說真正的「之初」,應該是感知規則、範圍以及相應條件的出現,感知之初緣於非感知領域。
我們追究一切的終極起源是沒有意義的,但追究感知及其對象的存在過程有很大的意義,我們將從中找到感知運動及其變化的過程和規律,以確定今天事物存在的來龍去脈。我們的追究不能限於唯物式邏輯的推演,那將是一個謬誤,一切根源在感知運動,感知的主體和客體都應該在場,忽略誰都是錯誤的,都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接下)
本書《感知新世界》已在亞馬遜、京東上架銷售,如需完整了解感知論,進亞馬遜、京東搜索:感知新世界,即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