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屬於中國民間藝術,也可以當做民間工藝品。清光緒年間,年畫正式命名,並且在中國農村老百姓家中屢見不鮮。現在新年,年畫成了家家戶戶都要張貼的一種裝飾畫,寓意吉祥平安。
其中,有一種年畫用木板製作,稱為「木板年畫」。河南開封的朱仙鎮木板年畫是中國木板年畫的鼻祖,誕生於唐朝,興盛於宋朝,有著古老而悠久的歷史文化。在2006年5月,朱仙鎮木板年畫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傳北宋初年,東京(開封)是全國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大量商人湧入京城,商業極其發達,大街小巷一片繁榮景象,朱仙鎮木板年畫就在這樣的興盛氛圍中發展起來,銷量盛況空前,甚至宋朝宮廷都在開辦木板年畫作坊。
木板年畫來自於民間,沒有文人畫的秀氣,相反它線條粗獷奔放,情節鮮明感人,構圖飽滿勻稱,整個畫面飽滿、緊湊、嚴密,基本不留空白,能做到主次分明,主體突出,不繁瑣,形象古樸生動,雄渾深厚的藝術特徵。
在工藝上,木板年畫採用木板與鏤版相結合,水印套色,種類繁多,所用原料為炮製工序,用紙講究,色彩艷麗,莊重深朱厚。其中年畫的顏色以礦物、植物作原料,自行手工磨製顏料,磨出的顏料色彩十分純凈,多使用暖色,如丹紅、木紅、桃紅、槐黃、桔黃等,顯得熱烈奔放。
在構圖上,朱仙鎮木板年畫的內容取材大多是歷史戲劇、演義小說、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畫中人物頭大身子小,既有喜劇效果又覺得勻稱舒適;人物從不打紅臉蛋,看起來自然溫和;中國傳統文化多把老虎畫成黃老虎或者紅老虎,而朱仙鎮則畫成「黑老虎」,並不拘於傳統手法,而是進行了發展創新。
在製作上,朱仙鎮木板年畫的製作工藝十分考究。首先選用上等堅實的梨木進行刻版,刻前先用植物油塗於木板表面三到四遍,自然涼干後,再用頂沸的熱水沖洗。然後用特製刮刀颳去木板表面浮油,藝人稱之為「熟版」。木板雕刻工具早年多為自行製作,有刻刀、凈縫刀、文章銼、鞏銼、刮刀、鏟刀、敲錘等二十餘件。後來,雕版師傅也在使用成套的專用雕刻刀。
其次,用草制圓錐形色刷進行刷色,一色一刷不能混用,高檔年畫與神像畫人物之眼眸、鬍鬚、服飾需加套水墨、金粉、套色可多達九遍。普通年畫以黑、黃、紅、丹、綠、紫六色, 先淡後重,依次套印而成。最後,畫印好後需停幾個小時使顏色「吃」入紙內。晚上再 「晾」,晾要恰到好處,方可完成。
朱仙鎮木板年畫不僅具有觀賞價值,同時還極具收藏價值。朱仙鎮木板年畫作坊最多時候達到過300多個,年產量高達300萬張,遠銷山東、江蘇、福建等地,受到大眾的廣泛喜愛。
只是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大批量低價木板年畫湧入市場,對傳統木板年畫造成很大衝擊。長期下來,粗製濫造、以次充好的低價木板年畫與傳統木板年畫的不正當競爭,會使傳統木板年畫遭遇市場危機,難以立足,這也是當前朱仙鎮木板年畫的主要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LKs3MBd8y1i3sJUQi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