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動態血壓監測亞洲專家組共識建議發布|10.8全國高血壓日

2019-10-08     醫脈通心內頻道
動態血壓監測(ABPM)是重要的診室外血壓監測方法,應在高血壓的檢測和管理中發揮關鍵作用。ABPM可以供24小時內的血壓信息,有助於診斷白大衣高血壓和隱匿性高血壓,識別特定的血壓和血壓變異性(BPV)表型,還可以在降壓治療的有效啟動和管理中發揮作用,並更好地預測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

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高血壓的發病機制和心血管結局存在重要的種族差異。亞洲人高血壓具有特殊性,其隱匿性高血壓患病率高,清晨血壓明顯升高影響了血壓變異性,夜間血壓高。HOPE亞洲工作組針對亞洲動態血壓監測制定了一份共識建議,旨在改善臨床實踐,提供最佳血壓監測,優化血壓控制策略及患者管理,減少心血管事件。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張宇清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王繼光教授參與了共識制定。

1 測量時間表和ABPM參數評估

為了獲得滿意的ABPM數據,最好使用非優勢手臂,並提供適當的袖帶。

白天每15-30分鐘測量一次,晚上每30-60分鐘測量一次,ABPM記錄至少需要提供20個有效的白天測量值和7個有效的夜間測量值,至少70%的預期24小時讀數有效。

在正常的工作日(而不是周末或休息日)收集ABPM數據將提供更典型的BP特徵。

24小時ABPM的關鍵值包括24小時血壓、日間血壓、夜間血壓和清晨血壓。

推薦根據患者的日記卡區分日間和夜間血壓。

圖1 通過動態血壓監測評估血壓

2 ABPM的用途及價值

使用診室外血壓(包括ABPM)有助於診斷高血壓,包括識別血壓(WCH)和隱匿性高血壓(MH)。ABPM是診斷高血壓和評估24小時血壓的金標準,並且與診室或家庭血壓相比,其對高血壓的診斷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24小時平均血壓≥130/80 mmHg,日間平均血壓≥135/85 mmHg,夜間血壓≥120/70 mmHg是普遍被接受的高血壓ABPM閾值。美國新指南建議使用更嚴格的閾值,這些水平的預測價值仍需要研究進一步證實。

(1)識別白大衣高血壓和隱匿性高血壓

使用ABPM可以識別白大衣高血壓患者(圖2)。

圖2 根據診室血壓和ABPM的高血壓分類

ABPM是發現隱匿性高血壓的首選方法。診室血壓正常者中,可能有10%-20%存在隱匿性高血壓。對於可能存在隱匿性高血壓的人群,應針對性的使用ABPM,包括男性、老年人、吸煙者、高體重指數者、糖尿病患者以及血清膽固醇水平升高者。美國最新指南指出,診室血壓120-129/75-79 mmHg的成人應進行診室外血壓篩查。

圖3 不同類型的隱匿性高血壓及其影響因素

(2)評估和定義晝夜血壓模式

ABPM是評估夜間血壓的首選方法,有助於確定血壓模式,例如杓型血壓、反杓型血壓、超杓型血壓、非杓型血壓等。

圖4 血壓模式及其影響因素

(3)評估和定義短期血壓變異性受損

這只能使用ABPM來檢測。

(4)ABPM參數可預測心血管結局

清晨血壓升高會增加心血管和腦血管不良事件(尤其是出血性卒中)的風險。非杓型血壓與靶器官損害、卒中、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的增加有關。此外,上升型/夜間高血壓、超杓型血壓、短期BPV等可能增加心血管風險。共識還討論了與靶器官損傷相關的參數。

(5)ABPM評估抗高血壓治療

在臨床實踐中,良好的血壓控制包括三個組成部分:降低24小時血壓,維持正常的晝夜節律(杓型)和抑制BPV升高(尤其是清晨血壓升高)。

圖5 最佳24小時血壓控制:三合一

ABPM在評估降壓治療效果方面起一定的作用。應根據患者的風險狀況確定ABPM的評估頻率:低危患者可以數月評估一次,高危患者需要數周評估一次。

更長效的降壓藥可更好地控制夜間血壓和清晨血壓,利尿劑有助於降低夜間血壓,使血壓晝夜節律恢復正常。對於BPV管理,CCB是一種有效的選擇。RAS抑制劑可以有效降低覺醒前和清晨血壓。α-腎上腺素能和α/β-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劑也可有效地降低清晨血壓夜間服用α-腎上腺素能阻滯劑可在早晨達到最佳效果。

基於RAS抑制劑的雙藥聯合最常見。RAS抑制劑、CCB和利尿劑是最佳三聯治療方案。

3 ABPM的用途及價值

ABPM在高血壓的診斷和管理中起著關鍵作用。診室或家庭血壓測量顯示血壓不穩定或者變化者,應進行動態血壓監測。ABPM可以確定真正的難治性高血壓患者,排除白大衣高血壓。下表總結了使用ABPM的關鍵指征。

表1 ABPM的適應證

4 24小時血壓曲線的亞洲特徵

與歐洲人群相比,亞洲人群的鹽敏感性和鹽攝入量較高,BMI水平較低,亞洲人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的鹽敏感性基因多態性可能具有遺傳易感性,亞洲人中的假性高血壓、清晨血壓波動及清晨高血壓、夜間高血壓患病率高於歐洲人,更容易診斷出白大衣高血壓和隱匿性高血壓。

此外,高血壓的併發症也顯示出種族差異,與西方人群相比,亞洲人中卒中的發生率高於冠心病,非缺血性心力衰竭較西方人群更多見。亞洲人的血壓升高與心血管事件(尤其是卒中)之間的關係斜率比西方人陡。與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患者相比,亞洲患者的血壓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係更強。與西方人群相比,血壓降低的有益影響在亞洲人中可能更為明顯。長效鈣通道阻滯劑(CCB)可能更適合亞洲高血壓患者。

文獻索引:Kario K, Shin J, Chen CH, et al. Expert panel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 fo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in Asia: The HOPE Asia Network. J Clin Hypertens (Greenwich). 2019; 21(9): 1250-1283.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lSZrW0BMH2_cNUgVR7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