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害羞的孩子
1、害羞的孩子真的沒前途了嗎?未必!
上周去另一個城市辦事,順便見了見大學同學。
見面的時候,她還帶著她的兒子,這個孩子應該七八歲了,看到我在看他,很不好意思的笑了,同學拉著兒子跟我打招呼,孩子一直往她身後躲。
我連忙打圓場:「第一次見面,孩子不好意思,等玩熟了就好了。」
同學尷尬的笑笑說:「這孩子,在家像個竄天猴,只要一見到陌生人,就往後躲,這麼膽小,將來可怎麼辦啊?」
像我同學家這樣的孩子並不少見,孩子在家能說會道,只要一出門,能不說話就不說話,搞得家長也很無奈。
家裡有個容易害羞的孩子,家長真的無能為力了嗎?害羞孩子真的就沒有前途了嗎?
未必!
美國非常著名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進行了一次史丹福害羞實驗。
史丹福大學
在接受調查的近5000人當中,超過80%的人表示,他們的生命中,自己曾經經歷過害羞,正在體驗害羞,甚至是經常感到害羞。
所以他們得出了一個很重要的結論:
害羞是人類共有的一種特質,具有普遍性。
也就是說,無論成人還是孩子,在一定的情形下感到害羞,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但是擁有害羞反應並不影響個人的成就,比如愛因斯坦、比爾蓋茨、巴菲特、村上春樹等都是內向害羞性格的人,但是他們卻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非常矚目的成就。
所以害羞的人並不一定就沒有前途,關鍵看家長如何引導。
要想知道如何引導孩子,不至於過度害羞,先要弄清楚害羞到底是什麼。
2、到底什麼是害羞?它是怎麼影響孩子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害羞屬於社交焦慮症的範疇,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害羞是一種習得性心理狀態,是在後天環境中逐漸形成的。
害羞分為不同的狀態:
輕微害羞狀態:初到一個陌生環境,會覺得局促不安,出現短暫的自信心不足的情況;
中度害羞狀態:常常無法抑制對別人的害怕,而感到習慣性害羞;
重度害羞狀態:害羞可能會轉化為神經衰弱,甚至是抑鬱;
大多數人都是輕微害羞狀態,但是如果引導方法不正確,就會轉化為中度,甚至是重度。
那麼害羞心理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呢?
01、害羞的積極意義;
英國的心理學家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在一篇文章中寫到了害羞的優點。
害羞,使人謹慎,做事情會慎重考慮,不至於衝動行事。
害羞者在挑選朋友時更具選擇性。
害羞的孩子更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看問題更深入。
獨處時害羞孩子思考的更多
02、過度的害羞會影響孩子學習和生活;
過度害羞者很難接納別人,不容易交到更多朋友;
沒有辦法維護自己的權利,不能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價值觀;
在公共交往中,過分關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無法清晰的思考和有效的交流;
害羞的情緒總是與挫敗、擔憂和孤獨等消極情緒相伴而生;
所以,我們要辯證的看待害羞帶給孩子的影響,積極的引導孩子健康成長,控制過度害羞心理,找到原因,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尋求解決途徑。
3、孩子為什麼會害羞?
孩子膽小害羞,總的來說,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01、父母性格的遺傳;
如果父母是屬於敏感或者害羞的性格,那麼孩子也有很大可能性是容易害羞的性格。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父母如果非常外向,善於交際,那麼孩子大多也是如此,相反,如果父母是比較內向敏感害羞的人,孩子也大多如此。
02、對孩子過於嚴苛,給予孩子過低評價;
一部分家長認為,只有讓孩子感受到痛和難堪,孩子才會覺醒。
所以當孩子遇到困難表現出畏難,他們就開始批評教育,說「懦弱」、「不爭氣」、「沒出息」等。
其實孩子很容易相信父母,Ta真的認為自己就是父母口中的那個樣子,逐漸變得非常內向自卑、害羞膽小。
過於嚴苛的管教會讓孩子失去自信
03、家庭氛圍緊張,導致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
對於孩子來講,父母就是他的整個世界,如果孩子經常看到父母吵罵甚至打架,孩子會感到非常恐懼和不安,導致孩子膽小、懦弱。
04、家長對子女寄予了過高的期望,孩子不具有足夠的社交技巧;
期望度過高,孩子總是達不到家長的滿意,也很容易產生畏難心理、不自信,久而久之,就會演變成習慣性害羞。
05、家長過於溺愛,包辦一切;
家庭對孩子的溺愛,剝奪了孩子面對困難的機會,使孩子膽小、畏懼困難。一旦孩子離開熟悉的壞境,立刻就會陷入未知的恐懼里。
找到原因就可以對症下藥,當孩子出現過於害羞的情況,家長應該怎麼做?
