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教育好孩子,相信父母們已經閱讀了很多書籍、文章,想要學習各種有效的育兒法。比如:
「陪孩子玩的時候,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
「給孩子讀繪本的時候,正確的讀法是……錯誤的讀法是……」
「鼓勵孩子的時候,好的做法是……不好的做法是……」
這些方法確實有很好的實踐指導作用,讓爸爸媽媽和孩子互動的時候,能夠採用更好的行為和方式。
不過也有很多父母會抱怨:
看書的時候覺得都對,但看著孩子的時候,一著急,全忘了。
事後一想,覺得自己這也沒做對,那又沒做好,免不了有些焦慮。
其實,除了「父母教養孩子時的行為」之外,還有一點也非常重要,那就是:
父母養育孩子時的情緒氣氛。
也就是說,孩子的成長、表現,固然和爸爸媽媽「怎麼教」有關,同時也和一個家庭里的「支持、參與、溫暖、認可,或者冷漠、嚴厲、否認」等氛圍有關。
可以說一是「術」,一是「道」。
這個「道」就是教養方式。
黛安娜·鮑姆林德是一位著重研究教養方式的學者。在研究中,她發現共有四種基本元素可構成成功的教養方式,這四種基本元素分別是:
回應性&非回應性;
絕對化要求&非絕對化要求。
在次基礎上,形成了四種教養方式的分類,如下表格:
我們來簡單解釋一下這幾種教養方式:
這意味著父母完全不管孩子,既不對孩子提什麼要求,也不管孩子會有什麼需求,基本上徹底放任自流,差不多我們平時說的」管生不管養」。
你可以想像,這樣的教養方式肯定是不好的。這樣的父母也根本就不合格。
我想,能閱讀這篇文章的父母,肯定不會是這一型的。
家長會對孩子要求很嚴格,給孩子提出各自要求,設定各種規則,要求孩子服從,但是不在乎孩子的想法。
差不多是我們中國人很熟悉的「嚴父模式」。
這樣長大的孩子通常表面服從,但內心積累了很多的不滿。
長大以後,工作也不錯,甚至某些方面很有專長,但社交能力不太好,因為父母通常會告訴孩子該做什麼,而不允許孩子自己做出選擇。
隨著父母直接管控的減少,孩子就容易走下坡路。
這樣教養下的女孩更依賴父母,而男孩更容易表現出敵意。
家長很樂於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希望成為孩子的「朋友」,而不是扮演父母的角色。對孩子沒有啥要求,也沒有啥規則,用我們中國話說就是「慣著」。
這樣的孩子往往自控力比較差,容易變得衝動。遇到一點點挫折就受不了。
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很嚴格,同時也關注孩子的需求。
權威型父母的一大特徵是,對孩子的「心理成熟」具有很高的期望。
所以父母會比較重視平等,設立規則都會和孩子交談,取得共識。
在對孩子的行為作出部分限制的同時,也鼓勵孩子的獨立性。而孩子在努力達到家長要求的同時,也得以保留自主性。
他們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時也教育孩子如何調節自己的感受。
這樣的孩子在長大後,無論工作、生活、社交方面都會表現得不錯,而且非常獨立。
看到這裡,你肯定覺得:
因為現實生活,要複雜很多。
首先:任何單一教養方式都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絕大多數父母在使用這些教養方式的時候,都不會是一成不變的。
比如一些父母,大多數時候都是放任型的,但當孩子做出玩火、在馬路上亂跑這種極度危險的行為時,再放任的父母,也會瞬間轉變成專制型!嚴苛、專制地給孩子提出安全要求。
在處理這類危險行為的時候,專制型的方式相比之下可能更加有效。
其次:選擇教養方式,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經濟能力有關
這四種教養類型是西方的心理學家提出的,美國的父母通常被建議採用權威型的方法。
不過,也同樣是在美國,有人專門研究了紐約市三個社區的教養方式。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
貧困社區、藍領社區的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通常都是比較專制的。
比如貧困社區的父母會經常對孩子說:
別出去亂跑啊!
誰打你你就打回去!
或者藍領社區的父母會經常對孩子說:
你要努力進步!
你要力爭第一!
父母為什麼要這樣「專制」?
因為孩子們所處的就是這樣的生活條件,就是這樣的生活環境:
周圍有危險,你必須要小心!
