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東大路」以東農田,現在成了都市圈
泉州市區溫陵路,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叫「東大路」。據說,相對於古城片區而言,這裡位於城市的東部,名字也就由此而來。當時,東大路也是原324國道(原稱福廈公路)在泉州市區過境路段,它以東片區則是一大片農田。
上世紀80年代改造後的溫陵路(泉州市城建檔案館黃金良 1986年9月)
東大路
上帝視角看溫陵路
石板溫嶺路
東大路
1980初,東大路東側的田野
現在的溫陵路
市標位置
當年「泉秀路」
1989年的泉秀路
1989年的泉秀路
現在的泉秀路
當年「九一街」
1989年8月的九一街
現在的九一街
「六七十年代變化不大,改革開放以後,就越來越大,中山南路熱鬧。」杜杏雅告訴記者,那時中山南路可通往晉江。改革開放時,那裡的人們還帶走私貨來老城區賣。路一直在變化,新華路由大塊石頭路,演變成水泥路,再到瀝青路。郊外農田上也建起房屋、道路,城市越拓越大,交通工具也增多了。在城內,就騎自行車,搭公交車,回上海坐動車,乘飛機,很是方便。
當年「田安路」
1993年的田安路
現在的田安路
上世紀90年代,中心市區向東擴展,新建了泉秀路、田安路、刺桐路、寶洲街、豐澤街等主幹道。1993年,他還參與新建刺桐路。再後來,中心城區再東擴,城東片區、東海片區的道路逐步完善;向西北擴展,則建有站前大道、南北大道、江濱南路等。
據了解,截至2018年,泉州市級管養主次幹道增加至89條(段),基本形成中心城區田字形路網和城東、東海、北峰三大片區的市區路網格局。
當年「刺桐路」
現在的刺桐路
當年「東湖路」
1993年的東湖街
現在的東湖街
當年「豐澤街」
1986年9月的豐澤街
現在的豐澤街
如今,泉州城市發展從沿江向環灣推進,城市建設的「北上南下,東進西拓」的戰略藍圖也在高歌猛進,基本形成中心市區田字形路網結構,形成城東片區、東海片區、北峰片區三大片區的市政路網格局,市區主次幹道共89條(段),總長約172公里。
東海片區市政道路——東海大街
上世紀20年代初,「南北一條街,東西兩座塔」是泉州城市道路範圍的生動寫照。上世紀50-70年代,泉州市政府開始整修治理舊路面,對主幹道全部改鋪水泥路面;並先後增開城基路、堤後路、百源路、新華路、壕溝路、環城路、九一街等道路。
90年代地改市後,隨新城區向城東、東北、東南和橋南拓展,中心片區新建的主幹道有溫陵路、泉秀路、田安路、刺桐路、坪山路、少林路、寶洲路與豐澤街、東湖街、湖心街、津淮街等。構成市中心5縱6橫加環城路的主幹交通格局。
隨著泉州經濟發展迅猛,相信未來不久,將衝出重圍,一枝獨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