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玉雕史上的巔峰巨作,你所不知道的國寶玉雕往事

2020-02-16     華哥覓玉

中國是世界上最愛玉石的國家,佩戴玉器,是中國從古至今的習俗。「黃金有價白玉無價」,是中國人對貴重金屬、寶石的基本認識,中國的玉器工藝,也位居世界前列。


隨著玉器工藝的不斷發展,玉器越來越精美,越來越考究,越來越複雜,終於,中國歷史上用料最費、耗時最久、雕刻最精、氣魄最大的玉器在清朝誕生了!這就是故宮收藏的《大禹治水圖玉山》。

《大禹治水圖》玉山


《大禹治水圖》是乾隆年間的

一件國寶級玉雕作品


它達到了玉器製作的頂峰,被譽為中國"玉中之王"。它是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的一次偉大壯舉,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這件玉雕作品的出現與中國傳統的自然審美以及乾隆皇帝的個人經歷關係密切。


這種類型的山水玉雕作品,對今天的玉雕依然有很大啟的意義。


原料的運輸從新疆到北京

再到揚州歷經艱辛


原料來自新疆和田密勒塔山。據相關文獻記載,運輸這塊玉料,需要製作軸長約十一、二米的特大專車,前用一百多匹馬拉,後由上千名役夫扶把推運,逢山鑿岩開路,見水導河架橋,遇上冬天則潑水結成冰道,在冰面上拽運。萬里之遙,歷經三年從和田運至北京。


玉料抵達北京後,乾隆皇帝欽定用內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圖》畫軸為稿本,由清宮造辦處畫出大禹治水紙樣,由畫匠賈全在大玉上臨畫,再做成木樣連同玉料一同經水路歷經1年運往揚州。

《大禹治水圖》畫軸

大禹治水圖(局部)


由兩淮鹽政所轄的揚州工匠,經過8年雕刻完成。


乾隆皇帝參與了

玉器製作的整個過程


他親自籌劃,前後共耗費了十年時間。玉匠鑿玉前,他過目每一張圖紙;完工後,給它親筆題字。

乾隆皇帝長篇御詩及注文


玉器完工之時,乾隆皇帝已經因在位年數的緣故退位。在他當太上皇的三年時間裡,《大禹治水圖玉山》被放在樂壽堂,與乾隆皇帝相互陪伴。

大禹治水圖玉山(樂壽堂)


「大禹治水」玉山高224厘米,寬96厘米,底座高60厘米,重達5350公斤。玉山置於嵌金絲的褐色銅鑄座上,以名貴的青白二色和田玉精心雕造而成。


細節觀賞


匠師以寫實的「剔地起突」工藝技法,將這些題材與材料的原有形狀巧妙地結合起來,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正面刻有乾隆皇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大方印,背面刻「八征耄念之寶」方印,下部還有長篇御詩及注文,可見他對此作品何等驕傲,何等珍視,把它當作自己一生的總結。

乾隆皇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大方印


御製詩除了歌頌大禹了大禹治水的功績,還描述了玉山製造的本末和目的。在玉山背面的題字上告誡子孫,若以此玉器展現聖賢宏偉業績尚可,若僅僅為了觀賞,萬不可再做!


翡翠四寶


1980年,北京玉器廠玉雕藝人王樹森老先生,呼籲尋找「卅二萬種」,他說:「昔聞幾塊巨型寶翠不知下落,名曰『卅二萬種』。今我等玉雕藝人垂垂老矣,惟願有生之年,將平生技藝,施諸良材,造出驚世翠寶,以報效國家!」


說到動情之處,老人聲淚俱下。在場記者為之感動,第二天一篇《寶玉何在》的文章見諸報端。


經過媒題登報找尋後,大師終於看到了30年來夢寐以求的四塊翡翠。


「86」工程:1982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國家計委將四塊國藏翡翠(卅二萬種)移交輕工部,要求製成大型翡翠藝術珍品,同年11月9日運抵北京玉器廠,正式開工。因為原定1986年完成,故名為「86工程」。



「86工程」由輕工部組織,北京玉器廠承擔,王樹森大師領銜,四十多位玉雕大師和高級技工參加。由著名專家組成顧問團:有美協副主席劉開渠、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楊伯達、國家文物局專家王世襄、畫家黃胄、書法家啟功、雕塑家錢紹武等。