機會很珍貴,你必須要努力!
要求就擺在那裡,你必須要嚴格執行!
而住在曼哈頓去的那些中上階層的父母,才會更多地使用權威型的教養方式。因為他們生活的環境更安全,父母能提供給孩子的基礎條件更好,如果沒有意外,孩子的將來不會差到哪裡去。
所以,除了工作、金錢之外,孩子確實有條件去追求更多的、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父母對孩子說得最多的詞彙是「探索」、「成長」之類的詞。
在我們中國,「孝順」的概念更深入人心。
爸爸媽媽更傾向於嚴格地控制孩子的行為,被認為更有責任培養孩子遵從社會文化下的行為標準,特別在意孩子在學校的學業表現。
所以相比西方的父母,中國父母更多的控制孩子的行為,對孩子的指示性更強,更希望孩子表現優秀。而孩子也應該接受這樣的紀律,這才是尊重父母的表現。
按照黛安娜.鮑姆林特的標準來衡量,大多數中國家長的教育方式是介於專制型和權威型之間,更多地傾向於專制型。
這是中國儒家思想長期統治、影響的結果,也是現代中國激烈的升學、就業競爭的使然。
而且,人們通常會不自覺地使用當初父母養育自己的方式去養育孩子。
在我們這代人成長的過程中,也許我們父母當年的經濟能力、受教育程度,使得他們更多地使用專制型的教養方式。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這幾十年來經歷了飛速地發展、經濟的騰飛。適應以前舊環境的養育方式,很可能已經不適應今天的新環境了。
而且,你還可以將權威的育兒策略與孩子獨特的性情相匹配,而不用生搬硬套書里的育兒方法。
下面這些策略可以幫助你成為權威型的父母:
一、學會聽孩子說話
權威型父母與專制型父母最大的區別之一就是:
專制型父母只能看到孩子,卻不能聽到孩子。
而權威型父母會歡迎孩子的意見,傾聽他們的擔憂,並允許他們分享自己的想法。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這是不能作假的。
允許孩子跟自己的想法不同,允許孩子自由地把想法表達出來,才是父母和孩子坦誠交流的關鍵。
如果認定孩子的某些想法就是「壞的」,那等於是否認了孩子生活經歷中真實的一部分。
更好的做法是,讓孩子明白:
所有的想法都可以存在,但並不是所有的行為都可以被接受。
否則,阻礙孩子的想法,往往成了阻礙爸媽和孩子交流的「罪魁禍首」!
二、驗證孩子的情緒
權威的父母承認孩子的感受,並教會孩子認識他們的情緒,以及情緒和情感如何影響他們的行為。
所以,當下次孩子不高興的時候,儘量別說:
「這有什麼大不了的?」
「別哭了!馬上停止!」
因為我們大人眼裡的小事,對孩子來說很可能是件大事。
孩子遇到困難,我們可以對他說:
「你現在一定鬱悶吧?」
孩子被誤解了,我們可以對他說:
「媽媽知道你現在很委屈」。
通過說出孩子的情緒,來幫助孩子驗證情緒。
我們最終要做的,只是糾正孩子的行為,而不是糾正孩子的情緒。
我們要告訴孩子:
生氣是可以的,但如果你因此打人,爸爸媽媽會讓你承擔打人的後果。
你很開心很興奮也是可以的,但是在超市裡亂跑可不行。
然後,把教育的精力放在「有哪些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情緒?」
三、關心孩子的感覺,但別讓孩子來做重大的決定
權威型的父母會很在意孩子的感受,但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可以為所欲為。
舉個例子:
因為爸爸工作的關係,需要搬家。
爸爸當然需要讓孩子知道:
爸爸做了搬家這個決定,爸爸很關心你的感受,你可以跟爸爸傾訴你對這個決定的感受。
爸爸理解你的難過、你的不舍,你希望爸爸做些什麼能讓你舒服一些?
但是,不需要詢問孩子:
我們可以搬家嗎?
