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男嬰移植3歲男孩心臟,華南地區最低齡「換心術」成功了

2020-04-05   江西老表小天

3月31日,來自深圳的1歲男嬰小波從廣東省人民醫院的ICU病房轉到普通病房,意味著小傢伙的心臟移植手術做得非常成功,這也標誌著他也創造了一個記錄——廣東乃至華南地區最低齡的器官移植者。


在醫務人員呵護下,小波得以慢慢恢復。通訊員供圖

小波在出生三個月時被確診為擴張型心肌病(DCM),這是一種異質性心肌病,是導致慢性心衰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嚴重時可並發致命性心律失常和猝死,5年生存率僅有50%,10年生存率約25%,而心臟移植是目前唯一已確立的外科治療方法。

「患者心臟會如同氣球一般越來越大,最終失去收縮能力。」廣東省人民醫院心臟移植團隊負責人黃勁松說,這也相當於被判處死刑。小波家人在門診諮詢了黃勁松的一周後,小傢伙等來了相對合適的CORTS分配信息——一位在珠三角某市不幸夭亡的3歲孩子,其家人極其渴望孩子的心臟能夠繼續跳動,哪怕是在其他孩子的胸腔里。

「我特別感謝器官捐獻的孩子和他們的家人,真的,我知道我兒子的存活意味著是那位(器官捐獻)孩子的死亡。我已填寫了器官捐獻志願書,萬一將來我有意外身故了,我也希望能夠捐獻心臟能延續其他患者的生命」,小波的父親劉先生是位東北大漢,說到動情處熱淚盈眶,他說,「只能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我的感謝。」

廣東省人民醫移植科門診帶來一線生機

在小波病情最為危及的時刻,正是新冠病例數在包含廣東在內的全國範圍快速攀升的時期,醫療領域面臨著極大的防控壓力。彼時,小波的父母,除了對疫情的擔心,更多的是對寶貝兒子擴張型心肌病快速進展到終末期的擔憂。「去過北京和許多的醫療技術發達城市了解,給出的答覆都是只能內科治療,本來武漢協和是做這類心臟移植手術較多的機構,可疫情阻隔了,武漢封城了。」

經過病友介紹,最終在病友家屬群的推薦下來到了廣東省人民醫院,「我來的時候並沒有抱太大希望,但黃勁松主任沒有像其他醫院的醫生一樣只說風險,而是讓我去找負責器官移植登記的吳敏醫生。吳敏醫生當時不在,讓我等他,我覺得,讓我等,應該就是有救了吧。」等待的時候,心憂兒子病情的劉先生悲從中來,一個人在樓道里悲泣。

忙完了的吳敏醫生與小波父親劉先生進行了詳聊後,吳敏醫生將小波的信息錄入到了中國器官移植獲取系統進行排隊等待。「因為孩子是嬰兒,又是瀕危的疾病,孩子成了系統里最緊急的那一個,有限獲得心臟的權限,排名第一」,吳敏告訴南都記者。

「在新冠疫情特殊的背景下,醫院也必須復工復產提供醫療服務,盡最大努力保護患者健康、讓患者康復過上正常生活。」廣東省人民醫院院長余學清表示,疫情期間,醫院要求所有住院病人測量體溫、上報流行病學史、進行血常規、核酸和CT檢查,通過物理和生化手段保護醫患健康安全;同時,急診手術均要求在負壓病房中進行,按照疑似病例手術要求進行。「我們不止要戰勝疫情,還要把需要救治照看的普通患者醫治好、看護好,還患者一個健康的體魄。」

一周左右系統提示接到CORTS分配信息

「當時接觸到患兒的信息是剛過完年,第一感覺是挺懸的,此前有患兒在等待供體的過程中不幸逝去的案例。」廣東省人民醫院移植團隊吳怡錦醫生回憶,三歲以下的患兒心臟移植成功案例不多,主要原因在於供體心臟「可遇不可求」,大部分供體為成人心臟。小波僅有不到6.5kg的體重,年齡也只有不到1歲,能與之匹配的供心更是少之又少;此外,往常臨近省市有合適的供心時團隊可以不遠萬里地去獲取,進一步擴大供心的來源範圍,目前受疫情影響,全國多個省市啟動一級應急響應,交通的不便利增加了供心獲取的難度。

而吳敏告訴南都記者,類似的兒童心臟移植,等待的時間往往是超過數月的,最長甚至達到8個月。即便獲得了合適的心臟,手術風險也是明擺在那的。

「年紀越小,風險越大。嬰幼兒的心臟體積小,操作過程極其精細,所選用的縫線、手術器械都比成人手術所用的的縫線、器械要精細得多,全國嬰幼兒,特別是低體重兒的心臟移植手術開展少,積累的經驗也比較少,手術操作風險大」,黃勁松主任表示。即便如此,省醫團隊決定為這名華南地區最小年齡的患兒搏回一線生機,「我們的心外科曾成功為體重只有1.09公斤的超早產兒開展心臟手術,而且在嬰幼兒、低體重兒的心臟手術方面積累了大量成功的經驗」。

