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中國機長》這樣的影片是不會出現在大銀幕上的。如今,世事變遷,東風具備,《中國機長》成為了主流電影中的新類型。這離不開兩個條件:一是去年乘坐中國民航出行的人次超過11億,而另一方面,據統計中國仍有10億人沒坐過飛機;二是以博納等為代表的電影製作單位對主流電影類型的「開疆拓土」不斷成功,不斷積累了主流電影的製作經驗,不斷增長了主流電影的製作信心。《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智取威虎山》《烈火英雄》《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一系列成功的影片在動作、紅色、戰爭、災難、科幻、傳統文化等多個類型、題材領域試水成功,讓觀眾對主流電影也有了信心和觀賞期待。
十多年前,人們對以「火車」為主場景的《天下無賊》更心有戚戚焉。春運、小偷等關鍵詞是老百姓所面對的日常。在今天電子支付普及的背景下,帶現金防賊的戲劇內核儼然作古。《中國機長》中被長焦、手持鏡頭所一掃而過的眾生相,更符合當下的國情。
在川航3U8633這趟通往西藏的航班上,有回家探親的人、有去看望遇難戰友的老兵、有採風的文藝青年、有打工者、有憂鬱的獨自旅行者、有與母親不和的子女……攝影師出身的導演劉偉強以零碎的長焦鏡頭交代了這些乘客的片段信息。觀眾一眼望去,可以猜到人物的前史;可以根據外貌猜到人物的職業、身份;根據人物的行為揣摩到人物的性格……但也僅此而已,《中國機長》沒有再過多地在乘客身上著墨。它呈現的信息基本上和觀眾乘坐飛機時所能觀察到的限知日常差不多,這在某種程度上提煉出了紀錄性的真實感。
這些零星外部聚焦的真實感激活了觀影者的真實經驗,比如第一次坐飛機的打工者冒然坐在頭等艙,被空乘禮貌專業地請到經濟艙;比如個別頭等艙客人對空乘的小小刁難……《中國機長》的這些小細節把中國國情的縱深面給輕描淡寫地帶了出來,超過11億人次乘坐飛機,必然有不少「空中飛人」對飛來飛去的生活習以為常,但同一趟飛機上亦有首次坐飛機的人新奇而緊張。同一趟飛機上,人們的差異之大,自然構成了豐富的戲劇反差,讓國人會心的此類細節,不會出現在美國的同類影片中,只會出現在《中國機長》中。在早期好萊塢電影,抑或《廣告狂人》這樣的時代劇中,現代化過程中城鄉之間的戲劇張力隨處可見,但在中國新主流電影中,中國故事,只能由真切的中國細節來構砌。
《中國機長》亦沒有探索這種反差,它快速推進。匆忙瑣碎的外部聚焦,勢必淡化人物的心理。《中國機長》的訴求不在於表達人物的心理,而是選擇了一條「聚焦制服,重在專業」的職業劇路子。這也是影片別出新穎地對災難類型的中國式表達。「沒有規矩,不重專業」在現代化的契約社會中,是眾所周知的頑疾。因此,《中國機長》從機長劉長健的生活開始,到展示整個乘務組的生活和工作狀態,無不以點帶面地體現「專業」二字。看似平鋪直敘近乎宣傳的工作場景,恰恰是銀幕上鮮見的「專業」,也是真正的觀賞「奇觀」。有的時候,最簡單的工作場景,反而因為社會和公眾的不了解,構成了真正的戲劇情景。
以工匠精神著稱的近鄰日本,近年來仍在不斷推出講述各種職業的影片,如講述敬業執著的字典編輯的《編舟記》,講述守護日本綠水青山護林人的《哪啊哪啊神去村》等等。這些影片的戲劇內核就是職業工作者以敬業的精神,專業地工作。類似地,在《中國機長》中,意外發生前、發生中、發生後,機組人員的專業精神和操作貫穿始終,這也成為《中國機長》最閃亮的地方。
與之對應的是,《中國機長》淡化了機長劉長健的超級英雄色彩,從理性上推斷,劉長健在缺氧、極度寒冷等眾多極端條件下,能夠保持冷靜、果斷地同時做出多項正確選擇拯救全機人員的性命,其信念、意志力、判斷力、專業性和體力缺一不可。但從飾演劉長健的張涵予的靜態動作上,似乎還無法完全體現,副駕上幾乎被吹出機外的歐豪只是提供了參照,但顯然無法完全展示劉長健創造「奇蹟」的完整過程。對於劉長健的專業性的不完整呈現,也是《中國機長》最大的敗筆。
相較於《中國機長》冗贅的篇幅,《薩利機長》則仿佛庖丁解牛後的腱子肉,沒有一絲冗餘。它通過薩利機長與聽證會的對質,展現了薩利機長的瞬間選擇是眾人生還的唯一希望,同時,還通過薩利機長作為英雄遭遇的不公,反襯出英雄的偉大。薩利機長所創造的奇蹟遭受的質疑、不公與昭雪都是為了在美國「後911」時代蓄能。
同樣是奇蹟,《中國機長》與《薩利機長》的生成語境不同,導致的側重點也不同,後者側重提振士氣的英雄,前者側重奇蹟背後的專業精神。在影片結尾,真實的機長劉傳健入畫,頭髮有些稀少,這與張涵予塑造的冷麵精緻的硬漢形象多少有些反差,如果劉長健的角色形象能更符合這一真實情況,相信觀眾則能從張涵予的硬漢光環上少分神一些,把注意力留給「專業」的奇蹟本身。
文 | 張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3EivW0BMH2_cNUgd9s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