北京玉器廠承接「86工程」後,歷經八載,終於完成「二十世紀中國玉壇上的偉大創舉——翡翠四寶」。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為四件國寶題寫了充滿詩意的名字,分別是《岱嶽奇觀》、《含香聚瑞》、《群芳攬勝》、《四海騰歡》。


1、山子《岱嶽奇觀》


岱嶽奇觀,高78厘米,寬83厘米,厚50厘米,重363.8公斤。


它是以世界上罕見的重368公斤的大翡翠加工而成,藝術家們根據原料呈等邊三角形的特點,量料選題,即根據材料的形狀、色澤、質地等特色來確定題材,設計為五嶽之首的泰山,象徵中華民族的精神,寓意深遠。


同時,因材施藝,隨形就勢,儘量保全珍貴的原料,占用邊沿和稜角料,既保持翡翠體積大的優點,又使山脈峰巒起伏,錯落有致。


在布局上,作者們經過多次上泰山寫生、觀察,在藝術上進行概括和集中,突出重點,以中天門為中心,集中表現十八盤、天街、玉皇頂等主要景觀,顯示了泰山的雄偉氣勢和深邃意境。

2、花薰《含香聚瑞》


高71厘米、寬56厘米、厚40厘米,重274公斤。薰的主身是以兩個半圓合成的圓球體,集圓雕、深淺藍浮雕、鏤空雕於一體,綜合體現了中國當代琢玉技藝無可比擬的高、精、尖水平。


原料重274.4公斤,形似長方形,外形完整,綠翠多,材料質地優良,所以藝術家們將它設計為球形花薰,它不僅發揮了中國玉器藝術史上高難度的套料工藝,而且以料中套料,小料做大的手法,增加原料綠翠的面積。


花薰由底足、中節、主身、蓋、頂五部分組成,並以主身和蓋組成的球體為中心,周圍飾以圓雕的九龍。在蓋、中節、底足的三個部分,以深淺浮雕的技法和開光的藝術形式,裝飾傳統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獸」圖案。蓋的周圍除四個開光圖案外,通體鏤雕唐代傳統的蕃草圖案。


整件作品在五個部分的組合上,底足和中節、中節和主身、蓋和頂的結合都採用螺口相接的方法,達到螺紋角度精確,子母口密切配合,製作精細而準確。

3、花籃《群芳攬勝》


籃高64厘米,其中滿插牡丹、菊花、月季、山茶等四季香花,是當今世界最高大的一個翡翠花籃。


由高祥主創設計,現珍藏於中國工藝美術館。它用傳統套環技法琢出提粱和兩條各有32個環的活動鏈子(40厘米長),將從籃體中掏出的玉料琢成各種花枝,插嵌籃中。


花籃局部的牡丹,菊花,玉蘭花,月季,山菊,懸崖菊,萱草花等花卉構圖優美,花型豪放。花卉,枝葉舒展優美,呈現百花爭艷,欣欣向榮的景象。


4、插屏《四海騰歡》


高74厘米,寬146.4厘米、厚1.8厘米,插屏整個畫面以中國傳統題材"龍"為主題,九條翠綠色巨龍,在白茫茫的雲海里恣意翻滾,氣勢磅礴,是當今世界最高大的一個翡翠插屏。現珍藏於中國工藝美術館。


四海騰歡,翡翠切片插屏。所用的原料重77.8公斤,呈扁長方形,最厚處為8厘米,質地色澤很好,綠色多而密,晶瑩而透亮。


藝術家們將它設計為插屏,經過極其精密的測算,將扁長方形、厚僅8厘米的翡翠平均剖為4片,藝術家們將4片厚1.8厘米的翡翠採取左右對稱的手法,拼合為一塊大插屏,比原來的材料大了三倍,最大限度地展示了翡翠晶瑩透綠的質地美。在拼合後,整件作品不僅平整,而且在接縫處平直一致,基本嚴絲合縫。


藝術家們經過協商,最後該翡翠料坯確定題材為「雲龍九現」。具體設計方案是以最佳的綠色料雕作九龍,以白地、青地、藕荷色地作雲、水、氣充當陪襯,「象徵中華民族的崛起和叱吒風雲、無往不勝的聲威」。


這四件玉雕作品於1990年獲國務院嘉獎和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珍品」金杯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JxSXHABjYh_GJGVUH4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