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昌河廠:「三線企業」的前世今生

2019-11-25     宜豐會長大叔

我們老合肥常說的「昌河廠」,全稱是合肥昌河汽車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個有著50多年歷史的老廠,她的前身是建於上世紀60年代的安徽淮海機械廠。當年,在特殊的國際環境下,毛澤東主席提出了「三線建設」的決策:將沿海地區眾多的企業、重點高校、科研院所逐步轉移到四川、貴州、雲南等西南內部地區。400萬工人、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民工,來到祖國的深山峽谷、大漠荒野,建起了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被稱為「三線廠」。隨著形勢的發展,中央又提出了小三線建設的思路。要求各省建立本省的小三線,與國家的大三線補充銜接。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65年,我們開始在大別山區籌建一批生產步兵輕武器的工廠。

大山深處的淮海機械廠

據我們廠志記載,1965年初秋,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將軍帶領一行人跋涉大別山區,考察了幾十里山地,最後來到霍山縣太陽沖。這裡群山起伏,峰巒巍峨,非常符合「靠山、分散、隱蔽」的建廠條件。於是,由南京第二工具機廠負責籌建的安徽淮海機械廠正式落戶霍山太陽沖。我們眾多來自五湖四海的軍工人為了響應黨的號召,因為相同的志向理想走到了一起,把自己的青春歲月和聰明才智無私地奉獻給了國家的三線建設。

因為位於遠離城市的大山深處,道路、建房、供電、供水、通訊、生活後勤等各項保障都要從零開始、自給自足,生產生活條件極其艱苦,但拼搏的軍工人仍然給祖國交上了一份光榮的答卷。我們廠從1969年試製成功開始,到1995年共生產了五四式12.7毫米高射機槍3427挺、五八式14.5毫米雙聯高射機槍2088挺,產品覆蓋了七大軍區。尤其是1979年和1980年,我們順利完成國家下達的超過生產綱領50%的戰備生產任務,有力支援了對越自衛反擊戰,還為此獲得了安徽省人民政府的通令嘉獎。

這裡開出全國第一輛「飛虎」

然而,就是在我們這樣一座幾乎與世隔絕的軍工廠里,1979年9月竟然誕生了我國第一輛國產微型貨車HH110。儘管如今看來,軍工廠製造小汽車有點八竿子打不著,但說來也許不少人不相信,我們研製汽車的最初動機,竟是為了解決廠內機器等物資的運輸問題。當年的淮海機械廠隱蔽在霍山東西溪鄉的深山老林里,交通不便,占地面積卻達到21萬平方米。擁有2200多名職工的工廠就是一個小社會,什麼都要自己解決。一輛小小的微型貨車既體現著安徽軍工人卓越的機械研發水平,也著實為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於是在1974年,我們就制定了研製生產載重500公斤四輪小汽車的規劃。

更大的推動力在1978年,隨著軍品生產任務減少,包括眾多三線廠在內的軍工企業都相繼開發多種民用產品並投產,由軍工企業向經營企業過渡。改革的春風同樣喚醒了沉睡在計劃經濟搖籃中的淮海人,我們想到了僅僅為自用而生產的微型汽車,隨之引發了一個朦朧的汽車夢,並很快變為現實。

1979年9月,在無樣車借鑑、無國家投資、生產條件差的情況下,我們舉全廠之力研製出了全部國產化的第一代HH110型「飛虎」牌微型汽車樣車,而且一造就是兩輛。儘管以如今的汽車美學眼光來看,初生的小「飛虎」很是有點蠢蠢萌萌的,但它從裡到外都是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結晶。汽車外殼是靠著我們自己的鈑金師傅們輪流掄著大錘敲打出來的,2E75Q汽油發動機也是完全依靠我們自身力量一次性試製成功的。小「飛虎」的誕生,不僅填補了我國微型汽車工業的空白,也帶領淮海機械廠跨入了國家支柱產業的行列,把握住了民品正確的開發方向,成為安徽省國防軍工系統的民用支柱產品。

自主研發的2E75Q發動機

從高射機槍到微型汽車,從自給自足到投放市場,技術的跨度和觀念的進步,應當說我們邁出了巨大的一步。不過剛進入激烈競爭的市場,第一代從大山里走出略帶「土氣」的小「飛虎」還是遇到了銷量門檻,1980年共生產整車64輛,沒能徹底飛出封閉的山溝溝。

