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封書店街上,有一個開封木版年畫博物館,是一位名叫任鶴林的老先生創辦的,他是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其願望就是通過這個博物館為觀眾全景展現開封木版年畫的起源、產生、變遷、發展的過程,為木版年畫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而在開封市,這樣的私人創辦的博物館目前已經多達26個,比如大梁門的飲食文化博物館、理事廳街的汴京燈籠張、河南大學明倫校區的科舉文化博物館、金明大道的官瓷藝術博物館等等,涵蓋的內容五花八門,數量位於河南省第二位,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稱——"非國有博物館"。
數據顯示,2018年開封市非國有博物館的參觀人次已上升至150萬人次,呈現一片繁榮景象。即便如此,開封非國有博物館的經營狀況也不盡如人意。
如上所述的開封木版年畫博物館,位於書店街的租約已經到期,任鶴林先生對於租金和續約問題十分頭疼:租金過高讓博物館難以繼續在此地運營,而換個地方則可能導致用戶流失。
實際上,非國有博物館普遍遭遇到"建館容易維持難"的困境。以開封為例,市政府曾在2016年就印發了《開封市非國有博物館扶持辦法的通知》,其中第十三條規定:新建或擴建非國有博物館館舍,達到非國有博物館辦館要求的,經審批,按照500元/平方米的標準給予一次性建設補助,最高不超過50萬元。同時,對於實行免費開放的非國有博物館給予財政資金補助,最高補助不超過5萬元一年。但財政補貼的"輸血"顯然不能夠成為非國有博物館持續經營的主要依靠。
目前,資金短缺仍是非國有博物館經營的難點。"博物館就是一個巨大的窟窿,一旦開始,就需要不斷向裡面砸錢。如果沒有強大的財力支撐,哪個藏家自己貿然開個博物館,必死無疑!"一位不具名的博物館經營者如是說。
除了資金短缺外,還有藏品獲取、流通等方面的問題。目前,開封市的非國有博物館大多是局限於某一行業,比如官瓷、錢幣、木版年畫等等,其藏品通常由創辦者自己利用各種渠道獲取,因此從藏品的數量、質量等方面都無法保證,更不用說搭建一個較為完整的藏品陳列體系,這在某種程度上會造成參觀者對於該博物館的印象不佳。
此外,非國有博物館還普遍存在人才缺失問題。在管理人才方面,非國有博物館大多是由創辦者個人經營,從藏品收集、人才招聘、場地租用、活動拓展等方面均有其一個人說了算。並且,非國有博物館缺乏陳列、收藏、修復、藝術等專業技術人員,因而在收藏品處理、工藝品輸出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影響了其持續造血的能力。
那麼,在"中國傳統文化"崛起的緊要關頭,如何抓住機遇,讓這些非國有博物館能夠持續運營下去,不至於淪落為企業堆放雜物的倉庫呢?
首先,非國有博物館雖然是由一個人或者幾個人創辦的,但在資本運作、經營管理等方面要敢於打破固有的模式,爭取更廣泛的社會力量廣泛參與。
國家文物局《關於進一步推動非國有博物館發展的意見》曾指出,應"鼓勵各地加強體制機制創新,探索多元主體合作辦館。"在此形勢下,吸引社會資本、民間收藏資源參與進來,一方面,不僅可以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也可以讓更多的收藏品、更精美的收藏品"社會共享",打破個人創辦博物館的藏品數量和質量壁壘,從而加強非國有博物館的實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讓非國有博物館的經營管理結構更加合理完善,激發整個博物館團隊的主觀能動性。
其次,轉變思維方式,在盈利模式方面進行不斷創新,增強非國有博物館的"造血"能力。從目前來看,博物館的"留客難"一直存在。如果僅僅是採用收取門票參觀的方式,顧客大多是一次性賞玩,對於博物館的粘性不足。因此,需要探索一條良性的現代化經營之路。
在這方面,四川成都的建川博物館開創了一種獨特的模式:它以企業經營的方式,讓酒店、客棧、茶館、文物商店等配套設施呈現亞博物館的形式,形成了一個集展示、教育研究、旅遊休閒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博物館,為公眾提供了一個文化學習的場所。
也就是說,博物館不應該僅僅是一個博物館,而是需要根據博物館的特色、本地的風土民情等進行不同程度的改造,實現產業鏈的延伸。比如,以傳統的木版年畫為基礎,不斷開發、設計各種衍生品,將其以工藝商品的方式銷售;打造一個符合東京開封的特色空間,或是茶館、或是休憩的場所,延長人們在其中逗留的時間,拓展更多的消費場景等等。
此外,每個博物館都有獨特的內容,但卻不應該以這些內容作為品牌形象。經營者需要利用自身的各種資源,進行精心的宣傳策劃和品牌傳播,將自身的知名度和名譽度打出去,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品牌形象。
如今的年輕一代正在追尋個性的商品、獨特的文化,而每一個非國有博物館都可以輸出不同的工藝品和文化,因此,非國有博物館不僅不會消失,反而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