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林石橋,位於河北滄州市新華區南環東路,原名登瀛橋,由石料砌成,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長蘆鹽運使阮尚賓《新建登瀛橋記》和王蔭桐《重修登瀛橋記》載,杜林原名登瀛鎮,跨滹沱河兩岸,順河行北可抵京、津,由此往來之商賈行旅,摩肩接踵,自古雖有舟渡,但客貨往來十分不便。明萬曆年間,鹽運使阮尚賓、瀛州太守劉毓寬慨然捐助,在地方紳商和好善樂施人們捐資和幫助下,耗白銀2萬兩建成此橋。清光緒年間,滹沱河水泛濫,衝陷橋兩端大小兩孔,不能通行。鄉人王蔭桐矢志多方籌措修橋款,歷經6年重修登瀛橋。
杜林石橋,長57.1米,寬7.7米,高9.2米。造型美觀,結構別具一格,橋體分為三大拱、兩小拱。兩小拱懸臥於三大拱連接拱間處。下有大石墩,呈箭頭型,以利分水導流,中拱拱頂兩側各有一龍頭,探出橋體,張牙舞爪,有呼之欲出之狀,左右二拱,各有一石雕獅子頭,暴目裂眥,虎視眈眈。兩小拱拱頂,各有一搖頭擺尾的神水獸。橋頂兩側各裝有24根石欄柱和23塊石欄板,欄柱上雕有姿態各異的石猴4隻,廟宇10座,石獅子28隻及其他石雕。石欄板上畫面萬千,刻有花鳥禽獸、山水景物、神話傳說、佛門故事及傳統戲曲劇目的片斷。各種圖案,精雕細鏤,神態畢肖,栩栩如生,充分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技藝。
杜林石橋承載著數代村民的記憶,維繫著這裡的民情世態與鄰里情誼。歷經百年風雨侵蝕,難掩藝術魅力,把歷史、文化、使用和科學價值完美融合在了一起,也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