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式姆指靠在吉他琴頸中間,手掌不會緊貼琴頸,通常會留個小空間,最大的好處是"手指延展"性較夠,尤其你的小指跟無名指有較舒服的擴展空間,在彈奏難度較高的曲子時較舒適,很多高手都愛用傳統式。
傳統式:拇指當支點固定琴頸,角度位置不一定,看每個人的手
手指延展性較佳
通常會留有縫隙
搖滾式左手呈現的是「虛」握琴頸,特彆強調這字,是因為很多學生都是"緊"握,導致靈活度跟延展性不足。此握法較特別的是,手掌虎口至食指後段處會變成穩固吉他的"支點"。也就是說傳統式的支點只有四指頭(按弦)跟姆指(頂住琴頸後面),搖滾式多了一個虎口,拇指會偏高,甚至會呈現反扣琴頸的角度。
虎口虛握支撐點較穩,必要時整個手掌都可幫助按緊指法
塗紅色的位置容易成為支點幫助按弦
搖滾式的"穩固性"會比較高,穩固性高會影響很多事情。簡單來說,按許多和弦會變得輕鬆,因為可以用整隻手掌去支撐。還有詮釋技巧也較輕鬆,比如"推弦",很多吉他高手在做較誇張的推弦或顫音時,都喜歡用搖滾式握法,因為夠穩。還有表演,樂隊演出重視舞台動作,不在是靜靜的站在那邊秀,為了取得更穩定的安全感,演出時許多樂手會採用用較多搖滾式握法。但缺點呢,就是傳統式的優點,延展較差,在彈高把位低音弦的時候會很吃力。
推弦、揉弦,多用搖滾式
以上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但在討論兩種方式那種好之前,我認為更應該要先問:你的手指長不長?你的手大不大?
我自己的經驗是:如果你的手指夠長,像老外那樣,按和弦或solo指法較輕鬆,比較容易採用傳統式握法,但若手指較短,因為要擴指,按得又吃力,會比較容易依靠搖滾式的第三支點施力。很奇怪對不對?明明理論上來說,手指短更需要延展性,結果反而較多用搖滾式?
我的看法是:因為手指短學吉他真的較痛苦,為了讓自己能快速上手,手部會下意識的採用搖滾式。那久而久之,就像窮者越窮,富者越富的概念,手指長的人成就感較高,練的也較好,技巧也較棒,手指短反之。
一些文章或一些教學影片討論關於姿勢的理論,我認為稍較"片面",沒有從整個結構系統去討論,所以常常就淪為論戰搖滾式好?還是傳統式?
肌肉運作不是單一啟動,腰好是基本,要挺腰腹肌核心也要夠強才挺得住,核心也包含下背肌群,下背肌群推力要夠強,關鍵是髖部,也就是屁股,要啟動屁股肌肉,大腿肌的爆發力要強,推力有了還要穩固你的身體,這時候又要看你的肩膀、手臂,背部肌群夠不夠力支撐……鬼扯那麼多是要講一個觀念,手指長度擴展度影響握法,握法影響手腕,手腕又會倒回去改變角度,手腕跟你身體姿式息息相關……這都是環環相扣的。
所以,接下來我要講一個超級關鍵:手腕。我很少看到有人討論手腕,所以今天來講解手腕跟姿式的關係。彈吉他要輕鬆,要舒服,多數人解決重點在"手指",但我必須說,手指用再多方法,疼痛跟長繭是永遠避不了的,但手腕是初學者最容易忽略的關鍵,只要改善,彈吉他就會輕鬆非常多。
一言以蔽之,訣竅就是:儘量打直。
會適當彎曲,但原則上稍直會比較舒適。當我們手腕在凹折彎曲時,肌肉會變得緊繃不舒服。你可以試試看按各種指法,使用各種手腕的角度,打直會舒服許多。
但你會說,簡單的指法當然可以打直,但困難就在於高把位,你可以試試在吉他上彈「低把位低音弦」跟「高把位低音弦」,因為中間把位比較沒有問題,是不是為了要彈好音色,手腕會"自動變凹折",然後就更難彈。
越難彈奏的位置,手腕就會越不舒服
接著你會發現在凹折的情況下,無名指跟小指的肌肉會超級緊繃、超級拉扯、超級痛苦,然後你就想要更大力去按,接著就惡性循環…那音色怎麼可能會好呢?
高把位低音弦是很多吉他手的弱點
怎麼解決?很簡單,我們要"泄力",把肌肉不適感消除。
讓吉他離你身體近
1.身體下壓靠近吉他
身體下壓,肩膀/手臂距離就會改變,相對手腕也會較直,但此姿勢長期來說對身體不好,須儘量避免。
2.吉他往身體靠近
腳踩東西讓大腿墊高,吉他就會較靠近身體
翹腳也不失為一個方法,但一樣要注意肌肉長期傷害問題
改變你吉他的角度
往前移
往上抬
所以說古典吉他的演奏姿式,讓琴身放在左腳打斜抬高是有它的道理的,這樣手腕才可以持續保持舒適狀態,確保每個把位每個格子的聲音品質都是一致的。
這是手腕相當舒適的姿勢
這樣的觀念也套在在"站姿"。為何你看很多大師吉他都會背很高,因為這樣比較接近他坐著彈的角度,手腕較舒適,但對搖滾樂隊來說,背高不夠酷,所以能儘量低就低,但背越低手腕越痛苦。所以才要拉高拉斜,降低不適感。
背高,降低手腕壓力
背低,搖滾樂隊都愛背低
如果你要帥又要好彈,就改變吉他的角度
看起來像在耍帥,但這樣其實是讓手腕舒適,更好Solo
講到這,就是對"左手姿式"的概念,要記得,身體的運作是"整個系統",不是單一改變什麼就會什麼。怎麼融會貫通呢?比如東方人手較短,會採用搖滾式握法,初期還可以,久了曲子難度會提高,你需要更多高把位的延展性,所以還是要練習傳統角度,接著就一定會面臨到手腕不適問題,然後你就要去融合我上述的各種泄力方式,去找尋自己最適應的姿式。
最完美的狀態是兩種握法連合併用,攻守自如,然後保持手腕舒適。要像水一樣,隨時流動,隨時調整自己與吉他的相對位置,那才叫做真正的「正確姿勢」。
最後我們來看一支Paul Gilbert—Technical Difficulties的彈奏視頻,完美融合兩種握法的演出。
【其他】
1.內文示範照片因為要讓讀者看得更清楚角度距離差異,所以拍攝較為誇張,實際上你看很多人彈奏角度只有一點點差異,甚至看不出有差。所以要自己用身體去體會那"一點點"的差別。
2.練琴越多手腕的柔軟度會變高,手指的延展性也會,所以你看很多高手彈奏手腕是很彎曲的(那是因為他可以,不代表初學者可以),那跟肌肉僵硬的初學者狀況完全不同的。
文章來源於網絡,侵權告知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