孩子還小,還缺乏做出重大決定的智慧和經驗。
把這樣重大的選擇教給孩子,並不會顯得尊重,反而讓孩子壓力山大。
如果孩子覺得爸爸媽媽有能力做出明智的選擇,他們才會更有安全感。
四、建立明確的規則
權威型父母和放縱型父母的最大區別是:權威型父母會制定明確的家庭規則。而權威型父母和專制型父母最大的區別是:權威型父母會確保孩子提前知道自己的期望,並解釋規則背後的原因。
因此,與其說:
「去睡覺,聽話,不然你爸爸來收拾你!」
不如說:
「去睡覺,這樣你的身體才會好,腦筋才會越來越聰明!」
當您的孩子了解規則背後的潛在安全隱患,健康危害,道德問題或社會原因時,他將對生活有更好的了解。
久而久之,即便你忘記了執行這些規則,孩子也更有可能遵守這些規則。
五、規則一致,警告只說一次
如果孩子犯了小錯,權威型的父母會提出警告。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否則會有什麼後果。
當然,這個後果一定要是理性、合理的。比如:
我們現在要吃飯了,你要麼自己好好吃飯,要麼自己離開桌子,發完脾氣再回來。如果你繼續在飯桌上發脾氣,媽媽會把你抱到一邊去。
然後,我們就不需要浪費時間再嘮叨無意義的話了。
爸爸媽媽已經說明了結果,如果孩子也做了選擇,就的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論孩子選擇繼續吃飯,還是離開桌子去一邊兒發脾氣,我們都可以接受。
但如果孩子還持續在飯桌發脾氣,就遵循我們剛才提到的後果。
警告的話,只說一遍就夠了。
如果警告被不斷重複,無異於教會孩子:
媽媽說第一遍的時候,可以不用聽。
六、錯誤要改正,但不要因為錯誤而感到羞恥
權威型的父母,會把「指責孩子」,和「指責孩子的行為」區別開來。
他們從不會說「你真是個壞孩子」!
他們只會告訴孩子「這件事你做錯了」。
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錯誤,但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個壞人。
因為我們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教給孩子:
為你的錯誤承擔責任,並學會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比如:
「你搶了姐姐的玩具,姐姐很傷心。你現在要把玩具還給姐姐,還要跟姐姐說對不起」。
「下次你想玩姐姐的玩具,要先跟姐姐說『請給我玩一下』。」
七、獎勵比懲罰更好
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獎勵,比在孩子做錯事時懲罰更有效。
不過,獎勵孩子,並不意味著給孩子準備昂貴的獎品。
不妨試著和你的孩子坦誠交談,問問他們真正喜歡在家做些什麼。
他們的回答可能會讓你感到驚訝!比如:
「媽媽包餃子的時候,我想幫忙捏褶子」;
「出門遛狗的時候,我希望爸爸能讓我牽著狗繩」;
「希望爸爸喝咖啡的時候,能給我嘗一小口,一小口就好」;
「我想用和媽媽一樣的碗吃飯,不想用小孩子才用的塑料碗」
……
認真的和孩子交流他真正想做的事情,才不會執著於我們先入為主的觀念,主觀的覺得孩子就喜歡玩具、糖果等獎勵,而是可以更理解孩子的喜好,和他一起確定獎品,從而一起確定更合適的行為,孩子的接受度自然更高。
八、鼓勵孩子自律
權威型的家長不是「控制狂」,他們不會執著地想控制自己的孩子,而是試圖教會孩子自控。
這種時候,父母對自己的要求,比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更重要
也就是說,每次孩子不高興的時候,別急著讓他平靜;每次孩子想放棄的時候,別急著逼他堅持。
相反,爸爸媽媽自己表現出的對困難的信念更加重要。
我們可以通過「給情感命名」,並讚揚孩子的耐心來幫助他。比如:
「我知道站在這裡很難受,但你很有耐心,你很棒」!
「 是的,這很難!但艱難的事情值得去做!我們之前已經做過很多艱難的事情,比如說XX和XX,你儘管去做,爸爸會在這裡支持你!」
最後,最值得提醒的一點是:
權威性的教養方式,不是關於禁止、命令,堅持、服從。
取而代之的是,父母要成為一個好榜樣,經營出健康的親子關係和家庭氛圍。
正如我們前面說到的那樣:教養方式,是父母養育孩子時的情緒氣氛。
與其他類型的父母不同的是,權威型父母熱情而充滿愛心。表現出豐富的愛意,並且知道養育孩子很重要。
不論孩子今天表現良好,或是犯了錯誤,爸爸媽媽都會留出時間和孩子投入相處,一起度過美好的時光,讓孩子感到被愛和被接納。
教養的質量可比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長度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