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羅斯空天軍終於傳來了新裝備列裝的好消息,即採購至少76架蘇34戰機的合同即將落實,軍工聯合體已經著手進行新機的生產了。
雖然對俄軍來說,能夠在2027年前得到這76架蘇34戰機,同時使得這款戰機的保有量達到200架以上是一件不錯的事情,但對於俄空天軍整體而言,實際是危機四伏的。
最直接的危機就是隱身戰機的擴散所帶來的。
目前全世界正式進入軍隊作戰序列並且形成戰鬥力的隱身戰機僅有3款,分別是美國的F22、F35戰機和中國的殲20戰機。
對俄羅斯來說,其在遠東方向要直面美軍、韓軍和日本航空自衛隊,美軍裝備有F22戰鬥機,而後兩者也已經接裝了F35戰鬥機,並且正在形成戰鬥力中。
而在歐洲方向,挪威、英國、荷蘭、丹麥等國也接裝了F35並開始形成戰鬥力,在歐洲方向同樣有駐歐美軍的F35戰機存在。
在黑海、地中海方向,原本土耳其也是要列裝F35戰機的,但由於土耳其「反水」,可能相當長時間內是拿不到F35的。使得美國在「圍堵」俄羅斯的包圍圈中缺失了這一環。但俄羅斯從黑海前出至地中海、敘利亞方向時,又會受到義大利的F35戰機及美軍在中東部署的隱身戰機的壓制。
原先美軍只有F22的時候,因為F22的部署及出勤率因素,俄羅斯空防壓力還沒有特別大。但隨著F35的擴散,其壓力是真的大。
講道理,俄軍現役最先進的蘇35戰機,它本身再強也是常規戰機,在同等條件下,常規戰機本身就很難是隱身戰機的對手,這都是在美國、中國空軍中驗證過的。
以美軍來說,深度改進的三代半戰機性能不亞於俄羅斯的蘇35,但在模擬空戰中只能「僥倖」擊落隱身機,這是比較可怕的。
俄羅斯雖然一直在宣傳蘇35可以壓制隱身機,但真實的空戰不是在敘利亞上空的「肌肉秀」,真指望蘇35能壓制隱身機,俄羅斯自己也不信。
所以我們看到近年來,俄羅斯宣傳S400或者S500飛彈的時候,都稱其可以對抗隱身目標。這些先進的防空飛彈或許有一定的反隱身戰機的能力,但以地制空本就是無奈之舉,它可以錦上添花,卻不能扛梁立柱。
大家可能會說,俄羅斯也有隱身戰機啊!為什麼會這麼無奈呢?
俄羅斯是有隱身戰機,而且今年首批量產型就進入空天軍服役。
但大家應該明白,蘇57戰機的性能是不盡如人意的。而且量產型蘇57戰機的第一架本該在2019年12月就交付的,但就在交付前就墜毀了。
大家都明白,首架量產型戰機該是多麼重要,但還沒交付,就墜毀了。用一句中國古話說這就是出師未捷身先死,用民間俗語來說這叫開門不利。
蘇57行不行,其實我們不用去分析數據都能判斷出來。
這款戰機原型機首飛比中國的殲20還早,但在試飛過程中公開的事故就有多起,而且最關鍵的是俄羅斯空天軍的態度——其最初僅同意接收2架蘇57,後來則將數量提升到15架,這點戰機僅夠編訓練手冊的,根本就不是作戰的規模。
俄軍在面臨巨大空防壓力的同時,對於本國隱身戰機的需求難道就這麼低嗎?
顯然不是需求的問題,而是蘇57的性能難以滿足俄軍需求的問題。一直到了普京親自介入,蘇57的量產訂單才提升到了76架,這才具備了點實際意義。
但普京一句話能解決蘇57的性能問題嗎?其實並不能。
不過普京的戰略眼光還是國防部的將軍們所不能比的,就蘇57戰機來說,其雖然性能不盡如人意,可俄羅斯還有別的選擇嗎?另起爐灶再搞一款隱身機?想想都是不可能的。
俄軍未來又不可能不是用隱身機作戰,其只能是在蘇57基礎上改進而成,但這個時間或許會很長。
這麼長的時間中,俄羅斯的空中力量與美歐空軍會拉得越來越大,這是顯而易見的。
而蘇57戰機若有一定數量服役,至少比沒有隱身機強,在不發生熱戰的情況下,多少也算是有模有樣吧!
俄軍較大批量列裝蘇57其實也是給俄羅斯軍工聯合體一個機會,有些戰機沒有訂單是沒前途的,不飛也是發現不了問題的,這是就俄軍自身的情況來說的。
同時,普京拍板蘇57訂單多了幾倍還有另外的考量。
即通過自身裝備這款戰機加強國際上潛在買家的信心,通過引入國際買家來降低蘇57的研製成本,比如土耳其就是這樣一個潛在買家。如果土耳其採購蘇57了,這對俄羅斯而言,還是一個戰略砝碼,而在土耳其之外,還有印度這個冤大頭在等著。
所以,俄羅斯採購蘇57戰機其實葫蘆里還賣著這個藥。
憑藉俄羅斯的航空實力,只要有時間和金錢,問題終究能得到解決,76架蘇57的訂單一方面就是爭取時間,同時也儘可能引入新的資金源。
而俄羅斯在這段時間內真正的空防必然要靠新的S500飛彈和蘇35為首的常規戰機來撐著了,好在這些年俄羅斯新裝備更新頻率還可以,現代化防空飛彈數量可以,蘇35、蘇30SM戰機基本成為了主力,而蘇34也替代了不少蘇24之類的老機,基本完成了對蘇聯時期老舊戰機的換代。
但饒是如此,其實美歐空軍對俄軍的底子也是有大體認識的,近些年不斷以戰機抵近騷擾俄羅斯,實際上也是在試探俄軍的底線。
俄軍雖然在應對抵近騷擾時的反制比較給力,但自身的劣勢自己清楚,恐怕被技術壓制的日子要撐很長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