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哎呀音樂
作者:秦怡
相信學過樂器的朋友,很多都經歷過「考級」。
考級對於中國琴童的家長來說到底有多重要?
好像只有當十級證書到手以後,才能證明砸在自家孩子身上的錢沒白花,才能真真切切地向親朋好友炫耀,我家孩子「會」彈鋼琴。
可是,過了十級的你,真的「會」彈琴嗎?
亂象叢生的考級市場
我們這一代人學琴的時候,正是舉國掀起「鋼琴熱」年份。08年之前,鋼琴考級證書達到9級以上的藝術特長生可在中考中加10分。
如此誘人的福利,使得家長們不惜破財費力,或威逼利誘,或軟硬皆施,把無數祖國花朵摁在琴凳上,以「十級」為目標,開始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刻苦練習。
考過了十級,真的能證明你的水平很高嗎?
在文化和旅遊部2019年1月公布《社會藝術水平考級機構名單》中,顯示全國共有93家考級機構,大多為國家院校、院團、協會。
為什麼這麼多機構熱衷於承辦考級?
難道真的為了培養未來的郎朗,李雲迪嗎?
中國傳媒大學項目組發布的《2019中國音樂產業發展總報告》顯示:「2018年音樂教育培訓產業規模為852.7億元,同比增長7.6%。其中,音樂考級報名人數約為157萬人次,考級產業規模約為783.2億元。」
中國的學琴兒童,早已突破6000萬人,如果要參加考級,意味著需要繳納幾十到幾百不等的報名費,級別越高,報名費越高。除此之外,還有教材費,「指定樂器」費用,處處可見的回扣和生意。餅越來越大,搶餅者也越來越混亂。
(2019年上海音樂家協會鋼琴考級(夏季)收費標準)
隨著報考人數的增多,以及為激發學琴者不斷在考級上「砸錢」,大部分野雞機構會默默放寬通過標準,出現「給錢就能過」的畸形現象。
較為權威的考級機構有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承辦的考試,以及近年來受到推崇的英國皇家音樂學院。
即使是這些機構,在等級較低的考試中,仍有水分。我們通常見到的考級證書,有「合格」「良好」「優秀」三個等級。大部分參加考級的學生,都能獲得「合格」的水平,「合格」就意味著「過」,意味著「證書」到手,而市面上的考級,「合格」往往給分彈性大,評定標準也很模糊。可以說,只要把音符完完整整地彈下來,都可以獲得「合格」證書,而音樂的情感表達,指法手型等,就成為了「彈性」部分。
況且,中國音樂家協會還把考級的權利下放到了各個省的音樂家協會,各個省自主命題,自己頒發證書,難度與門檻也在降低,證書的水分則在不斷上升。
而考試較為全面,今年來受到追捧的英皇考級,卻因涉嫌違規,暫停了2019年原定於10-12月份在昆明、武漢、成都、重慶四地舉辦的今年第三期考試。
中國的器樂考級規範化,還有太長的路要走。
誤解「美育」的中國家長
早在新文化運動時期,蔡元培就提出了「以美育代替宗教」。他把美感教育定義為:「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之我見,利己損人之私念,以漸消沮者也。」而在大行提倡「素質教育」如今,應是「美育」大行其道好時機。可惜,大部分中國家長,誤解了「美育」,更誤解了「素質教育」。
真正的藝術修養,並不能靠證書證明;而中國家長攀比、趨利的「司馬昭之心」,卻在通過「素質教育」掩蓋。
許多家長一廂情願地在孩子很小時就為他們規劃人生,殊不知每一個生命個體在找到自己人生目標之前,需要認識和體驗的是,多樣的生活選擇以及豐富的世界。
英皇考級在當今中國能受到如此大的追捧,一個重要原因是,一旦拿到英皇等級的「六級證書」,在大英國協國家,就能獲得特長生加分,有利於中國留學生入學。而在中國某些高校的自主招生中,擁有藝術特長也被視為一個加分點。
於是,在如今這個「迷信證書」的社會,考級、拿「有利」證書是家長們平息教育焦慮的最好途徑,也是你媽支撐「為你好」這套說辭的證據。