1984年,剛剛調任淮海機械廠廠長的邢克勤果斷決定:面向市場開發新產品,集中力量進行產品改型換代,老產品全部下馬。當年,經過改進設計、裝配日本2G24發動機的第二代「飛虎」牌HH111微型汽車試製成功並投入生產,淮海機械廠實現了生產全部軍轉民,當年創造利潤160.4萬元,創造了安徽軍工企業軍品停產後不要國家負擔的先例。第二年,我們就被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列為國家計劃內汽車定點生產廠,生產汽車3201輛,實現利稅699萬元。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小「飛虎」跑遍了安徽的大江南北,也奠定了安徽汽車工業的發展基礎。

當年的「小飛虎」一車難求

落戶合肥 「聯姻」中航

上世紀80年代,大部分「三線廠」經歷改革合併重組,我們也一樣被遷到了合肥。1987年,淮海機械廠從大山里遷到了合肥市西郊31萬平方米的新廠區,成功實現了戰略轉移,成為安徽國防科工辦系統三線企業中第一個快速安全搬遷出山的企業。一輛輛卡車載著我們全體人員和全部家當絡繹不絕地離開了大山,離開了那個我們奉獻了幾十年青春的地方。

離開大山後,我們做出了另一個重大的戰略決策,就是實行高新戰略,從產品著手,以先進的第三代「飛虎」牌微型汽車搶占市場。1989年第三代HH1012「小飛虎」很快誕生,這一新產品給企業帶來了活力。1993年,「飛虎」汽車跨越年產萬輛台階,1994年超過2萬輛。隨後又投入2億元技改資金,建成了當時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衝壓、焊裝、塗裝、總裝生產線,形成了雙班5萬輛生產規模。產品可謂供不應求,當時我們廠門口經常停滿了一輛輛在等著裝貨的車子,場面很是壯觀。隨後的1994年,以淮海廠為核心的安徽「飛虎」汽車集團公司成立,並迅速發展成為由81個生產配套協作、經營銷售和科研單位組成的經濟聯合體。

當然,我們發展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止。1997年11月,中航工業總公司昌河飛機工業公司與淮海機械廠正式簽訂合同,我們這個已經有了30多年歷史的老廠正式命名為合肥昌河汽車有限責任公司,承擔當時全國微型麵包車第一品牌「昌河」汽車的生產任務。數字雖然枯燥,但也最能說明問題:短短一年後,我們就生產交付微型車35018輛,利稅突破1億元,從瀕臨破產一躍成為利稅大戶。也就是在這一時期,我們廠成為了合肥乃至安徽地區家喻戶曉的大型企業。那時提起「昌河廠」,真的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呀。

昌河廠當年試車的波形路依然存在

昌河廠舊廠房「變身」雙創園

2009年11月,我們廠再次迎來發展機遇——加入中國長安汽車集團,成立合肥長安有限公司,成為了長安汽車在全國的五大微車生產基地之一。多年的整合發展,從淮海廠到安徽飛虎,再從合肥昌河變身合肥長安,企業不斷發展的同時,一座座全新的現代化生產基地也在合肥不斷建成。30年前從大別山深處初次搬遷到合肥的昌河廠老廠區早已被日新月異的城市商住空間所包圍,不再承擔生產任務。

騰換挪移出的土地和廠房怎麼辦?自然不能荒廢。我們充分利用國有老工業廠房的風格,進行建築的藝術改建和創意修繕,最大限度地提升建築的空間價值,賦予老建築以新的生機與活力,一座全新的中航工業合肥文化創意產業園正在昌河廠區舊址上發展壯大。利用舊有的昌河廠老廠房改造,與北京著名的「798」藝術區類似,讓工業遺存變身成為創業創新空間、文化創意基地。夕陽廠房嫁接朝陽產業帶來的變化,讓我們這些老昌河人都感慨連連:熟悉的地方,新鮮的風景,都快認不出來了。

昌河老廠房一部分如今「變身」成設施先進的羽毛球館了

如今的中航工業合肥文化創意產業園,既擁有安徽地區目前最專業的室內羽毛球館——占地達6000平方米,由培養出六位羽毛球世界冠軍的楊智勇先生執教的羽毛球館,也有安徽省唯一集航空飛行娛樂、科普教育、培訓為一體的綜合性基地,未來還將成為安徽省最大的3D影視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及文化創意產品交易中心。這裡曾經承辦過國家級的羽毛球賽,眾多國家級球員參賽,吸引了很多羽毛球愛好者;在這裡可以體驗飛行模擬器,學習飛機模擬駕駛,觀賞各種飛機的高仿真模型;還可以在產業園的微電影實景拍攝製作基地里親身體驗經典影視劇;未來還可能邀請好萊塢著名製片人入園建立工作室,製作出更多國產3D精品影視作品……

今日老昌河廠大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gjzqG4BMH2_cNUgd1K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