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敗一個王朝,為何唐玄宗卻被寬大處理?並影響此後1000年的歷史

2019-12-28   船夫聊歷史

至今仍然記得在初中歷史課上,歷史老師在講到唐玄宗(685年-762年)時,對其評價頗為不錯,並會強調雖然他一手釀成了安史之亂,卻同時也締造了大唐盛世,稱得上是一位偉大的皇帝。.當時在我的心中便有這樣一個疑問:

同樣是衰敗了一個王朝,為何唐玄宗卻被寬大處理?

歷史中的帝王鳴不平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疑問,是因為中國歷來就有蓋棺定論的說法,上到帝王,下到百姓,常常都會因為晚年的昏庸而晚節不保。縱使曾經做過多麼偉大的事情,也往往會因自己的一個錯誤,或是後代的不爭氣而背負千古罵名。

比如始皇帝嬴政,他不但開創了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先河,還北拒匈奴南征南越,將福建、浙江、兩廣納入中國版圖。但就是這樣一位前無古人的帝王,在歷史中的評價卻是暴君二字,不外乎是因為其晚年的突然去世,繼任者胡亥被權奸趙高玩弄於股掌,最終葬送了一個王朝。如果歷史真的可以功過相抵,比唐玄宗更偉大的秦始皇,為何卻被忽略了?

同樣感到不平的還有隋煬帝,他不僅開疆拓土還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尤其是他力排眾議連接並拓寬了著名的大運河,為中國此後千年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不客氣的說,如果沒有大運河,中國失去半數繁華,而如果沒有隋煬帝,大運河又會在哪裡?

但被隋煬帝小看的農民起義,以及輕視的勛貴叛亂,敗亡了無比輝煌的隋帝國,當後世再次提到隋煬帝時,往往同樣是兩個字:暴君。同樣還是那個問題,如果歷史真的能夠功過相抵,稱得上一代帝王的隋煬帝,為何被如此苛求?

為何寬大處理唐玄宗

中國有一個成語叫做春秋筆法,故事源自孔子在編寫《春秋》時,將其認為該寫的地方就留下,自己不喜歡的就大筆一揮給刪掉。平心而論,如果忽略孔子文聖的身份,這無疑有篡改史書的嫌疑。所以孔子在會說;

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作為儒家聖人的孔子尚且如此,千年以來的執筆史官又豈能倖免,他們在揮毫潑墨留下「千古絕唱」的同時,無可避免的也會帶入自己的觀點和偏見,在評價唐玄宗這件事上體現的尤為明顯。

我們知道中國曆朝歷代都會有圍繞皇帝的權力之爭,在漢朝時角逐權力蛋糕的是宦官、外戚和世家豪閥三大勢力,三國戰亂豪閥被滅,舉薦為官的制度逐漸被科舉制度取代,所以到了隋唐時期,角逐權力蛋糕的勢力便逐漸演變為宦官、外戚和文官集團。到了宋朝以後,外戚勢力卻毫無徵兆的退出了權力角逐,淪為依附的小角色。

可千萬不要小看外戚勢力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漢朝的衛青、霍去病、霍光,以及背負罵名的王莽,可都是外戚出身,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名臣長孫無忌,以及同樣背負罵名的楊國忠,本質上也算是外戚的一員。以上幾位歷史人物,對中國的歷史影響都是十分巨大的。

但為何唐朝以後外戚就悄然間退出了歷史舞台呢?

影響此後1000年的歷史

這與唐玄宗的歷史評價是息息相關的,我們先來看下唐玄宗時期歷任宰相列表:

劉幽求、魏知古、陸象先、岑羲、郭元振、張說、姚崇、盧懷慎、源乾曜、宋璟、蘇頲、張嘉貞、王晙、李元紘、杜暹、蕭嵩、宇文融、裴光庭、韓休、裴耀卿、張九齡、李林甫、牛仙客、李適之、陳希烈、楊國忠、韋見素。

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有姚崇、宋璟、張九齡、李林甫、楊國忠。姚崇、宋璟和張九齡因主要是在開元時期執相權,所以常被看做一代賢相的典範,而李林甫和楊國忠在是在玄宗朝的後半段執相權,因為二人成了歷史上著名奸相。

除了執政時期和歷史評價不同以外,兩個梯隊還有另外一個常常被人忽略,卻影響深遠的不同之處。姚崇雖然是挽郎出身(見注釋1),卻在後來考中下筆成章舉,仍然屬於科舉出身,而宋璟(咸亨元年進士)和張九齡(長安二年中進士)更是根正苗紅的進士,是科舉制度的驕傲。

而李林甫和楊國忠則是典型的外戚代表,前者走的是武惠妃的裙帶關係,後者更是楊貴妃的哥哥。科舉制度下誕生的文官集團,在歷史中第一次與實力強大的外戚產生抗衡,並形成了鮮明對比,我們在讚揚玄宗朝的開元盛世時,潛台詞便對是科舉制度選拔人才的認可。同時我們在對安史之亂的聲討,其實就是對外戚干政的鞭笞。

但唐朝偌大的一個帝國,尤其是幾個人就能夠「玩壞的」的,張九齡為代表的文官集團真的就一點責任就沒有麼?鍋可不能這麼甩。任何事物都需要經歷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安史之亂只是恰好處在這個爆發的臨界點而已,平心而論,李林甫和楊國忠只能算是加快了這一進程,並不是決定這一結果的人,那真的是太高看他們了。

但如果在史書上將唐玄宗按照慣例的結果論一片否決,那無疑是對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優越性的否定,所以後世的執筆文官便不得不對唐玄宗「格外開恩」,將其功過二分,將美譽給了開元的賢相,而將罵名丟給了天寶的奸相。

歷史的車輪,因為這一小小的改變而發生變化,此後的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都會以唐玄宗為歷史教訓,想盡一切辦法將外戚排除在權力角逐的第一線,以至於只要提起外戚二字,世人印象中就會聯想到奸臣二字,與此相同的還有同樣臭名昭著的宦官二字。

此時此刻,人們似乎忘卻了身為外戚的衛青、霍去病,以及身外宦官的曹騰、鄭和等人。仰仗執筆史書的優勢,文官集團順利的占領了道德制高點,成為此後千年歷史的主角,

注釋1:姚崇曾為唐高宗的太子李弘(追封孝敬皇帝)扶棺挽郎,因此獲封官職並由此步入仕途。

【歷史長河,溯流而上,怎麼能沒有船夫?】

船夫聊歷史

原創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