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倉街
不少老蘇州想必都不陌生
而就在最近
倉街一處在建工地上
突然傳出消息
說有工人挖出了一個
古代的「寶貝」
到底是個啥「寶貝」?
快和暖心哥來一探究竟!
倉街在建工地挖出「寶貝」?
市民嚴先生今年64歲
退休後專注於研究古城歷史
他向暖心哥提供線索
說倉街的一個在建工地里
好像挖出了「寶貝」
還有一段工人挖掘現場的視頻
嚴先生說
從視頻上工人手裡拿的東西來看
這應該是個陶器,年份不會晚
嚴先生告訴暖心哥同事
挖出「寶貝」的工地
正是原蘇州第三監獄的地塊
嚴先生說
自己曾想到工地里去一探究竟
但這片工地實在太大了
工地出土唐宋時期執壺
為當時民窯出產的酒具
那麼
工人挖出的真是古代的陶器嗎?
現在這件陶器又在什麼地方?
我們將這一情況反映給了
蘇州市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員
在看了老嚴提供的視頻後
蘇州市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劉芳芳
初步判斷這是一隻執壺
隨後
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員
和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支隊的隊員
一同趕到了倉街這處工地
通過視頻
工作人員找來了視頻中的兩名工人
並找出了當時他們挖到這隻執壺
蘇州市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劉芳芳介紹
醬釉執壺唐宋較為多見,一般情況下是喝酒用的,比較講究一點的執壺,
下面還有一個碗,用於溫酒,工人們挖到的這隻執壺,就是唐宋時期民用的。
不過
非常遺憾的是
由於這隻執壺的關鍵部位已經缺損
目前已經不具備修復的條件
劉芳芳介紹
這處工地面積在90000平方米左右
早在2017年開工前
他們就進行過一次勘探
當時也發現了不少文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第32條規定
在進行建設工程或在農業生產中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發現文物
應當保護現場
立即報告當地文物行政部門
文物行政部門接到報告後
如無特殊情況
應當在二十四小時內趕赴現場
並在七日內提出處理意見
目前,
這隻執壺已被
蘇州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支隊收繳
「餓煞倉街」
冷落了千年的城牆根
倉街邊上的地塊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陶器?
在那個年代
又是誰居住在這裡?
在蘇州
有一句俗語比較貼切地概括了倉街
就是蘇州人常說的「餓煞倉街」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
當年的倉街邊上是第三監獄
附近只有幹部宿舍,少有居民
所以比較荒僻
(資料圖)
而第三監獄的原址
就是解放前的獅子口監獄
清朝時期這裡建造了軍械庫
也是非常荒涼的
而在這片地方成為軍械庫之前
同樣少有人煙
(資料圖)
吳文化專家潘君明介紹
元末明初張士誠稱王
朱元璋部隊把蘇州城團團圍住
張士誠開闢南園北園
種出來的糧食進倉庫
在倉街造倉庫
到了清朝
這裡仍繼續做倉庫儲存糧食
這也是倉街街名的來歷
(資料圖)
往前追溯至南宋
這條倉街也許更荒涼
當年的蘇州作為南宋的陪都
在城內駐軍
今天的倉街就是駐紮地
再往前
這裡就沒有明確的街名了
(資料圖)
這條被冷落千年的倉街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酒器文物?
它是否曾有過繁華熱鬧的光景?
種種疑問
只能留待後人
進一步去探索發現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於
《社會傳真》原創
版權歸蘇州廣電總台所有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你點的每個贊,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kWVL24BMH2_cNUgdc8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