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悲哀」:實際上,你和父母並沒有那麼相愛

2019-07-25     雪児訴心腸

「你說我是不是很自私?」閨蜜在接近午夜時撥通了我的電話。

我問她怎麼了?

她說:「剛剛十一點多回到家,本來已上床睡覺的媽媽聽見我進了門起身走出臥室,又是幫我拿包,又問我是不是很累。」

我嘴上應付了幾句,但其實內心os是,趕緊睡你的覺吧,我一句話都不想說。

我說:「一天沒見,媽媽肯定想跟你說說話……」

閨蜜沒等我說完便打斷我:「說什麼啊!累都累死了,再說我能有什麼話能跟她說,說來說去又扯到什麼時候結婚,什麼時候生孩子上,給她說真實想法又說我腦子有問題。

說實話,我真覺得自己和父母沒什麼感情。

因為就算看到我爸爸的腳被割傷,鮮血不停的流,我也沒有心疼的感覺,最多說一句趕緊去醫院……!」

閨蜜在電話那頭還在不斷的說著自己對父母的冷漠,而這一頭的我漸漸陷入了沉思。

我們與父母之間,是否有所謂的相愛?

01 孩子愛不愛父母,全由父母說了算

閨蜜對父母感情淡漠並不是沒有原因。

小時候父母在外地打工不得已把閨蜜留給外婆,幾乎每年見面的次數可以用十隻手指頭算得清。

在最需要從父母身上學到如何處理親密關係的時期,卻因和父母疏遠無法體會親密關係所帶來的幸福感,甚至根本不知道怎樣處理親密關係。

這導致至今閨蜜對待感情一直習慣性的無所謂,只為逃避處理親密關係的環節,理所應當的成為金牌單身狗。

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從父母身上沾染上不良脾性,待長大後雙倍奉還。

正如美國作家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所說,更糟糕的是。

他們會情不自禁的模仿父母,拷貝父母的處事方式,並將它視為人生的標準和榜樣。

在一個養老院裡,有一個82歲的老太太。

她曾是個醫生,帶領醫院裡的醫生做過很多重大手術。

孩子降生時正是中國艱難時期,老公被關著勞動,她一個人只能挑著扁擔,左邊放著兒子,右邊裝著女兒,每天走十幾里路去工作,為全家謀生。

等孩子長大了,她漸漸老去,孩子們把她和老伴名下的房子賣掉,把錢分了。

甚至還當著她的面說,你個老不死,只知道給我們製造麻煩。

老人在其他人眼裡是個精神奕奕的獨立女性。

一人住在養老院,自己照顧自己的起居,卻經常會因為別人牌打得不好在院子裡跟人吵起來,耍著性子說不跟人玩了。

其實她與兒女不合併非是子女喪良心,而是一個爭強好勝的人通常都有這麼個毛病。

我看不上你所有做的事,任何事都不能讓我滿意,所以我要自己來做,可你又什麼都沒做,我就又要罵你。

這種性格壓迫子女到喘不過氣。

就像她女兒所說,3歲那年穿在身上的一條連衣裙,媽媽指著裙子上紫色的花問她這是什麼顏色?

她說是紅色時,一巴掌便火辣辣的落在臉上。那裙子她再也沒敢穿過。

老太太的四個兒女多多少少都繼承了點她的脾氣,折磨著他們的壞脾性不知製造了多少糟心事。

當面對這樣一個又愛又恨的老人,他們只能將心中的不滿傾倒給她,這應該就是以牙還牙吧。

02 父母不會愛,讓我們不知什麼才算是「愛」

還記得小時候問父母自己是從哪來時得到的答案嘛?不出意外,應該有80%的人都會被告知自己是從垃圾堆里撿來的。

也許那時候並沒有對幼小心靈造成什麼傷害,或者說即便受了傷,那會兒也不懂啥叫心痛的感覺。

事實上,這類回答會讓孩子認為,原來我的到來並不是因為愛,可你們會愛一個垃圾堆里的小孩嘛?

前兩年有部小說叫《我不喜歡這個世界,只喜歡你》,是作者喬一的情感紀實。

在她的回憶里,男主f君說起小時候問爸爸自己是從哪裡來時,

他爸爸並沒有告訴他「你是垃圾堆里撿來的」或「從胳肢窩裡掉出來的」。

而是說,「你媽媽是這個世界上最美的女人,上帝派你這個天使來保護她。等你長大了還是會離開她,爸爸就負責陪伴媽媽一直到老。」

面對陽光且溫暖的f君,從小被父母糟糕婚姻搞的自卑又膽怯的喬一懷疑自己是否能配的上這麼優秀的人,害怕無法處理好這段感情,只能選擇逃避。

這段場景讓人清楚的看到,生在有愛與無愛的家庭最本質的區別是,面對世界時,眼睛裡先看到的到底是陽光,還是感受到黑暗裡的陰冷。

那黑暗裡的陰冷是時常被忽略的失落。

有多少人在年幼時為博得父母的關注想盡辦法鬧出動靜,沒想到他們的回應竟是一通說教甚至是打罵。

如此循環就變成了父母口中「怎麼生出你這樣的孩子」。

他們不懂的是,叛逆並不是想要造反,而是內心想要被愛包裹的渴望。

學會對愛的表達並不容易,而父母也並沒有經過正規培訓才被許可做爸當媽,他們的不小心和不成熟,以及缺乏對愛的認知都會製造出一個破爛的原生家庭。

可難道我們就只能被動接受這一切,永遠活在那片陰影中嗎?

03 想逃離原生家庭,先進行自我救贖

又要翻出老黃曆。

之前papi醬在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中說出了充滿爭議的人生排序:

1.自己

2.伴侶

3.孩子

4.父母

這排序引起網友一片唏噓,也不知papi之父會不會很驚喜,從而面露茄子色。

在說她不近人情前若能細琢磨她的這個排序,也許會覺得這並非沒有道理。

在中國傳統家庭關係中,父母往往會把親子關係放在首位。俗話說,孩子的降生,會將母性激發。

守護和教育孩子成為一種使命。

自打有了娃,父母不再有了名字,而是xx爸爸,xxx媽媽著稱。

全家人甚至全世界的目光都鎖定在這個小生命身上,而矛盾也會因這個新到來的成員一觸即發。

當媳婦與婆婆在無休止的教育方法爭鬥中拼出個你輸我贏時,當丈夫忙於工作讓妻子認為自己是在進行「喪偶式教育」不停抱怨時。

那個說什麼話都會引發一場戰爭的老公兼兒子只能在一個人坐車裡抽根煙的時間裡尋找片刻安寧。

這時孩子看見的是什麼?

是一個如同怨婦般的媽媽,和一個不願回家的爸爸。

人人都在說自己身上的性格缺陷是受原生家庭的影響,

但有沒有想過,生活在父母不懂得如何表達愛。

也從未對孩子展示過「愛」的模樣的家庭,

又怎能變出知道「愛」是什麼的孩子?

當然,讓年過半百的父母改變身上的這樣那樣的不堪比登天還難,甚至可以說已造成這種局面的他們即可憐又可悲。

可憐的是在他們年輕時沒有機會知道如何改變自己去正面影響孩子,可悲的是他們也將會一直活在那片陰影下無法解脫。

而作為我們,一切都還來得及。

父母沒能做到的自我救贖,也許我們可以做到。

待我們能回歸自我,找到愛的最佳方式,孩子也一定會學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s7ALWwB8g2yegNDg2b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