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存最早跨海梁式大石橋,世界橋樑筏形基礎的開端,福建洛陽橋

2019-12-20     視覺秀旅遊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福建省泉州洛江區橋南村與惠安縣洛陽鎮交界的洛陽江入海口處。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橋。洛陽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也是世界橋樑筏形基礎的開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泉州府志》記載,舊萬安渡是北宋慶曆初郡人李寵甃石作浮橋,後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橋。洛陽橋始建於北宋皇佑五年四月至嘉佑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耗資一萬四千多兩銀錢才建成,洛陽橋有橋墩46座,橋長360丈,闊1.5丈。橋的兩側有500欄柱。均有石雕,用於保護行人。橋的兩測建置石塔9座,用以鎮風 , 橋上築石亭7座,供率騎休息。橋身及其附屬建築物,有許多藝術石碉,造型美觀,-有昂首挺拔的石獅,有口含石球的球獅子。整座橋樑規模宏大,樣式美觀,花費14000多兩銀子,全是人民自動捐獻的。蔡襄也賣了家裡160多畝地,捐獻洛陽橋。洛陽橋建成後,人們給它總結了三個絕妙的特點.稱為"三絕",一是工程艱苦浩大;二是《萬安橋記》簡潔;三是碑石、碑字藝術精雕。


橋之中亭附近歷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岩石刻;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遺址;橋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萬安橋記》宋碑,即立於祠內,被譽為書法、記文、雕刻"三絕"。

蔡襄書寫的《萬安橋記》全文僅153字,碑文極其簡潔。記述了建橋始起時間、意義、資金來源,及其主要職員和竣工通行時間,郡民歡樂情況,碑文洗鍊粹美,是篇絕妙好詞。碑文日:


泉州萬安渡石橋,始造於皇祜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祜四年十二月年來訖功。累趾於淵,釃水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長三千六百尺,廣丈有五尺,翼以扶欄,如其長之數而兩之,靡金錢一千四百萬,求諸施者。渡實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職其事:廬錫、王實、許忠、浮圖義陂,善宗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陽蔡襄為之合樂宴飲而落之,秋,蒙召還京,道由是出,因紀所作,勒於岸左。


全文不贅一詞,不脫一意,精簡凝鍊,抑楊鏗鏘,充分體現了蔡襄文風上要言不煩的特點。碑文分別刻在兩塊石碑上,每方碑高2.98米,寬1.64米,厚0.30米,碑字六行,除一行10字外,其餘均為13字,每字1.5×1.8公寸。

蔡襄書寫碑文時,表現十分謙虛的品格,碑文一點也不吹虞自己的功勞.碑文是書法的精湛。蔡襄是宋四大書法法家之一。此碑文是他傑出之作。其書法渾宏道勁,刻工精細傳神。手藝高超,冠弱一時。歷史上評價極高,《皇宋書錄》說:"蔡公萬安橋記,大字刻石最佳。南宋周必大說:"蔡忠惠公大字端重沉著 , 宜為本朝第一。洛陽橋上皆入書法冠冕也。"明代王世貞說:"萬安橋天下第一橋,君謨此書雄偉遒麗.當與橋爭勝。"

洛陽橋附屬文物很多,現存的有2座塔、2座亭子、3個祠廟、4 尊武士石像、 20方歷代碑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橋南接尾的"蔡忠惠公祠",這是北宋時為紀念蔡襄的功勞而建造的。祠中有兩塊大石碑,刻著大書法家蔡襄所撰的《萬安橋記 》,記述建橋過程。此碑文章精鍊,書法之遒麗,刻功之生動,世稱"三絕"。"洛陽潮聲",歷來是泉州的十景之一。遊客佇立橋上,在松蔭下看"潮來直涌千尋雪,日落斜橫百丈虹",另有一番情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74aIW8BMH2_cNUgfI4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