「事實上,先天性心臟病是心臟病最高發的一種」。廣東省人民醫院心外科主任、廣東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陳寄梅表示,隨著先心病治療技術的不斷提升,手術年齡不斷下移,從三歲、一歲、6個月到1個月,乃至於如今可開展胎兒干預。

2月29日傍晚7點多,移植團隊收到信息提示,接到CORTS分配信息,珠三角某市有一個血型相合的3歲兒童要捐獻心臟。這個孩子的父母,特別希望孩子的心臟能繼續在這個世界上跳動。吳怡錦仔細的評估了這個不幸孩子的心臟。捐獻者的心臟功能良好,結構正常,排除新冠肺炎的可能,可以進行移植手術!


醫護人員左手裡是孩子病變的心臟,右手上是供體心臟。通訊員供圖

當時還在深圳住院的小波,已經到了非常危急的時刻。為了轉運小傢伙,省醫派出救護車凌晨將他接回,並馬上安排患兒入院,完善術前準備,致電中心血站提供手術用血,連夜緊急安排第二天手術的醫護人員,取消休假,協調手術器械,確保萬無一失。

放大3.5倍的移植手術花了6小時

3月1日早上6點,醫護人員分兩批開始行動:取心團隊出發取回供體心臟,手術團隊將小波推進手術室進行術前準備,雙方需要緊密配合時間,讓小波心臟缺血的時間降至最短。

此時,手術團隊面臨著另一個難題。捐獻者是一個3歲將近4歲的兒童,體重有15kg,正常人的心臟大小就跟他的拳頭大小一般。但是接受移植的患兒只有不到7kg,體重只有捐獻者體重的一半,會不會沒有足夠大的心包腔可以放置這個供心呢?

陳寄梅教授帶領的隊伍,包括移植團隊、麻醉、體外循環等多學科醫護通力合作,完成了這台難度係數極高的心臟移植手術。「供體的心臟較大,最終占據了部分肺部空間,但也在手術可接受範圍之內。」 手術中,黃勁松等操刀醫生將放大鏡調整到了3.5倍,用直徑比1.5mm還小得多的縫合線,小心翼翼地為這個低齡、低體重的寶寶完成供體心移植工作,這台手術讓手術團隊一同奮戰了近6個小時。


緊張的移植手術,一切都需要放大來進行操作。通訊員供圖

術後,小波返回ICU繼續監護、抗排斥治療、抗感染治療、營養支持治療,當晚就恢復清醒了。第二天,小波得以順利拔除氣管插管。吳怡錦說:「移植手術的成功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接下來,患兒還要面對著排斥反應、感染的可能性、營養發育等諸多問題,我們醫護人員心裡繃著的那根弦還不能完全放鬆,還需要細心照料」。

正常1歲男童平均體重是10kg左右,小波體重僅有6.5kg,嚴重營養不良,發育遲緩,大腿沒有皮下脂肪,護理團隊費了不少心思。拔管後的護理十分考驗技術,護理團隊為小波制定了專門的管理計劃。針對小波的腹脹問題,護理團隊用注射器為他喂奶,避免他吸入過多空氣影響食量;從臥姿到坐姿,改變不同姿勢只為讓小波能夠多吃一點,恢復胃動力;做腹部按摩,每次喂養後都做評估調整營養方案……


移植手術前小波非常消瘦,大腿沒有皮下脂肪。通訊員供圖


術後,小波體重慢慢增加了1.5kg.通訊員供圖

小波的體重慢慢增加了1.5kg,從沒力氣抬頭、坐不起來、不會笑,恢復到能扶著站起來,會和大夥交流的正常寶寶。

為了節約口罩、帽子和隔離衣,看護小波的護士都主動延長工作時間,進入了那扇玻璃門後都不輕易出來,為了少上廁所,工作期間都不出來喝水。


疫情背景下特殊時期的護理。通訊員 供圖

因仍在疫情期,ICU暫不允許家屬探視,為了安撫家屬的心情,醫護人員通過電話連線與家屬每日溝通病情,並錄製視頻、拍攝照片緩解家屬的焦慮。直到3月31日小波轉到普通病房,方與父母重逢。

「感謝廣東省人民醫院和醫護們讓小波有了新的生命;同時也感謝供體孩子。」小波父親劉先生說,經過這次手術,他自己也進行了器官捐獻登記,「如果有一天我出了意外,也想捐獻器官救治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