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唳華亭》中的「貞」與「繆」,簡單的一個字卻是文臣的一輩子

2019-12-26   船夫聊歷史

《鶴唳華亭》中的皇太子蕭定權,雖然身為男主,卻似乎缺了本該有的主角光環,時不時的就來段哭戲的他,給觀眾的感覺更像是一個缺愛的孩子。生在帝王之家,父親對自己的不理解與不信任就如同一根刺,不斷刺痛著他的內心。此時這位可憐的皇太子,只有從老師盧世瑜的關心中尋找慰藉。

皇太子太子對父親的距離感,以及對這位恩師依賴不是沒有原因的,要知道在《鶴唳華亭》前十幾集的劇情中,幾乎每次太子被皇帝老爸「拋棄」,恩師盧世瑜都會如「守護天使」般,出來給太子化解危局。但也正因為多次忤逆皇帝,盧世瑜最終自刎於御前,試圖用自己的生命彌合這對天家父子的裂痕。

盧世瑜死後,太子本想挽救女主一家人的性命,卻不得不在皇帝的威逼下,做出一個兩難的選擇,要麼救女主一家性命,要麼保全恩師盧世瑜的諡號,最後皇太子與女主揮淚告別,忍痛選擇了後者。

那麼為何太子會如此看中老師的諡號呢?

文官一生的追求——一個諡號

諡號是古代官方對於人死後(一般是官員)的評價,大致相當於現如今的光榮稱號,比如烈士、見義勇為英雄,國家特殊貢獻獎等等,區別是諡號只在人去世後才會授予,而除了烈士以外的榮譽表彰則無此類限制,生前即可獲得。

古代的諡號看似無形,卻是很多人一生追求的目標。正如南宋豪放派詩人辛棄疾的詩句中所說的那樣: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身後名指的便是後世人對自己的評價,其中由朝廷官方授予的諡號是這些評價中最為核心的一環,也是後世史家文人品評歷史人物的重要參考標準。諡號除了關係一個人的歷史評價,同樣也是留給後世子孫的的無形資產,試問有什麼遺產會比留給家族後代一個美名更好呢?

說到這裡我就不得不提起中國近代史中的一位名人——曾國藩(1811年-1872年),中國近代史中的兩位偉人都曾對其有過極高的評價,由此可見後世人對他的認可。想當初曾國藩從無到有建立湘軍,而後又輸的精光差點投湖自盡,被人救下後又從頭再來,終於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為當時的社會穩定做出了貢獻。最為關鍵的是在其功成名就後,還能夠不忘初心,恪守君臣之道,沒有因個人的慾望而置百姓國家於水火。

正因為如此,在曾國藩死後被清朝授予了「文正」的諡號。這幾乎是明清兩代文官最高的諡號,尤其在清朝,只有皇帝才有權利圈定「文正」這一諡號,因此在清朝200多年國祚中,被授予「文正」諡號的官員,包括曾國藩在內只有區區8人。官方的肯定,世俗的認可,正是這份餘蔭,加上曾氏的家風教育,讓曾國藩的後人依舊活躍在中國近代的醫術、文化和科學領域,贏得世人的讚許和認可。

既有美諡,自然也有惡諡

從曾國藩的故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諡號的重要性,下面讓我們回到《鶴唳華亭》的劇情,在太子恩師盧世瑜去世後,皇帝給出了兩個諡號讓太子選:

先來看右側的「貞」,在《逸周書·諡法解》中對這個諡號有這樣的解釋:

清白守節曰貞……大慮克就曰貞……不隱無屈曰貞……

顯而易見,這是一個美諡,在文官諡號體系中是一個僅次於「文正」的諡號。一旁的「繆」則是有些偏負面的諡號,雖然沒有達到惡諡的程度,但也差不多了,正如《鶴唳華亭》中皇太子所說的:

清白守節為貞,傷人避賢為繆,憂國忘死為貞,防善蔽仁為繆,名實不爽為貞,名與實爽為繆。

如果盧世瑜被安上一個「繆」字的諡號,那皇太子老師的一生基本就被否定了,所以皇太子才會如此糾結,最後甚至犧牲了女主一家人來與皇帝作為交換。

從中肯到荒謬,諡號的千年之殤

諡號,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當時周武王滅商建周后,便下令廢棄了商代以來對逝去人使用廟號的制度,取而代之的是諡號制度,以後便一直沿用下來。在秦朝一統六國後,秦始皇認為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問題,便將諡號制度廢止,直到漢朝初年又重新被啟用。上文說的惡諡在北宋時期便不再被人使用了,而只用美諡或平諡(中性的評價)。

不過任何評價體系都有其自身的「保質期」,隨著使用時間的變長,其評價客觀性便受到了影響,甚至於成了文臣溜須拍馬的手段。

對比下我們就會發現,漢朝時的諡號最為簡略,也很客觀,漢高祖劉邦的諡號為【高皇帝】,漢惠帝劉盈諡號為【孝惠皇帝】,漢文帝劉恆的諡號為【孝文皇帝】。

到了唐朝,皇帝的諡號便開始有所增加,如開國皇帝李淵的諡號為【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諡號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還算勉強說得過去。

時間來到宋朝,皇帝的諡號便開始飄了,最多的為十六個字,如宋仁宗的諡號為【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宋英宗的諡號為【體干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已經有些花里胡哨了。

明清兩代諡號就基本被玩跑偏了,明朝皇帝諡號逼近20字大關,而清朝帝後的諡號則都是20字起步,對中國近代史有著深遠影響的慈禧太后,其諡號更是高達25個字,而且都是實打實的美諡,讓我們來欣賞下【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

如此多的溢美之詞,用在了慈禧身上,真的是對執筆史官最響亮的巴掌,千年傳承的文人風骨,經淪落至此,可悲可嘆。

【歷史長河,溯流而上,怎麼能沒有船夫?】

船夫聊歷史原創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