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籲/洞察教學規律,讓語文課堂「返璞歸真」

2019-08-27     談文化論教育

課程改革理念的影響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注入了許多新鮮的元素:色彩紛呈的多媒體教學;藝術氛圍較濃的表演;氛圍高漲的小組討論等。一節好的語文課不一定必須有PPT課件的參與,不一定有教師高談闊論、激情洋溢的語言,但必須有對「真」的追求。

一、真心閱讀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往往會有這樣的現象:教師講解取代學生閱讀,學生沒理解教材內容,教師就不斷提問,沒讀透教材文本就討論。有的教師辛辛苦苦講了半天,但學生就是沒有收穫,有的教師製作了令人眼花繚亂的課件,取代備課工作,但有總是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其實,語文教學有效展開的前提是學生熟讀教材。真正的語文教學,是要學生充分閱讀,體會讀書的樂趣,為深入理解教材內容奠定基礎。教師應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時間,讓學生熟讀閱讀教材,在讀中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領悟作者的寫作思路,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教師應歸還學生閱讀的時間,學生應有足夠閱讀、探究教材文本的時間。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力求做到閱讀增值效應,首先啟發、引導學生髮現知識間的結合點,篇與篇之間的契合點,讓閱讀教學充滿激情、樂趣,引導學生系統化閱讀、個性化閱讀。保證學生的閱讀時間,鼓勵學生讀不同類型文學文本,有效閱讀、大量閱讀,以增強學生的文學底蘊。指導學生摘抄文中的優美句段,同時提煉總結文章的寫作方法、框架結構等,以實現為己所用。

二、真實感悟

有的語文教師過度依賴教師教學用書,有的教師脫離了教師教學用書上不了課,這說明教師沒有正確認識語文教學及語文學習。學生的有些能力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在實踐活動中的感悟與積累獲得的。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出一系列的教學環節,優化課堂教學。語文課如何上,沒有教輔用書的語文課文又如何講,簡單來說,教師解讀教材內容後,只要講出自己對教材的感悟就可以了。

教師一定熟讀教材文本,有疑問時或不能確定自己的見解時,教師才可以看一些教輔用書。教師只有自己深入閱讀,細細品讀,熟讀的基礎上,才有深層次感悟、見解,只有這樣,在講課時,才能講出自己的想法,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學生才能聽進去。

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思考、創新,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及獨特的見解,教師不能輕易對某個學生的結論下定論,允許這種與教師及其他學生的意見不同的情況存在。只有這樣,才能彰顯學生的個性,讓學生愛上語文課。

三、真情表達

一位教師執教的作文教學課《作文教學應從不同角度立意》獲得教師一致好評,是因為它回歸到語文教學的本真,呈現出原生態的作文教學,這一點恰是作文教學中缺少的。

有的教師在教學中過多依賴課件,以圖畫和文字彰顯教學內容的充實;有的借用大量的寫作技巧指導,代替學生的思維;有的指定立意,限制學生多元化、個性化表達,讓少數學生取代全班學生參與、學習、表達;有的教師灌輸一些華麗辭藻或空話,抹殺學生的真情實感等,所有這些都限制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新思維的發展,阻礙了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立意。教師要引導學生「找角度」,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點燃學生創作思維的火花。教師選取一個話題,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在給予學生評價的同時,還應對許多的立意進行分類,指出這眾多觀點間的關係。這一過程中作文立意發生了質的飛躍。

作文教學回歸本真,以生活為基礎。作文教學應接近學生生活,引導他們關注生活中一些瑣事。作文教學以學生身邊的事物為立意,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細小的事物,展開合理的想像,從而引發學生的真性情。學生是創作的主體,作文是學生表達情感、抒寫人生理想載體。作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觀察、表達、分析的能力,要求他們說真話。語文課堂是學生的課堂,學生自我表達,交流討論,必須是學生的心裡話。作文教學以訓練學生思維為主,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教師要用發散思維的模式,引導學生想像,拓展他們思維的空間,展開想像的羽翼,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四、結語

語文教學要大力「求真」,只有真實的語文課堂教學才能更豐滿、才能讓學生學到真東西。當然,教師也必須具有豐厚的語文素養和精湛的教學藝術,洞察教學規律,才能做到語文教學的返璞歸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PKn32wBJleJMoPMGGI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