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寺,位於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馬壩鎮,始建於南北朝時的梁天監元年(公元502年)。據史料記載,印度高僧智樂三藏自廣州北上,途經曹溪「掬水飲之,香味異常」,「四顧群山,峰巒奇秀」,「宛如西天寶林山地」,遂建議在此建寺。天監三年,寺廟建成。梁武帝賜「寶林寺名」。後又先後更名為「中興寺」、「法泉寺」。至宋開寶元年(公元968年),宋太宗敕賜「南華禪寺」,寺名乃沿襲至今。2001年06月25日,南華寺作為明、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全寺殿堂飛檐斗拱,以重檐歇山頂、一斗三升居多。青磚灰沙砌牆,琉璃碧瓦為面,灰脊、琉璃珠脊剎、蔓草式脊吻。重要殿堂脊吻與脊剎間置琉璃鰲魚,正脊兩端飾夔龍脊頭。多用木圓柱為支柱並將殿堂分為多間,石柱礎多覆盆式。門窗則多花格門、格子窗欞。主要殿堂和鐘鼓樓的大木樑都是用巨大鐵力木(坤甸木)架成(為清初平南王尚可喜重修南華寺時所用之木)。大雄寶殿高16.7米、寬34.2米(七間)、進深28.5米(七間)。重檐歇山頂,前後乳袱用七柱、二十六檁,柱頭鋪作為六鋪作,三抄,無昂,偷心座,補間鋪作用二朵。琉璃碧瓦,灰脊,蔓草脊吻,琉璃珠脊剎。格子窗欞,前後均花格門。是廣東省最大的寺廟建築。三寶大佛塑於大雄寶殿正中屏牆神龕之上,連座均8.31米,全身遍貼金箔。觀音菩薩泥塑立於三寶佛後屏牆,身高4米,遍貼金箔,跣足立於鰲頭,左手倒持凈瓶,右手輕執柳枝。五百羅漢泥塑群分塑大雄寶殿四壁及後屏牆,每尊身高約1.1米,與名山大海渾為一體,氣勢磅礴。彌勒佛塑像坐於天王殿正中屏牆神龕之上,體寬肚凸,笑口常開,憨態可掬。四大天王塑像兩兩分立天王殿東西兩廂,手持法器,面目猙獰。
靈照塔為樓閣式八角五層澀檐出平座磚塔。塔高29.6米,底徑11米。塔頂用生鐵鑄成「堵婆」式,銅鑄寶瓶塔剎。初建於唐先天年間(公元712~713年),唐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憲宗賜額曰「元和靈照之塔」。初建時為木塔,多次焚毀重建,至明成化年間(1465~1487)始改為磚塔。今仍保持明代原貌,為南華寺最古、最高的建築。
寺內文物;六祖真身像是南華寺最珍貴的文物,六祖真身像供奉在六祖殿內,坐像通高80厘米,據廣東省考古學家徐恆彬、韶關市博物館和南華寺僧人考證和研究,六祖造像是以六祖惠能的肉身為基礎夾紵法塑造而成。
寺內木雕五百羅漢造像是中國現存唯一的宋代木雕五百羅漢群像。明朝曾經重新飾金,清光緒年間,曾補雕過133尊被火燒毀的羅漢。1936年,虛雲法師主持修廟時,將大部分木雕羅漢藏在大雄寶殿里三尊高達15米大佛的腹中,直到1963年才被發現。現存360尊,其中有133尊為清代補刻。有154尊羅漢像上刻有銘文。從銘文中可以看出,這五百羅漢像雕於北宋仁宗慶曆三年至八年(1043年-1048年),由"會首弟子"楊仁禧組織募化和雕造這批羅漢像,捐造者有商人、手工業者、僧人和平民等,匠師有張續、蔡文贄、廖永昌、王保、郝璋等。每尊造像都用整塊木坯雕成,通高49.5至58厘米,直徑23.5至28厘米,木料主要是柏木,少量為楠木、樟木或檀香木。每尊像由底座和坐像兩部分組成。這些羅漢造具有相當高的藝術研究價值,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
千佛袈裟是罕見的唐代傳世刺繡,絹底呈杏黃色,上面繡有一千個佛像,佛像全部為結跏趺坐式,手式有入定、接引、說法、合掌等,口、鼻、眼和髮髻清晰分明。用金線繡出形象,然後以藍色、淺藍色、硃紅色、黃色絲線陪襯,再繡藍色背光。四周是十二條形象生動的蛟龍。據廣東省博物館有關專家考證,此袈裟是唐中宗賜給六祖惠能法師的。
唐代女皇帝武則天,於萬歲通年元年(公元696年),御賜南華禪寺六祖惠能大師聖旨一道,長140厘米,寬42厘米,紙質,楷書首尾及邊用綾裝裱。
南華寺還有北齊昭帝皇建元年(公元560年)的銅佛造像、唐代花緞襪、六祖墜腰石、唐代鐵質觀音殿、天人像、釋迦牟尼像、明代四大天王木雕、清代五百羅漢瓷瓶、明代金書《華嚴經》殘卷等文物,都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JtXkXEBnkjnB-0z9ar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