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黃金菇的栽培技術探討,大家一起看看吧!

2020-04-26     分析三農小知識

食用菌栽培黃金菇的栽培技術探討

摘 要:自從我國加入WTO,不僅表現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飛速發展,同時在農業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就。尤其是在如今信息化、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給農業帶來的不僅是機遇,更多的是各種挑戰。且物質水平的提高使得人們不再著眼於簡單的溫飽問題,而是追求更高層次、高質量、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這就對農作物栽培技術提出更高要求。目前被稱為「真菌之花」的「黃金菇」由於其豐厚的使用價值與藥用價值,在市場上受到了人們的青睞,同時也引起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本文正是基於此背景下以食用菌黃金菇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參閱法、分析概括法對黃金菇的形態特徵、生物學特徵、以及其發展現狀進行分析,並進一步探討黃金菇的栽培技術,主要從栽培季節、栽培培養料配方以及發菌管理等方面進行剖析。由於筆者經驗不是太足,旨在為讀者提供淺要觀點,望可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以及時更正。

1「黃金菇」的相關特性分析

本論文從「黃金菇」的生物學特徵與形態特徵兩方面進行簡要分析。首先對於其生物學特徵而言,主要包括溫度、光照、營養、濕度、空氣、光照六個因素。「黃金菇」作為平菇的一種,22℃為「黃金菇」的最適宜溫度,中低溫有利於其種植過程的順利進行。菌絲的生長以60~65%的濕度為宜,且無需光線就可生長,其中CO2在其生長階段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CO2含量的逐漸升高,對菌絲的刺激性逐漸增大,因此,菌絲的生長主要依靠於CO2,對空氣的要求較低。而對於「黃金菇」的子實體的形成以及生長兩個階段而言,需要的空氣濕度分別為90~95%、85~90%,由於子實體具有一定的趨光性,因此散射光在其生長過程中必不可少,且為150~600lx。「黃金菇」的最適宜pH值為6.5,其氮源豐富,使得子實體呈現高產量的特徵。其次對於其形態特徵而言,主要分為初、後、中、後期四個部分,初期呈現圓形,其次為扁平型,隨後為下凹型,最後為漏斗型。色澤呈現金黃色,外表與一朵花相似,具有高產量、短生長周期的特性。

2 「黃金菇」的管理措施探析

在菌絲的生長過程中,應注意保持60~70℃的培養物溫度,為了防止菌絲在生長過程中出現由於土壤過干導致菌絲缺乏水分而受到抑制的現象,嚴重情況下可能還會直接導致菌絲的死亡。因此,掌握好水分量在菌絲的生長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主要根據具體的天氣情況供給「黃金菇」的所需水分,若是天氣較為乾燥應增加澆水頻率,而在降水量較多的情況下,除了應減少澆水次數,還應及時排水,防止菌絲因水分過多而溺死,從而影響「黃金菇」的栽培進程。另外栽培場的環境良好有利於「黃金菇」生長進程的加速。其中對於白螞蟻的防治不可忽視。尤其是白螞蟻越多,導致更多的樹皮被白螞蟻蛀成隧道,更有可能影響整個栽培場的生長狀況。針對白螞蟻現象應引起足夠重視,相關檢查與栽培人員應定期對栽培堆進行檢查,主要檢查是否有白螞蟻的侵蝕情況,若情況較為嚴重,最好使用「滅螞蟻」噴劑有效控制侵蝕進程。另外,也可以選擇在栽培堆附近放置甘蔗等從而起到引誘白螞蟻的目的,進而減少其對「黃金菇」的侵蝕現象。但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可隨意翻動菌絲,由於菌絲已進入生長時期且深入土中,隨意翻動則會使得菌絲斷裂,最後導致黃金菇的栽培失敗。在栽培場中還需要制定嚴格的准入制度,不可隨意允許外來人員對栽培場地進行踐踏,防止踩斷菌絲以及破壞土壤的生長環境。

