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戰鬥機作為國產戰鬥機的代表之一,也是作為中國首款裝備了鴨翼布局的發動機,同時也是中國獨立設計並建造的三代機,這也是預示著中國戰鬥機的啟蒙製作,雖然殲10發展歷經了20年,從而研發出了殲-10系列家族,在打造出了殲-10A、殲-10S、殲-10B、殲-10C,作為更新疊代之後,老的殲-10也作為了重大調整,這也形成了新的殲-10戰機強大的作戰性能。並且形成了家族體系,成為了我國戰機中的主力機型之一。
殲-10戰機在最開始,其實裝備的是俄羅斯研製的AL-31FN發動機,其性能驅動下最大推力為12.2噸,該發動機是俄羅斯顏值的第四代渦扇發動機,並裝備在俄軍蘇-27戰鬥機,這也能說明其性能的可靠性。AL-31FN渦扇發動機的快速爬升 以及推力都有非常好的表現,而且維修比較簡單而且穩定性也比較好,再加上造價性價比很高,所以才會裝備在初期的殲-10上。而這一裝就是十多年。
時間到了2018年之後,珠海航展上殲-10B驗證機的發動機更換成了國產發動機WS-10B,這也是中國首次將矢量發動機裝備在國產戰鬥機上,該發動機的矢量推動力技術,也讓國產發動機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隨著發動機的疊代,目前殲-10戰機的發動機,都已經裝備了新一代的WS-10A太行發動機,這款發動機也是中國獨立設計的大推力發動機。
在WS-10發動機研發並實裝之後,又開始裝備到了中國空軍的三代機以及三代半戰機上,其中最讓人熟知的,還是中國兩艘航空母艦上的艦載機殲-15戰機,全部裝備了WS-10太行渦輪發動機,這也說明該發動機已經達到了穩定並且可以在實戰中進行使用。那麼為何當初中國空軍要放棄使用俄軍的AL-31FN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雖然俄軍的發動機性能也不錯,並且十分穩定,但是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使用壽命比較短,僅僅只有900小時的飛行時間。另一方面則是中國空軍必須得有自己研發的發動機,這樣才能發展成真正有實力的空軍力量。起初中國研製戰鬥機發動機時,也是比較坎坷,起初早在1980年,中國就從美國手裡引進了CFM-56航空發動機的技術,通過幾十年的研發之後,在2005年WS-10發動機原型機才終於成功定型,並在2011年進行了批量建造。起初該發動機就是為了裝備給殲-10,所以與殲-10可以說是絕配,從此中國戰鬥機也裝載了一顆中國心。
WS-10這款發動機之所以能替代俄軍的AL-31發動機,最主要的就是其使用壽命增加到了2000-4000小時,這也證明中國空軍的發動機已經技術成熟。同時還解決了一個大問題,就是大修的時間也延長到了800-900小時,這樣就延長了戰機的使用壽命,並且可以更加有效率的執行各種任務。
雖然中國空軍在研製發動機的路上經歷了坎坷,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WS系列橫空出世之後,不僅代表了中國發動機領域的突破,同時也預示著中國戰鬥機擁有了中國心,不需要國外壟斷,也可以自行進行生產與研發。
作為超越了俄軍AL-31FN發動機的國產發動機,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強大的發動機製造能力,雖然WS-10並不屬於世界前列,但是未來的WS-15發動機可不一樣,性能已經與美國的標準相持平,甚至其壽命更是達到了6000-8000小時,可以說再次驚艷世界,國產發動機的研發道路正在逐步追上世界前列,其性能也在逐步提高,殲系列戰鬥機,也即將成為世界頂級戰鬥機家族中的一名閃亮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