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迷茫and自我分析:心理學

2020-04-22   另維

第二條路:心理學

心理學一條道走到黑,都只有三條路。

1.Research 科研

2.Psychiatrist 心理醫生

3.Counselor 心理諮詢師


第一個是科研

如果是科研,我的興趣點一直很明確,心理語言學。

研究人的語言能力的發展,15年後要是想發展點兒育兒興趣,可以攻一攻少兒的語言能力發展,雙語兒童怎麼教。

如果要研究些有意義的事,我想研究那些從小明顯不適應應試教育環境的電競選手/作家/舞蹈家的行為特點,裡頭的一個小點。心理學我一直愛學,在學校時,課本每一個字都讀得開心,搜論文,列印出來裝好,讀得廢寢忘食。追著教授問問題,別人說,你都穩4.0了,還想怎樣?

我說,我根本不在乎什麼4.0,我就是喜歡知道。圖開心。

心理學學到後期,小夥伴背考綱背得痛苦,我越來越自如。

他們驚訝:你知道這個啊!我:《人類簡史》里講過啊。他們又驚訝:你知道這個啊!我:《思考快與慢》不就講的這個嗎。

平時有相關課外書閱讀習慣的人,學這種文科專業容易如魚得水。

認知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課,教授推薦的書我幾乎全看過,結課後有一個還去我家,想看看我的書架,讓我推薦書。

我讀了還能嚼碎,寫出來。

多好的人生狀態。

然而我知道,我喜歡的是本科涉獵廣泛、海納百川式的吸收,這和科研是兩件事。

本科是寬的,博士是細的。

而科研是一件比審計細碎得多的事。如果能有個教職,晚年在大學校園裡,安靜的讀書執教到生命最後一秒,那真是一大快事。而科研這條路怎麼走呢?GPA,實驗室背景,論文背景。導師。心理學GPA沒問題,導師找得到,實驗室背景不突出,論文無。

就科研路來說,我前期在寫書,新媒體上的積累,全部浪費。

四大的一趟也浪費了,這個領域沒人知道四大是啥。如果要打科研這副牌,我手裡是大牌沒有用,有用無大牌。連個三帶一都湊不齊。而這條路上多的是一手王炸的小孩兒。

他們大都人生前30年啥別的都沒幹,一直在校園裡扎著。

科研本身,又是一條天賦要求高,起步越早越好,越專注越有優勢的路。我就是個反方向的鐘。科研是條好路。但任何事情都不是跨進門就完事了,關鍵是門裡頭的生活狀態,是否能給你歸屬感,滋養你的性格。我五六歲的時候,旁人就愛說,這小孩兒將來長大要當記者。這話一直說到我大學畢業。我小時候可抗拒這些話了,我覺得他們在否定我的可能性,局限我的未來。現在我明白了,他們是在評論我的性格。我學得很慢,但我終於學會了:選一條路,最好先跳出來,好好審視自己的性格。科研比審計更不符合我的人物性格。就不說踏入這道門後的時間成本了。這扇門算是早就關上了。

第二,Psychiatrist,心理醫生

我是很喜歡變態心理學課。學得很好,自己親身體驗過一些,至今還在跟教授通郵件,精神病人的事也讀了很多。

但心理醫生是要進醫學院熬博士的。醫學院博士,和我的距離,不吹不黑,起碼八千里路雲和月二萬五千里長征一條銀河。

不說別的,光是生物,以我的基礎,大概要從九年義務教育開始補。

關門。

第三,Counselor 心理諮詢師

心理學專業化的三條路里,諮詢師幾乎是我唯一可行的。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條路的pros and cons,優點和缺點。

Pros 優點:

1.比起前兩條路,時間成本相對少

心理諮詢師在美國,兩年研究生學歷,3000小時從業經驗。就能考證。雖然跟CPA很像,每個州證都不一樣。

2.學歷

我主要關注過哥倫比亞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這方面的研究生項目,我如果全力以赴沖一把,進門應該沒什麼問題。

確實有一些項目,偏愛豐富的生活經歷,作家更是加持,學生年齡跨度大,好多開完公司/當完主持人/環遊完世界/職業選手退役 的人去讀。什麼千奇百怪的本科專業都有。我有一個修的不錯的心理學專業背景,這時候更有優勢。

3.工作內容是跟人聊天

工作內容是跟人聊天對我而言有多重要呢?

我在四大時有一個頓悟。有一天,我震驚的感嘆:I haven』t spoken to anyone today.我今天到現在還沒跟人說過話。當時是下午五點。同事們紛紛:嗯。就沒有一個人覺得這是個不得了的問題。我回想起來,我工作中最大的快樂,來自於問客戶問題。遇見愛聊的,蹲在旁邊快樂的跟人聊天。

我不喜歡只跟財務部聊天,我喜歡跑上跑下找各種部門聊。

做營業費用底稿的時候,我可喜歡跑去找市場部了。他們見到審計也新鮮。

他們給我搬張椅子。我們什麼預算調整、campaign、投放、採買、KOL營銷,各種深度溝通。我一個聊仨,其樂融融。我寫作和讀書的時候很靜,有過一個月不說一句話。那是外人看起來。我其實內心有一個鬧哄哄的世界。我在和他們聊天。心理諮詢師不給答案,他們只引導你找到你心裡已有的答案。用聊天。

