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萍老師
兒童與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專家
家庭教育專家
《善解童貞》系列書籍作者
根兒14歲那年,我們一家三口對物質與精神進行了討論。
根兒堅定地告訴我們:「美食可以帶給我最大的精神享受,享受美食是我的最高精神追求!」
(根兒製作:牡蠣義大利面配藏紅花醬)
他對物質與精神關係的認知超出了我的預想。對於物質、精神與幸福的關係,他的理解是:
物質幸福是精神幸福的基礎,也是最容易滿足的、最長久的幸福。沒有物質基礎就來談精神,那是虛偽的精神;如果用虛偽的精神幸福來掩蓋物質的貧乏,那樣的幸福是空洞的,談不上真正的「精神幸福」。
根兒還舉例說明了精神的幸福是不長久的:「比如媽媽寫書,寫書的時候你是幸福的;但書寫完了,你的這段精神幸福就結束了。」
我說:「沒有結束,我的精神財富已經留下了,我又將追求其他的精神幸福了啊!」
與根兒的討論沒有誰對誰錯,個人有自己的見解和幸福觀,我不可以要求他現在就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他還在成長之中,價值觀還在形成之中,只要他是真實的自己就好!
現在,根兒已經24歲了,他一直實踐著這種從物質到精神的體驗過程,每一次的廚藝製作對於他來說都是一個神聖的過程,孩子內心的神聖感會內化為高貴的情感。
(根兒製作:茴香紅酒燉裡脊,配珍珠大麥)
根兒從視覺、嗅覺、聽覺、觸覺和味覺來感受廚藝的神韻。
金色的「皇冠」讓水果馥蘭焙高貴無比;每一種香料和食材使用前都會用嗅覺來品味,每一道美食在味覺品嘗之前,一定要先用嗅覺品嘗;新鮮出爐的麵包,放在耳邊用手撕裂,用聽覺來感受麵包的味道;每一種使用的食材他都用手仔細觸摸,感受生命的律動;美食最後會進入他的口中,此刻,他更是將全部的情感都彙集到了味覺,這是物質與精神交匯的神聖時刻。
每一種由物質而來的感受都升華成了精神的享受,這一刻在根兒的內心是神聖的。
(根兒製作:蒸鱈魚夾扇貝慕斯,配茴香和藏紅花醬)
根兒廚藝櫃里的紅酒、白蘭地,各種進口香料、白糖、麵粉、發酵粉......都是他精心購買的。
有時,放學回家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他的櫥櫃,用愛意滿滿的眼神「撫摸」著每一種廚藝原料,然後,伸出手,拿起一個香料瓶,打開蓋子,放到鼻尖下面,享受著香料帶來的愉悅。
有時候他還會遞過來,讓我聞一聞。我深知,在對廚藝的精神層面,我和孟爸的層次遠遠不及兒子!
(根兒製作:半杜蘭半白面的迷你短棍)
每一次到高檔餐廳享受美食,根兒一定要洗澡,換上整潔的衣服之後,才前往餐廳。
他認為整潔的著裝才能夠與餐廳高雅的氣氛和諧一致;身體乾淨地進入餐廳,與美食接觸,才能夠更完美地體驗美食帶來的高品質享受。
這種全身心的投入,讓根兒的精神與美食神韻完全融合在了一起,這是根兒的追求。
(根兒製作:海鮮義大利面)
擁有豐富的物質不是高貴,只是富有的象徵;高貴是用來形容精神的詞彙。
當孩子具備了將物質升華為精神享受的能力時,不論財富是多是少,孩子的精神都不會感到空虛。
如果孩子很富有,但缺乏將物質升華為精神享受的能力,就會依靠不斷追求物質來填補空虛的精神,內心就會被物慾占滿,這樣的人離生活的幸福感就會越來越遠。
(註:本文節選自胡萍老師《父母的天職:回歸教育本質,完善孩子人格建構》第6章第195頁)
更多文章連結:
從「蕾力」事件看被娛樂掩蓋的傷害(3)——自我審視精神愉悅的品質
你還在打孩子嗎?
胡萍觀點 | 對《弟子規》的思考
每個生命都有愛與被愛的權利
從沙利文的人際關係發展理論中反觀
胡萍老師|安全感的建構
善解童貞雲學院初級班(第五期)2021年招生!
公眾號|胡萍工作室
公眾號|善解童貞
公眾號|善解童貞青少年成長關愛中心
編輯:陳 英
校稿:王丹玲
完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公眾號或商業轉載請留言授權
其它用途請註明出處
否則視為侵權
善解童貞,用愛與科學解讀孩子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