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殺T34》:二戰蘇德主力坦克巔峰對決,炮彈視角震撼而獨特

2020-12-14     雷姐的機械空間

原標題:《獵殺T34》:二戰蘇德主力坦克巔峰對決,炮彈視角震撼而獨特

說到以坦克為主題拍攝的電影,也許最多人脫口而出的將會是《英雄坦克手》。黑白熒幕上的英雄坦克幾乎是父輩一代人的回憶。該電影中的T-34/85坦克,直至如今成了一部俄羅斯優秀影片的主角。如果要筆者評選引進國內的優質戰爭類影片,《獵殺T-34》必定能入選。作為"戰鬥民族"的大作,《獵殺T-34》卻給人不同的感覺:雖說是戰爭片,卻似乎全然與血腥無關,甚至還有點俏皮(T-34/85剛出場後不久的《天鵝湖》)。

《獵殺T-34》中蘇軍車組的T-34/76坦克

二戰也是蘇德坦克之間的對決

1940年德軍裝甲軍的概念建立,在1944年的平均坦克保有量在320輛左右,編制數量上要優於蘇軍,但德軍更多的是在每個裝甲師中布置幾個裝甲營充門面,因為坦克等裝備的生產已經跟不上損失。在單件裝備的質量因虎式、豹式坦克的加入而勉強追平蘇軍,甚至略有超出,但德軍裝甲力量在1943年庫爾斯克戰役後損失大半不說,工業資源、生產線大多用來生產被戲稱為"動物園"的一系列重裝甲車輛,在整體實力上並不如裝備了大量T-34、IS-2坦克的蘇軍。畢竟蘇軍的T-34坦克產量大,並且性能也比較優異。

二戰德國豹式坦克

因為最為人所熟知的虎式坦克產量為1354輛,而產量最高的四號則為8500輛;"黑豹"坦克的產量達到了6000輛,裝備量較虎式普及,因此大多充斥在歐洲戰場上,甚至有一部分在戰後移交法國陸軍使用。影片中德軍坦克至少出現了6輛以上的"黑豹",這並不算意外。

戰場上的蘇軍T-34/85坦克

在T-34/85坦克普遍裝備前,蘇軍的坦克軍編制就已經建立:每個坦克軍在1942年建立之初下轄2個坦克旅、1個摩托化步兵旅,總兵力約為5600人,裝備坦克約100輛;在1944年時卻已大大改觀:以1944年時的蘇軍第5近衛坦克軍為例,其擁有208輛T-34坦克,其中過半是擁有85mm坦克炮的T-34/85坦克。該型坦克也是二戰時期蘇軍的主力坦克,並且在戰爭期間大量使用,深受好評。

T-34/85vs黑豹

所以,情節上選擇了"黑豹"和T-34/85進行對抗,這並不是罕見的事情:雖然"黑豹"的設計一定程度上借鑑了T-34的設計,但T-34/85較"黑豹"而言仍然是個強有力的對手。為了讓學員儘可能適應去對付已經開始大量裝備了的T-34/85,反派給主角以駕駛T-34/85的機會。這也是反映出二戰時期,黑豹坦克與T-34/85坦克是一對冤家。

T-34/76坦克1V2場面

從這一角度來看,《獵殺T-34》這部電影的選角還是相當下功夫的:既沒有盲目選擇虎式等更為強勁的坦克作為T-34的對手(參考《白虎》),又沒有專門找最初期的四號、三號坦克等"弱雞"坦克來當成軟柿子捏。影片剛開始不久時以三號J型坦克和T-34/76坦克對抗,也符合史實:這兩款坦克均是當時蘇德雙方的主力。

村莊之戰,T-34/76 VS 三號坦克

在影片中,一共出現了2輛蘇軍坦克:第一輛是莫斯科保衛戰前夕主角領導的T-34/76坦克,這是相對早期的T-34/76版本。這輛坦克被安排在一個小村莊阻擊德軍的進攻,而進攻的德軍至少有6輛坦克和多輛半履帶裝甲車,還有1個連左右的步兵。進攻開始前,德軍並沒有輕敵,而是以多輛坦克拉開戰線,索敵前進。

德軍坦克小隊

進攻時,德軍採用了二號坦克、三號坦克及半履帶裝甲車混合編組的情況,這相當符合德軍在蘇德戰場早中期的進攻戰術。在蘇德戰爭爆發早期,裝備50mm坦克炮的三號坦克主要負責反裝甲戰鬥,兼職掩護步兵作戰;影片中沒有出現四號坦克,而是採用了二號及三號編組的情況。這樣以來,顯然是二號坦克負責偵察、襲擾和殲滅步兵有生力量,三號坦克負責掩護步兵推進、反裝甲戰鬥。