4、如果孩子過度害羞,家長該怎麼辦?
01、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籤」,讓他們發現自己的優點和生活中有意義的事;
知乎有個網友分享自己的經歷說:
「從小父母就嫌棄我害羞不愛說話,你是啞巴嗎?真沒用!你看看人家誰誰嘴多甜,哪裡像你!結果我媽越這樣說,我就越不敢說話!」
面對孩子的膽小害羞,父母一定不要去貼標籤,父母的話對孩子有很強的心理暗示作用,孩子會逐漸產生標籤中的那些表現。
不要隨意貼標籤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說:「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很可能就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當孩子在公眾場所表現的不夠自信、不夠大方的時候,家長可以在無意中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找到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孩子投入其中就會忘記心理上的不適。
02、給孩子更多的適應時間,形成良好的親子互動關係;
跟那些表現活躍的小朋友相比,害羞的孩子需要更多的時間進入狀態,他不希望別人「注視」他,被放在「聚光燈」下的感覺,讓他不自在。
其實,幼小的孩子面對陌生場景時,緊張、膽怯是正常的表現。
我家女兒五歲的時候,有次去我辦公室,辦公室幾個同事跟她說話,她有些害羞,我就跟她說:「覺得不好意思是很正常,畢竟大家都不熟悉,多來幾次就會發現他們其實都很有趣的。」
家長此時過多干預,強行讓孩子大方,只會讓孩子更加膽怯,並且還會加深孩子的恐懼情緒。
兩三次之後,孩子已經沒有這種不適感了,其實孩子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是很強的,只是需要家長足夠的耐心而已。
03、教會孩子一些具體的交際技巧和方法;
在與人交往時孩子要掌握一些交際的技巧和方法,讓孩子能夠克制內心的害羞、勇敢面對一個陌生的環境。
可以從下面幾方面去重點培養:
尊重別人,多用禮貌用語;
多微笑,學會禮貌用語
多微笑;即便孩子不好意思打招呼,也可以用微笑代替,這會給孩子的適應一個緩衝時間,不至於太窘迫。
用小遊戲搭建溝通的橋樑;
剪刀石頭布、拍手遊戲,等都是很好的打開局面的小遊戲,大多數孩子都會玩,也能使孩子們更快熟悉起來。
看懂別人的情緒;
當其他人情緒變化時,要有覺察能力,不說不合適的話。
04、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不要隨意比較孩子;
害羞的核心問題就是過度的自我關注,過分關注負面評價,這些孩子往往對負面評價過度敏感,並將其歸咎於自己能力不行。
害羞和低自尊總是相伴相生。害羞嚴重的時候,人往往自尊感很低,自尊感很高的時候,人往往就不會感到害羞。
如果一味的拿孩子與別人做不恰當的比較,孩子可能會產生挫敗感,失去對自己的自信。
要自己與自己比較,讓孩子相信,只要足夠努力,每個人都可以不斷進步,沒有一個人的優秀是理所應當的,都是努力的結果。
05、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防止他們過度依賴他人;
一定的自立能力意味著孩子可以部分掌控自己的生活,而這種掌控感可以幫助孩子樹立自信,讓他們擁有更多關於自身發展的思考。
孩子需要生活技能的學習
所以,家長要根據孩子的生理心理特徵,讓他們逐漸學習更多的生活技能。
比如我家女兒,五六歲開始讓她自己洗小衣服、收衣服、掃地等,開始做的不好,還是要鼓勵為主,現在八歲多,已經可以自己切菜、掃地拖地、搭衣服、整理書包、收拾衣櫃等,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獨立完成。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她能夠獨立判斷很多事情,明白更多社會規則,知道了這些規則,她就可以適度控制自己的害羞心理,能夠做到表面上的禮貌。
其實很多大人也是如此,有些時候我們會害羞,但是我們可以控制住不表現出來,孩子也是一樣,要教會孩子控制害羞心理,而不是逃避排斥。
總之,害羞這種心理非常正常,也很普遍,家長們不要逼迫孩子,越逼迫孩子就越膽小害怕。我們更應該做的是,讓孩子學會交流的技巧,提升他們的能力和自信,讓他們樹立積極的自我意識,對自己的狀態有清晰的把握。無論是害羞程度如何,只要好好引導,都可以取得不俗的人生成就。
控制害羞,成就更好未來
參考書目:《害羞心理學》[美]菲利普·津巴多
作者:卓不念,不念過去不畏將來,家有一雙兒女,專注教育行業十年,期待與你一起成長為更好的自己、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