這個工作過程我會快樂。

4.和寫作相通

學習和工作間需要大量廣泛閱讀,會聽到很多很多故事。

5.可轉型心理諮詢師博主

博主內容可以少一些色彩繽紛,就老老實實記錄自己的求學,總結自己學到的知識點。其實有助於學習。

6.心理諮詢是未來

我判斷心理諮詢是未來。AI替代再多行業,替代不了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溝通需求。

這種需求只會隨著科技發展,生活節奏加快,越來越盛。

7.有成功案例參考

我的兩個role model之一是在這條路上走一片天的人Esther Perel,紐約一個心理諮詢師,專攻出軌和婚姻關係。有幾個很棒的ted talk,兩本很好讀的書,自己的心理諮詢師,自己的心理諮詢師培訓班,還在大學裡做講師。

但這是極端個例了。

又有知識,又能傳播,又懂商業。全美國我也就看見了這一個。

Cons:

1.職場面窄,收入低

心理諮詢師這個職業,在中國還沒個正形,在美國已經趨於飽和。我畢業之後專業相關的職業,最有可能的,是一個中學裡的心理諮詢老師。這算很好的了。

這個職業的平均年薪,三萬多吧。起步。

2.時間成本

兩年研究生,今年肯定考不了,兩年研究生畢業,3000小時從業經驗,全職也要一年半。那作為行業新人開始工作,大約32 33歲。

要是還想是讀個博士,中間稍微耽誤點兒,出校門得到40歲了。

剛剛邁出校園,再走一遍找工作的辛酸路。面對的還是個低薪行業。我還沒算結婚生子。

同樣的時間成本,我拿來繼續在四大尬熬,也能在四大或者甲方公司熬成個有級別的人了。收入也多少上去了。

人大了之後,每一步的轉變,都背負著巨大的機會成本。寫到這裡,我突然想起一件事。

在這次系統反思自己的職業生涯之前,從來沒覺得是事兒。

所以沒說過。我在學校時,修過一門課,教授是經濟學家,我不知道為什麼一個經濟學教授要來商學院教會計選修課。

他的課是大四選修,講各行各業的案例,大家都是去混的,我聽著覺得好玩,他寫的案例也讀得歡喜,於是每周去跟他聊一次天。

他的一個case講的是新媒體營銷,我讀完去找他。

我說教授,別的我不知道,但你這個新媒體案例里講的錯誤,都是行業常識了,這起碼得是2013年的事情,2014年已經全世界絕跡了。

當時是2017年。

他查了查案例時間,真的是2013年的事。

後來我給他講了很多中美新媒體營銷圈的八卦,中國美國都怎麼在打對方網紅的主意。

我請假去跑美國政府機構的新媒體項目,他還幫我看合同,叫我好好工作,別想著期中考試,他來給我調考試日期。

我當時讀心理學讀得正開心,提起我想考心理學博士,認知心理學裡的心理語言學。

他說,我可以考慮經濟學博士。比如可以跟著他做一個新媒體相關,什麼什麼經濟行為什麼研究,什麼什麼,我就聽進了幾個關鍵詞,經濟學範疇。

這樣,對我個人而言,新媒體可以是做研究,做研究可以是新媒體。心理學背景也是大加持,不是浪費。我一聽經濟學,首先嚇退一半。

我就沒感興趣也沒擅長過經濟學。

三年後過去的此刻,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才意識到,這位教授,好像比我更了解我。

原來我在那時,錯過了一條人生岔口。我當時在幹什麼呢?一股腦子寫《每一天夢想練習》。有這三年,我博士都讀完一半了。我會失去什麼呢?

少去許多國家。不會成為頭部旅遊博主。不會上福布斯。不會這麼了解四大這麼好一個地方,遇見裡面可愛的人。

最嚴重的,《每一天夢想練習》不會存在。以後也不會寫出來,因為那段人生狀態結束了。體悟忘記了。我現在回想,25歲同時具備商學院,心理學和新媒體行業三個背景。開始搞研究的年齡正好,有個現成的教授剛好想做這個選題,剛好欣賞我的背景,我還剛好選了他的課(他一年只教一節課)。這些巧合真的挺難的。其實也沒什麼可惜。蘋果公司的第三位初創時期合伙人,800美金賣了蘋果10%的股份。我看國內新聞,多半以猜測他如何腸子毀青結尾。

韋恩在一部紀錄片里說過一段話,我印象很深。他說,再讓我走一次,我還是會在800美金的時候賣掉蘋果,因為我的性格一定會在那個階段那樣選擇,那就是我的性格,沒有第二種可能。很坦然。人年輕的時候,很難意識到每一個機會。人一生都很難意識到每一個機會。我沒有在當時及時跳出來,在人生選擇上跳出「我喜歡」的想當然,從旁觀者視角審視和思索「我適合」,及時把我手中的三條線擰成一條線,於是現在越來越撕裂。不過,再來一次,那個腦子裡只想著寫《每一天夢想練習》的我,根本不會去思索我這輩子都沒想過多看一眼的經濟學。

以至於結課後他主動給我發郵件聊申請PhD的事,我都因為回北京實習四大開不了Gmail,沒回。機會再給我一次,我還是不會抓的,那不是我的性格。

20多歲活得太恣意,怎麼面對30歲,是個難題。命運的禮物都有價格。所有的恣意都要還。我該怎麼還?

今天就到這裡。下次說第三條路,全職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