3 「黃金菇」的栽培技術探析

本論文對於「黃金菇」的栽培技術主要從栽培季節、菌種製作、原種與栽培種配方、栽培養料配方、接種、栽培場地、發菌管理、出菇管理、採購加工等方面進行探討。

(1)對於栽培季節來說,「黃金菇」適合在春季與秋季栽培,但是相比而言,秋季更適宜「黃金菇」的良好生長。究其原因主要是春季雖然溫度適中,但降水比秋季微多,針對該問題可注意在降雨前對其採取防雨措施,而秋季除了溫度適宜外氣候乾燥,且病菌較少,有利於為「黃金菇」的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減少病菌的侵入,也就同時減少了很多繁雜的除菌工作。

(2)「黃金菇」栽培場地的選擇,一般選擇在通風良好、光照充足的栽培棚中進行種植,其次,由於天氣不穩定性因素的影響,有條件的情況下儘量選擇在背風場地或有野生生長的林地,應避免在較為矮小的樹林地帶種植,因為矮小植株不利於防風,會增加「黃金菇」生長過程中的不確定影響因素。

(3)「黃金菇」菌種的培養。首先用菌蛋進行母種分離,隨後用75%的酒精對其消毒,並擴制原種與栽培種,由於菌絲的生長過程較為緩慢,且易受外來雜菌的影響,因此在置備菌種的過程中必須對每個環節嚴格把關,保證置備環境的安全性。

(4)「黃金菇」的接種栽培,其一為斷木接種,且應儘量選擇在晴天以及陰天接種。一般情況下,為了減少病菌入侵的可能性,先截取1m左右的斷木,並使用5%的石灰水對斷面處進行塗抹。接種過程中,使用電鑽打孔,打孔大小大致為:孔內徑1cm,深1.5~2cm,縱距 6~7cm,橫距 4~5cm。

(5)「黃金菇」的埋木過程。合理及時的埋木過程有利於減少不分化子實體的出現,在埋木過程中應注意在噴洒殺蟲劑前取出周圍有干擾性的雜草。

(6)發菌管理與出菇管理。培養室的培養溫度最好選擇在23~25℃的溫度以及70%以下的濕度環境,且注意栽培環境的通風性能。但注意通風頻率不可過大,否則會使得栽培室溫度不穩定進而影響「黃金菇」的生長發育進程,另外,在出菇管理時,溫度與發菌管理稍有不同,往往選擇在18~22℃溫度、90~100%濕度的環境中進程,且過大概一周左右的時間後,改變濕度為85~90%。

(7)「黃金菇」的採收加工過程。採收及加工過程作為「黃金菇」的最終環節,有利於最大程度的發揮其食用以及藥用價值。在此環節應注意挑選漏斗狀菇蓋,孢子為彈射的狀態為最好的採收時間。為了進一步延長「黃金菇」的使用壽命,噴水過程往往在採收的前一天停止。另外,在第一批「黃金菇」採收之後,為了防止污染細菌的存在,應對料面以及污染菌袋進行處理,並調節好有關的各種生長環境數值、如溫度、濕度、光照、通風等。在近兩周之後,第二批「黃金菇」開始生長,此時的細菌相比第一批已經少了很多,且污染現象明顯變輕。該過程應加大對其進行營養液的補充,從而保證第二、三批「黃金菇」的質量與產量達到標準要求,最大程度上發揮使用價值。

4 總結

本論文首先通過文獻參閱法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對「黃金菇」的發展概況淺要談論,發現,目前「黃金菇」以其獨有的食用價值與藥用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青睞,且發展前景較為廣闊,但其栽培過程中的影響因素較多。以此來為下文奠定基礎,進一步對「黃金菇」的管理過程進行分析,分別從「黃金菇」菌絲的生長過程、生長環境以及栽培環境幾個方面論述,最後對「黃金菇」的栽培技術從栽培季節、場地選擇、培養菌種、接種栽培、埋木、採購加工角度進行淺要剖析。望本論文可帶給讀者一定的理論與現實意義,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相關栽培人員以及學者的研究與重視程度。

綜上訴述,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希望本文對大家有所幫助。僅供各位種植戶朋友參考學習,如果大家有更專業的知識願意分享,留言即可!也希望大家可以幫忙,轉發、點贊、關注一下筆者,謝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xJSt3EBiuFnsJQVqS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