被打爆的德軍坦克

隨後的戰鬥中,主角的T-34/76一發穿甲彈就解決了1輛二號坦克和1輛三號坦克。2號坦克的側面裝甲為16mm,3號坦克的炮塔側面裝甲為30mm,T-34/76發射BR-240炮彈時(500米)處穿甲深度為76mm,數據完全支持這一戰果的實現,只是T-34車組成員的運氣稍好:否則,穿甲彈體的彈道在擊穿坦克裝甲後難免被車內設備影響,這樣的戰果極為難以實現。

逃出生天的蘇軍坦克手

鏡頭一轉,時間來到了1945年。主角們駕駛的T-34/85已經衝破了牢籠,正在向著布拉格行進;路上自然遭到了德軍的堵截:於1945年誕生、加裝了夜視儀擁有一定夜間作戰能力的黑豹G型坦克正由反派德軍軍官駕駛著。半路德軍設下了2次攔截,一次由一門Pak-75反坦克炮和1輛半履帶裝甲車在主角們駕駛坦克的必經之路上實施,另一次則是由3輛黑豹坦克在小鎮里包抄堵截。

從實際情況上看,德軍顯然並沒有大規模地調動裝甲部隊來圍剿這麼一輛坦克,這一點是相對符合事實的:能動彈的坦克顯然在訓練場就被幹掉了不少,而且德軍在1945年時的裝甲部隊已經相當捉襟見肘,能派遣出3輛主力坦克圍剿已經是相當豪華的陣容了;通過半履帶裝甲車拖曳反坦克炮機動設伏,也是很符合事實的手段。

飛得非常低的德軍偵察機

最重要的是在搜索T-34/85的下落時,還出現了一架Fi-153"鸛"式單發輕型聯絡觀測機。由於其優秀的低空低速性能,它從1935年一直沿用到1945年二戰結束;在戰後的法國空軍中也有它的身影,生產線一直運轉到1949年。對於德軍而言它相當萬能,甚至連每個師的師指揮部都配備有一定的數量。劇中用其來進行超低空偵察也極為貼切:它的起落架還掛上了樹頂端的枝葉,可見其飛行高度之低。

影片中的坦克和炮彈,炮彈出膛的慢鏡頭特效非常獨特而震撼

影片中的炮彈出膛的機會並不多。但是每一次不同的戰鬥發射的炮彈都各有不同——《獵殺T-34》並沒有糊弄完事,而是根據劇情的發展將蘇德雙方不同口徑的不同彈種及特性一一以CG動畫的形式還原到電影中,這確實讓筆者感到耳目一新。這樣新奇的拍攝手法,《獵殺T-34》必定能給以後的電影以拍攝上的啟示。

二戰德軍3號坦克

反派主角在1943年莫斯科保衛戰時駕駛的是一輛三號J型坦克,主要裝備一門50mm坦克炮。在村莊的戰鬥發生之前,這輛三號J型坦克發射了1枚經典的SprGr.38殺傷榴彈。很顯然,這是為了攻擊卡車——這型榴彈雖然裝藥只有170克TNT,但也足以炸爛卡車的戰鬥室。

影片開始時,德軍3號坦克射出的炮彈

蘇軍車組人員中彈之後逃過一劫

在村莊的戰鬥中,這輛三號J型又發射了一枚PzGr.39被帽穿甲彈在炮塔里四散飛開的碎片重創了乘員。在當時,這種被帽穿甲彈還算是管用的彈種——如果角度合適,穿甲彈體可以靠大部分動能砸在裝甲上,內裝的17克TNT炸藥會在擠壓中起爆,彈體隨之破碎對乘員進行殺傷。

炮彈划過坦克的瞬間

另外的三號坦克同樣發射了PzGr.39被帽穿甲彈,但是被T-34/76的炮塔側面裝甲彈開。這輛T-34/76從炮塔形狀來看屬於1941年型,它既沒有十分厚的炮盾,炮塔的側面裝甲也還呈弧形分布。本就領先的傾斜裝甲設計和弧形裝甲外殼使得T-34/76在戰爭初期十分難以被擊穿,而德軍發射的被帽穿甲彈更是容易跳彈的類型——後面開發出的被帽風帽穿甲彈,正是為了降低穿甲體的跳彈率、提高穿甲彈體的氣動性能。

