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我做主,婆婆媽媽們請閉嘴

2019-07-19     李點點

主持人李艾生下兒子"小燈泡"後不久,她在微博上首次曬出了老公抱兒子的照片:

土豆番茄媽

照片中剛12天大的小燈泡穿著藍色短袖,小手上戴著兩隻小手套,光著小腳丫,躺在爸爸懷裡很是溫馨。

但也就是這張照片,惹來了不少網友的爭議。

不少網友變成了"育兒專家",在評論區喊話李艾不要給寶寶戴手套,也有網友擔心寶寶穿著單薄光著小腳丫會著涼,還有網友提出寶寶太小,不能帶他看電視,有輻射。

更有甚者,說這麼小的寶寶如果不哭鬧的話大人不要總抱著。

看看,評論區變成了"轟炸陣地"——

土豆番茄媽

看吧,等你有了孩子後,你會發現周圍好多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認識的不認識的,都搖身一變成為了"育兒專家",都對你的行為指指點點,主動給你諸多意見,並要求你按照他說的去做。

土豆番茄媽

朋友優優半年前也剛生了娃,也遇到了同樣的情況。

帶滿月的娃出門曬太陽,左鄰右舍的老人看到後常常指責她這個當媽的:"寶寶這麼小,你竟然帶出門……"

她不是沒有跟這些老人解釋過,天氣好時,寶寶出來曬曬太陽,接觸外界環境,這樣對於寶寶的成長很有好處。

但是,沒有一個老人聽進去,都是一邊倒地絮叨她。

一次,兩次,三次……同樣的事情發生了很多次。

土豆番茄媽

婆婆來幫忙帶孩子,因為兩代人的育兒觀念不同,時不時家裡就炸開了鍋。

優優主張給娃用紙尿褲,乾淨又衛生,大人不用頻繁地洗尿布,也不用擔心尿濕了娃著涼。

婆婆卻堅持用尿布,她認為經濟實惠又透氣,畢竟之前他們照顧兒女就是這樣過來的。

拗不過婆婆,用了幾天尿布後,大人需要不停地洗尿布疲憊不說,娃也得了尿布疹。

在對娃的喂養方面也同樣存在矛盾,優優認為娃吃飽了就不要喂了,但婆婆堅持要給娃喂飯。

土豆番茄媽

有一次,婆婆就把娃喂的過飽造成寶寶嘔吐,導致後來娃足足兩個月消化不良和食欲不振。

類似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媽媽要給娃洗澡,奶奶卻說這麼小的娃不需要洗澡;

媽媽要給娃曬太陽補鈣,奶奶卻說娃曬黑了就不好看了;

媽媽要在娃吃飽後拍嗝,奶奶卻說不能豎著抱娃;

孩子只要一哭,不管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奶奶都說是娃沒吃飽餓了要吃奶……

優優這個當媽的想著科學喂養,婆婆偏執地堅持固有的經驗論,總拿他們當年沒有科學喂養不也照樣養大兒女們來回擊。

優優看不慣婆婆的帶法,婆婆也看不慣她的帶娃習慣,覺得年輕人沒經驗,又什麼都不懂。

兩代人育兒觀念的不同導致最終火力升級,婆婆一氣之下回了老家,優優選擇辭職自己帶孩子。

優優說:"即便婆婆幫我帶孩子,我也接受不了她時不時在耳邊叨叨叨叨個不停。"

土豆番茄媽

這世上總有那麼一群人,喜歡對別人的事操碎了心,仗著自己是"過來人",對別人的育兒方式評頭論足:

娃都1歲了,母乳沒有營養了,該斷奶了;

我家娃這麼大的時候早就把尿了,怎麼你家娃還穿著紙尿褲?

你怎麼不給娃報個早教班呢?

你家娃好內向,見人都不知道打招呼……

……

這些人可能有的連自己的生活都沒整明白,就跑到別人的生活里隨意指手畫腳。

風靡一時的哭聲免疫法"寶寶哭了不抱,不哭才抱"曾讓很多人奉為神明。

這個理論倡導——娃哭的時候大人不要抱,不哭的時候才要去抱。

不少媽媽用此方法來訓練娃,結果造成了眾多孩子輕則睡眠障礙,重則人格障礙甚至精神分裂,更嚴重的甚至危及了娃的生命安全。

土豆番茄媽

更為諷刺的是倡導哭聲免疫法的發起人約翰·華生自己的家庭結局也是支離破碎的。

他離過婚,他的大兒子雷納因為童年時期家人給予的情感極度匱乏,在三十幾歲時自殺身亡。女兒多次自殺,小兒子到處流浪。就連他的外孫女也是酒精成癮,多次要自殺……

最終,"哭聲免疫法"付出了一代美國兒童的幸福代價。約翰·華生也曾被評為美國人最討厭的人之一。

土豆番茄媽

事實上,孩子哭,應對方法很簡單,就應該依人性的本能,去關注他。任何違背人類本能的育兒法,都會帶來人性的逆轉。

鄰居娃媽很苦惱:"我讀過國內外最權威的育兒書,關注了多個育兒專家公眾號和微博,每天泡媽媽群里學習經驗,諮詢了身邊所有的奶奶姥姥,為什麼我的娃還是一吃輔食就拉稀?"

事實上,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兩個娃。

每個娃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和發育過程,同一育兒觀點並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娃,所以沒有一套絕對適合每個娃的養育方法。

土豆番茄媽

你過來人的經驗也許對你家娃適用,但未必適用於別人家的娃。

懷胎十月生下的娃,媽媽比任何人都更愛他。

養個娃是多麼的費神費力,每個娃的成長都凝聚著媽媽的全部心血,媽媽們也會竭盡所能把最好的都給他。

土豆番茄媽

只有認真陪伴娃一起經歷成長的過程,才能認識到哪些才是對娃最合適的,因此只有媽媽是世界上最了解娃的人。

媽媽是保護孩子的第一道防線,在帶孩子的所有問題上,當媽的享有第一話語權。

所以,無論旁人怎麼干涉,當媽的都要堅持"我的娃,我做主,我就是最對的。"

最後,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曾經提出:孩子的第一教育責任人是父母,如果你不能代替父母,最好的方法就是少說話。

關於育兒,我覺得可以套用一下大師莎士比亞的名言,那就是:有一萬個媽媽,就有一萬個育兒理念。

每個人其實都有著內心對自我信念的堅持和認同,雖然我們平時會看很多的育兒理念、育兒指南,但是最終我們願意去選擇的,一定是更符合我們內心期待的那些。這是人性,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非覺得自己的理念就是最好的,最對的,然後對他人指手畫腳,這個行為就真的挺low的。

因為這些指手畫腳里,都有一層言外之意,那就是:你得聽我的,我才有成就感。這和酒桌上的勸酒文化有異曲同工之處。可是人和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誰又能輕易控制的了誰呢?

要不你看,我很少寫育兒指南,是不是說明,我很有自知之明呢?

嘻嘻。

— END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vB2GWwBmyVoG_1ZHUO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