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大師的住所什麼樣?貝聿銘故居拍賣估值2億3000萬

2019-11-03     領匠裝飾

今年建築大師貝聿銘的離世讓人扼腕嘆息,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最後的大師」的貝老,一生留下眾多經典的傳世之作。

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

香港中銀大廈

蘇州博物館

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俄亥俄州 搖滾名人堂

京都美秀美術館

將鮑豪斯建築學派簡樸的現代主義與華麗的古典美學融合在一起,貝老古怪而神秘的建築徹底改變了設計領域,驚艷了世界。而在榮耀背後,建築大師日常居所,是什麼樣的呢?

日前,美國《世界日報》報道稱,位於美國紐約曼哈頓上東城的貝老故居將掛牌出售。讓我們得以一探先生生活中的居住情趣。

貝老故居位於紐約著名的富人區,他和妻子在此居住超過45年,許多設計傑作都在此宅內完成。

此幢小樓共有四層,還有一個地下酒窖位於負一層,總面積約427平方米,有四個臥室、三個衛生間,從結構布局到室內裝潢都由貝老親自設計。

建築大師的自然之魂

會客廳貝老的居室中充滿了優雅的自然氣息,通透的採光、寬闊的面積讓居室生氣盎然,窗外和室內的植物相映成趣,各種裝飾家具都沒有飽和度較高的顏色,材質和造型也質樸簡單,讓屋內流淌出一種悠然自得的氣質。

書房

主臥室貝老從小嗜書如命,除了大大的書房之外,臥室也免不了放上幾本,以作放鬆之趣。

連接四層的旋轉樓梯最為驚艷的要數中間的旋轉樓梯了,優美的線條和天井構成一副現代主義畫作,是貝老最擅長的設計手法。可惜房子的照片不多,不然小狐可以再看100張也不厭倦~

藝術家的收藏與藝術之趣

除房子本身的設計情趣外,貝老在室內收藏的藝術品也價值連城。

李可染(1907-1989)為貝聿銘62歲壽辰而創作的《不老松》,1979年作。

趙無極(1920-2013)《27.3.70》,1970年作。

威廉‧德‧庫寧 Willem de Kooning(1904-1997)《棕與白》,約1947年作。

雅克·利普茲 Jacques Lipchitz(1891-1973)《彈吉他的男人》,1925年作。

誠如高曉松所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藝術品中無盡的語言和遐思,能給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帶來不一樣的色彩。

雖然我的藝術造詣不高,還是覺得貝老的藏品有一種統一的風格,似乎像屋子一樣有一顆自然之魂,也難怪和居室的搭配是那樣恰到好處、相得益彰。

傳世之作的億級估值

此次貝老故居拍賣估價共2億3000萬人民幣,其中住宅價值800萬美元,59件藝術品價值2500萬美元。如果能住到這種房子裡,享受著自然氛圍和藝術品味的薰陶,工作和生活也會更加坦然和努力吧。不說了,小編去搬磚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0ZDMG4BMH2_cNUgGq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