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鑄強國夢——致敬偉大科研工作者

2019-07-30     遼寧共青團

一個國家的政治沒有實力支持,說了半天也是空的。有時候不說,實力擺在那兒,這些實力就是在這樣的社會制度下形成的,人家無形之中就對你尊重。 ——錢三強

曾經

我們接連面對來自西方大國的核威脅

為維護國家安全

中國做出研製核武器和飛彈的重大決策

1955年1月15日 中國核工業建設拉開序幕

195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召開,會議討論並決定建設中國自己的原子能產業,從此,我國核工業建設拉開序幕。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原子彈爆炸到核潛艇下水,從第一座重水堆到第三代核電品牌「華龍一號」,中核集團、中廣核、中國華能、中國大唐、中國華電、國家電投、國家能源集團、中國一重、國機集團、哈電集團、東方電氣等央企在核電建造、運營及產業鏈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中國核電成為走向世界的「國家名片」。

正是從這一天開始

中國邁出了走向新興核大國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揭開了我國核工業發展的偉大歷史篇章

這個決定國家命運的日子

也成為中國核工業的誕生日

那一天,一聲巨響,從浩瀚沙漠到荒野戈壁,從邊陲小鎮到首都北京,人們奔走相告,熱淚盈眶。天安門廣場上一位老工人熱淚盈眶地說:「從此以後,中國不會再有南京大屠殺,不會再有火燒圓明園,我們為此無比高興和自豪!」

新中國第一份彩色號外

建國初,面對美國的核壟斷與核訛詐,毛澤東提出:「原子彈就是這麼大的東西,沒有那東西,人家就說你不算數,那麼好吧,我們就搞一點吧,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我看有10年功夫完全可能。」

毛澤東在1958年6月的軍委擴大會議上

1964年10月16日北京時間下午2時59分40秒,主控站技能職員按下電鈕,在10秒內原子彈從雷管點火、炸藥起爆開始,能量向心田聚焦,高溫高壓壓縮鈾—235質料,核質料到達超臨界值,中子轟擊原子核,鏈式反響快速形成,原子核不停孕育發生裂變,開釋出巨大能量。只見零點一到,強光閃亮,天地轟鳴,巨大的蘑菇雲翻滾而起,直上青天!第一顆原子彈,中國人的原子彈爆炸成功!

核試驗現場

過去也好,今天也好,將來也好,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 ——鄧小平

對這一段歷史

我們並不陌生

但幕後千萬科研工作者的血汗付出

卻鮮為人知

1

魏世傑「核彈老人」

「我們現在經常講『兩彈一星』啊,我們認為是很光榮的、很自豪的事情,是一個很大的光環。但是我們要知道,在這光環的後邊付出了多大的犧牲和代價。不管什麼時候,為國獻身的精神永遠不會過時。」

1964年作為核物理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魏世傑受國家委派前往青海和錢三強、鄧稼先、于敏等科學家一起進行了「兩彈一星」的研製,在戈壁荒灘上隱姓埋名26年,為我們國家的核武事業、國防事業奉獻了全部的青春。這青春耗盡、白髮暗生的二十六年里,他默默無聞、隱姓埋名,每一天都當做最後一天過,無暇恐懼、煎熬心血、九死一生,而在他的嘴裡,只有輕描淡寫的一句「貢獻微薄」,只余心滿意足一句「值得」。

2

黃旭華「中國核潛艇之父」

「這輩子沒有虛度,一生都屬於核潛艇、屬於祖國,我無怨無悔!」

黃旭華被抽調參加核潛艇製造工作之初,需要高度保密,黃旭華逐漸減少了和家人朋友的聯繫,整整30年沒有回過廣東老家。為數不多的家信中也只能告訴父母自己在北京工作,但單位、地址和具體內容一個字不能透露。上世紀70年代,黃旭華的父親去世。當時,他忙於工作,無法回去奔喪。1988年,兩鬢斑白的黃旭華回到廣東老家,母親已93歲。2013年,黃旭華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詞是這樣寫的:時代到處是驚嘆駭浪,你埋下頭,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窮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為國家最大的財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潛艇,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

當年英雄雖已白髮

他們最大的心愿

就是我們的國家能早日建成科技強國

從「跟跑者」變成「領跑者」

55年過去了,中國核力量由無到有,由弱到強,從第一顆原子彈、氫彈到第一艘核潛艇、第一艘核動力破冰船、「東風」系列彈道飛彈、「巨浪」系列潛射彈道飛彈以至最新的「長劍」系列陸基、空基巡航飛彈......它們,為保衛國土安全鑄就了一柄利劍!

讓我們

向科學家致敬

向民族脊樑致敬

祖國終將選擇那些忠誠於祖國的人 祖國終將記住那些奉獻於祖國的人

編輯:郭晗

審核:青青

(部分文字來源於人民網、國資小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_FPR2wB8g2yegNDYCv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