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碧蘿雖然被封號,但有關她的討論熱度依然沒有散去。喬碧蘿還順勢註冊了微博號,已有超過16萬粉絲,公司、經紀人、粉絲交流群一併齊全。
喬碧蘿火了,還「出道」發布了原創單曲,擁有了「喬碧蘿殿下國際官方黑粉後援會」,很難讓人相信這不是一場營銷事件。
而在喬碧蘿鬥魚帳號關閉前,她承認,這背後確實是公會營銷,共花費28萬。但昨日喬碧蘿在微博發出的道歉長文,又解釋此前親口承認的「營銷」,並非事實。
事件反轉又反轉,讓人弄不清真相,一時間,主播生態和直播行業再次被推向風口,這中間的水到底有多深,喬碧蘿揭開的,只是冰山一角。
2016年的「千播大戰」後,直播行業逐漸走向平穩發展的階段。但是目前的現狀是,大平台是頭部主播的主戰場,腰部以下的小主播們生存空間很狹窄,公會們也不得不想方設法尋求突破。
營銷炒作是一方面,還有些公會將主要力量集中在一些小平台上,「寧做雞頭,不做鳳尾。」一位公會負責人告訴記者。
網紅、主播到今天依然是很多年輕人的心儀職業,但到底多少人能抱著正確的心態,將其作為一份好好的事業呢?記者跟身邊公會負責人及中小主播們聊了聊,從中還原主播生態及目前的直播行業機制。
喬碧蘿「翻車」,再次敲響直播行業警鐘
「網紅見光死」早已不是新鮮事,比如剛過去不久的微博紅人節,便又出現一批「貨不對板」的網紅們。
但「蘿莉變大媽」,有人為她刷了10萬元禮物,讓喬碧蘿「意外」走紅。一位58歲的大媽,做直播不到兩個月時間,能把鏡頭前的男人哄得打賞重金,相信喬碧蘿早已進行過專業的「撩粉」培訓。
喬碧蘿事件讓鬥魚也紅了一把,但這種「黑紅」大概不是平台方願意看到的。鬥魚很快封停喬碧蘿的帳號,但有關負面影響並未完全消除,公眾對於直播平台的質疑聲四起。
目前各直播平台,包括鬥魚,在註冊入駐都需要進行實名認證。也就是說,喬碧蘿如果用的真實身份證註冊,鬥魚已經知道這是位58歲的大媽。從側面也可以反映,目前直播平台對於主播的准入並沒有太多限制。
7月17日納斯達克上市以來,鬥魚的市場表現並不那麼如意,股價處於下跌的態勢,截至目前,相較於11.5美元的發行價,鬥魚股價下跌近20%。
之所以主播入駐門檻如此之低,一定程度上在於鬥魚在收入上對直播業務的高度依賴。其招股書顯示,鬥魚2019年一季度實現營收14.89億元,其中直播業務收入13.54億元,占比超過90%。
喬碧蘿的「大媽門」事已至此,也再次給平台方敲響警鐘,單純靠直播會越走越窄,陷入惡性循環,必須建立起完整的商業生態,以此促進平台良性發展。
主播們獲得重金打賞,不一定都靠顏值
不玩直播的人,大概很難理解為主播砸重金打賞刷禮物的行為。在直播行業發展初期,曾有不少靠著色情擦邊球換來真金白銀的主播,但現在的直播行業已經基本杜絕這類行為。然而,依然有不少門外人對這個行業不理解,一位網紅小主播告訴記者,自己最初入駐直播平台時,遭到家人的強烈反對,「你不脫衣服能有大佬打賞嗎?」,其父親這麼認為。
但其實,直播行業早已不能依靠博眼球行為來獲取收入了。某公會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旗下某位主播在某大平台進行直播時,彎腰起身沒捂住胸口,不小心走光,被平台識別到,直接封停帳號,並且罰款8000元。
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個例,平台的監管已經越來越嚴格。那麼,為主播打賞的「有錢人」到底是什麼樣的心態呢?
才藝過人?顏值驚艷?有時候並非全都如此。
記者觀察到,在某非一線直播平台上,截止今日中午,日榜第一位的主播已獲得40.27萬陽光的打賞(約人民幣4027元),即便扣除平台分成等其他費用,該主播也在短短半天時間就獲得上千元收入。
在前10名的日榜主播中,記者還發現有「五大三粗」的大叔,至於直播的內容,無外乎對著鏡頭聊天、唱歌,一些主播顏值也非常普通。
當記者對於打賞提出質疑時,上述公會負責人笑道,「我也覺得不可思議,但你不用去想打賞的人是什麼心理,等你想明白的時候,直播平台也就賺不到錢了。」
公會負責人透露,公司簽約的主播,有些天生健談的,顏值不需要太高,只要簡單培訓,直播時嘴甜一些,兩天培訓上崗,就能日入幾百上千元。
就像喬碧蘿,她到底戳中粉絲的哪個點,我們都不得而知。對於願意為主播打賞的人來說,一定是因為從她們身上找到跟身邊人不同的感覺,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尋求不到的一些東西,通過主播正好獲得了,於是「千金難買我高興」。
一位小主播告訴記者,她曾經問過一個給她打賞最多的大哥,大哥表示是因為他進入直播間時,主播點名歡迎了他,於是便成為粉絲。
這大概也是網際網路的神奇所在。
網紅經濟是把雙刃劍,商業模式需要落地
回到喬碧蘿事件,從目前情況可以預計的是,喬碧蘿還能趁著正當紅的勁頭蹦躂一陣子,但勢必不會走得長久。
但她對於平台,乃至直播行業的負面影響卻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消除的,本就缺乏公信力的行業,被喬碧蘿鬧騰一下,更加受到市場和大眾的質疑。
網際網路的「濾鏡」下,到底有多少真實內容?做主播,有時候的確能夠快速套現,那麼,之後呢?越來越多的後來者進入,主播們又該如何固粉?獲得打賞一時爽,但「一直打賞一直爽」的狀態能持續多久?
對於浮躁跟風的年輕人,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採訪過程中,記者對一位95後網紅的心態表示非常認可。該網紅在抖音有兩個帳號,累計粉絲400多萬,目前兩個帳號每月收入能達到十幾萬元,扣除各項費用,她每個月通過抖音便能收入幾萬元。
該網紅本職工作是在某家私企業做市場營銷,抖音副業的收入早已超過本職工作,但她依然沒有全職跳出來做網紅。她對記者表示,網際網路的東西始終感覺有點虛,她現在還很年輕,希望能在實業中有更多的積累,「不是我在工作中這麼加班加點工作,我會缺乏生活積累,也就寫不出來現在抖音上的段子。」該網紅說。
的確如此,網際網路雖然創造了無限可能,但其誕生的很多事物往往都是一陣風,只有擺正心態,踏踏實實地積累,才是長遠之道。
對於直播平台和整個行業來說,網際網路加速了發展,但是在發展之後,如何將商業模式真正落地,這也是平台和行業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