T-34/76坦克被德國坦克擊穿

相對應地,T-34/76在村莊的戰鬥中發射了BR-240穿甲榴彈。BR-240是蘇軍在二戰初期廣泛使用的76.2mm穿甲彈,500米處最大穿甲深度為76mm。這一數字在現在看來已經很落後,但在當時已經足以解決大部分戰場上出現的德軍坦克;前蘇聯在二戰早期坦克作戰思路比較簡單粗暴:穿甲榴彈的穿甲性能並不錯,即便是沒完成穿甲,靠裝藥也夠讓坦克內部乘員震至眩暈。挨打怕了的德軍在坦克科技樹上逐漸走向重型化,誕生了"動物園"系列坦克卻忽略了工業能力和後勤。到後來,黑豹坦克面對T-34/85坦克也失去了優勢,即便後來德國誕生了虎式坦克,德系坦克的榮光已經不再有。

資料圖:蘇軍T-34/85坦克在二戰中使用的彈種

主角獲得的T-34/85在迂迴到停車場附近時發射了一枚O-365K榴彈摧毀了觀察塔。這枚榴彈裝藥660克,對於混凝土的毀傷效果來說雖然不及榴霰彈,但爆炸後產生的破片也足以使得指揮塔內的德軍指揮官喝一壺了:如果不是反派及時逃離,估計就沒有駕駛黑豹坦克親自和T-34/85對抗的機會了。

飛向德軍指揮室的蘇軍T-34/85坦克炮彈

在小鎮的戰鬥里,T-34發射了BR-365K穿甲彈。這款穿甲彈是T-34/85在誕生初期的主要裝備,依靠其500米處126mm的最大穿甲深度成了當時T-34/85的屠虎利器,對於裝甲較薄的黑豹坦克更是不在話下。雖然第一枚炮彈並沒有直接命中黑豹坦克的車體,但T-34/85在此時的炮口俯角較大,炮彈命中了地板後向上跳彈,從黑豹坦克最脆弱的底部裝甲射入,擊毀了這輛黑豹坦克。不得不說,這又是一個拼運氣的情節。萬幸的是在"主角光環"的圍繞下,主角車組在這次生死博弈中獲勝。劇末,反派在隨著坦克墜入河中前向主角伸出右手,在握了握手之後黯然離去。俄羅斯導演並沒有刻意隱藏對手的騎士風度。

對於戰爭題材的電影來說,特種作戰一類顯然十分深入人心。而坦克對弈的畫面並不可多得,究其所以,還是因為裝甲車輛之間的對戰難以拍攝:導演需要用心設計情節的拍攝不說,編劇等工作人員同樣需要深入了解雙方坦克的各項數據、戰術等以編寫劇本。這類題材的小說更不可多得,因而在電影界中稱得上是冷門類題材。道具顯然是相當難以尋找的:影片中的黑豹坦克便是通過T-54坦克改裝得來,這很接地氣,卻也很無奈。

仔細觀察,電影中的豹式坦克與真實的坦克還有略微差別

全世界能動彈的黑豹坦克一隻手都數的過來,而通過現代的改裝技術來改裝百分百還原的二戰坦克又實在是困難。雖然略有差別,但是從外觀來看,基本是高度還原了黑豹坦克,並且在塗裝上都進行了高度的還原。

而對於看慣了美系大片的軍迷們來說,戰鬥民族的電影確實新鮮。以往《煉獄》《第九連》這種悲壯而又血腥的俄羅斯戰爭電影和《獵殺T-34》相比確實極其接近現實,但《獵殺T-34》成功地採用了多種新技術:比如運用CG動畫帶領觀眾們"附身"在炮彈旁,看著炮彈飛行的軌跡和擊中目標後產生的後效。筆者不止一次隨著特效的產生而驚呼:原來戰爭片還有這麼一種新穎的視角!

網絡上有人評價其為俄羅斯版的《狂怒》。《狂怒》作為一部2014年上線的美國戰爭影片,其情節顯然並不經得起推敲:1輛以"打火機"著稱的"謝爾曼"M4A3E2坦克及其車組成員5人,在路口阻擊了一整個德軍營——不消說,這是妥妥的"抗德神劇"。相比之下,《獵殺T-34》的情節並沒有那麼荒謬,屬實為近年來不可多得的優秀戰爭電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kmPYHYB9j7PxaI7A5B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