當然,追求功利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急功近利而本末倒置,讓孩子學了一門「技術」,恨了一門「藝術」。
在某一期《少年說》中,一個被逼學琴的小女孩,走上天台,吐槽媽媽逼沒有興趣的自己學鋼琴。
可想而知,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喜歡彈鋼琴,也不是所有的「狼爸」,都能培養出郎朗。大部分被逼著學鋼琴、考十級的孩子,最後都因為枯坐在琴凳上的無趣練習喪失了對音樂的喜愛,在考完級之後直接將背得滾瓜爛熟的琴譜束之高閣。
如果要走專業學習的道路,考級沒有任何必要,很有可能,你業餘鋼琴十級的水平,相當於一個音樂學院附小4年級小學生;而如果要把鋼琴作為興趣愛好培養,更不應該「盲從」考級。
考級可以檢驗階段性的學習成果,但為了「考級」而學琴,正等同於為了「高考」而「學習」,完完全全是披著「素質教育」的「應試教育」。
被考級「耽誤」的一代琴童
當年那批被逼著考「十級」的孩子長大了,卻發現自己的音樂素養並沒多大提高,甚至在有一些音樂思路時,無法進行編配、創作。
過了十級,就真的很厲害了嗎?
首先我們來看看鋼琴考級的考察方式。對於大部分考級來說,只需要演奏三至四首規定曲目,或抽查教材中的曲目即可。這相當於一場告訴你答案的考試,也就是說,只要你把要考的曲目全部背下來就行了,這就意味著,拔高突擊、三月速成自然是可以實現的。
那麼對於音樂學習同樣重要的視奏能力、樂理知識和簡單的即興創作能力的考察呢?除了英皇考級,國內大部分考級都沒有突破背譜演奏單一死板的模式。
再來,鋼琴考級往往使得學習者對於曲目產生誤解。大多數作品遠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然而在考試的時候,考官對作品完成的精度並不高,勉強會彈就給過,這就導致了考生對樂曲的理解難有進步。比如貝多芬的《G大調第10奏鳴曲》(Op.14 No.2),如泣如訴,但考生卻容易太拖、太慢,把拖拍當作音樂情感表達。
考級帶給人們的一個巨大的誤解,還在於使大量圈外人誤認為「十級」就是「最高級」。
然而,考級衡量的,不過是你考試那幾天的水平,樂器學習需要不斷精進。永遠記住,考級證書後加著「業餘」兩個字。如果你在考滿十級後,就自認為已經觸到樂器學習的天花板,沒有動力繼續啃高難度大部頭樂曲,自然而然,拿了鋼琴十級的你,還是個「垃圾」。
不僅是鋼琴,其他樂器也一樣。
比如民謠吉他的考級,彈唱兩首流行曲目就可以通過,別說樂理知識了,某些考過民謠吉他十級的考生,可能連簡單的把位轉換都無法掌握,一首同等難度的新曲子擺在面前,很多人的視奏能力差到感覺自己白學了一樣,聽到喜歡的歌,沒有譜子依舊難以下手。想要創作一首自己的原創,更是一頭霧水。
所以學樂器過了十級,不過是幫你鋪墊了演奏的基礎,給自己增加了學習音樂的信心,而真正對於你的音樂之旅來說,才剛剛開始。
考級的存在自然有它積極性的一面,但我們要理性對待,千萬不要盲目從眾和過度「神化」它。
希望每個參加考級的同學是真的因為喜歡這個樂器而學音樂,把考級當作一種階段性考試以及自己學琴路上的一種鼓勵,而不是僅僅為了那張「證書」而學,即便未來我們不打算走音樂這條路,那我們在平常的學習中也要認真的去對待,這樣你才會真正體驗到學音樂的樂趣。
正如《海上鋼琴師》中1900所說:
「鍵盤有始亦有終,你確切地知道88個鍵就在那兒,錯不了,它們並不是無限的,而你,才是無限的。你能在鍵盤上表現的音樂是無限的。」
(完)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u7vjHAB3uTiws8K5rD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