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四年,聰明的家長這樣讓孩子更優秀

2019-07-25     成哥聊文學

可憐天下父母心!看看最近的頭條就知道了,每天占據推薦榜單的問題都是在詢問關於孩子的大學錄取院校和專業的,問題是直抒胸臆式的,院校好不好?專業好不好?就業前景如何?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和社會,尤其在正日新月異的中國,這些問題的價值性不強,畢竟大學教育是需要周期的,四年。我們任誰都無法精準把握四年後的就業市場環境,只不過家長擔心的無一例外都是在小心翼翼地探求孩子的專業是否有什麼限制。其實擔心是徒勞的,原因說出來出奇地簡單,無論任何專業,四年之後踏出大學校門,我們的孩子總在學業上存在優劣之分。

圖片來源於網絡

也就是說,在孩子院校與專業已定的大前提下,我們關心的點已經偏頗了,我們時下或者說未來四年里需要關心的,應當是如何在這四年里幫助孩子保持優秀,或者迎頭趕上,走向優秀。我想這個論調應該不會有人反對吧!

只不過中國式家長大多還停留在孩子既然已經考上大學則萬事大吉的想法上,恕我不敬,這種想法第一要不得,第二太過淺薄,第三,說的嚴重點,甚至有些愚昧了!

既然我放了狠話,一竿子打翻了一船人,那麼我就當給家長朋友們賠完不是後再給出相應的辦法才對,這也是我今天這篇小文的主要目的。

作為家長,我們要儘快從無法改變的事實中走出來

院校好不好,專業好不好都已成為既定事實,家長目前要做的是,讓孩子明顯感覺到您對他的高考結果是滿意的。中國教育體制和家庭倫理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多少還有因為家長的面子和期許而學習的成分。如果您還在糾結孩子呈現給您的結果好不好,即便孩子不說,他們只怕早已認定您對他們是失望的,如果帶著這種先天的憂鬱走進大學,試問孩子能立即投身到未來的學習中去嗎?所以,收起您的疑慮,儘早開始和孩子一起規劃他未來四年的大學生活。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為家長,我們要明了或者教會孩子做人生規劃和目標分解

高考是終點嗎?當然不是!只怕我們的孩子以為是,十二年的枯燥學習,一朝登科,我想絕大多數孩子都有放鬆一下的心態。而步入大學之後掉鏈子的罪魁禍首正是這要不得的心態。作為家長更不能追隨孩子也滋生了如此心態,而是要平心靜氣地和孩子談談。

首先,我們要肯定孩子的階段性勝利,考上大學,足以證明孩子在同齡人中是優秀的。但是接下來呢?我們是否就要躺在這並非功勞的「功勞簿」上睡大覺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這並不算完,既然不是,未來的學習甚至人生是如何規劃的?比如本專業極具含金量的證書有哪些?是否有考研打算等?

孩子總是追求上進的,我確定他們會給出肯定的答案,類推下來的問題也就順理成章了。

其次,和孩子一起制定學習和人生規劃,或者換句話說,確立一下未來的發展目標。比如考證,我們要弄清考證需要的資質,有那些參考書,需要付出多久的努力,而且在不耽誤正常的大學學習的情況下,如果進行時間管理,精力分配;再如考研,毋庸諱言,中國大學教育體制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大學生是在大三之後才最終確立考研目標,同時開始信息收集和學習規劃。而這種時間節點的選擇其實在無形中也浪費了極佳的學習時間和資源,考研和中高考無異,考察的就是孩子的大學所學,尤其是公共課,如政治,英語。如果及早確立考研目標,從大一起就重視起平時的英語和政治學習,又何至於要到大三大四去報各類輔導班進行突擊學習呢?

再次,承接我們談論的目標就要進行具體的規劃和分解了。四年大學的學習絕對是韌性戰鬥,畢竟孩子始終生活於集體教育之中,雖然大學嚴格意義上講依然是集體教育,但是孩子的自由度必然空前寬鬆。由此衍生的問題大同小異,一言以蔽之,自制力會遽然變差。其中的因素不一而足,就目前孩子主要存在的問題,大致可以確定為無節制地發展中學時期不得已而放棄的愛好,比如追網文,玩遊戲;尤甚者開始抽煙喝酒,無休止聚會;或是肆意點燃中學時期已經迸發的愛情小火苗。

我想家長們很快就會面臨這些棘手的問題,可怕的是鞭長莫及,你對這些問題一旦一無所知,過程必然超出您的控制,其結果只怕會更糟心。

所以我們要以和孩子商定的目標進行目標分解,比如大一上半學期專業課成績,公共課成績大致要達到多少分(大學保研平時成績是最重要的衡量標準!);為考證要用多長時間讀完哪些書;為考研或為英語四級考試完成哪些語法知識,政治科目依循大學自身教學規律要達成公共課成績等次(馬哲,毛概,鄧論的學習情況)等等。

目標制定了,執行者自然是孩子,那麼家長的任務就完成了嗎?顯然沒有,如果執行者的任務無人監督稽核,您認為目標還有實際的效果和意義嗎?初入大學的孩子是會不定期和家裡聯繫的,只是隨著時間推移,聯繫的頻率會逐漸降低。作為父母最好是能和孩子約定,每周聯繫的時間和次數,而且要雷打不動的主動執行,惟其如此才能讓還是始終上緊發條。我們都是從孩子的階段過來的,孩子最喜歡家長具備的品質是健忘,並以此來掩蓋自己無法達成的承諾。一旦作為家長的我們念念不忘,孩子的未來才必有迴響!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為家長,學習才是追趕孩子的王道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想您一定有過批評孩子,孩子不甚服氣的經歷。只是您有沒有想過背後的原因我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從父母的角度我們始終認為孩子的想法幼稚,究其原因無非是孩子從未真正踏入社會,他們那套理論和說辭都是間接經驗造就的,無論這些經驗是來自於課本,網絡還是你我身上。在他們還沒有真正形成自己的三觀時我們總可以以我們的三觀正之。而一旦進入大學,孩子的三觀養成,並不幸地與我們產生牴牾,我們就能聽之任之嗎?你我能再一句話否定孩子的想法嗎?顯然不能,那麼要想保持與孩子溝通順暢,不學習是不現實的。

那麼問題來了,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學什麼?我只能再追問一句,大學裡的孩子最缺什麼?我直接給出最簡潔的回答:時間管理和自控力!那麼答案也就隨之明了了,我們父母要學習的就是時間管理和自控力養成的知識。對於時間管理我可以推薦兩本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和《把時間當作朋友》;關於自控力的我推薦《自控力》和《我們內心的衝突》。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為家長,實際行動才是感化孩子的唯一法寶

您或許會說,我也和孩子討論了學習和人生規劃了,我們也做了目標分解了,而且我不僅看了您推薦的書,而且還另外自發讀了一些另外的書籍。我當然選擇相信您,您的孩子也當會選擇相信您。只是,相信的力量並不足夠!

舉個例子,我大學畢業之後始終和大學班主任保持聯繫,老人家是個可愛到固執的老頭,他的譯著頗豐,但是熟識他的人都知道老頭對於送書頗為吝嗇。他給出的解釋是,他送出的書只怕讀的人很少,比如有位師兄是好讀書之人,老頭每有著作總是第一個簽名送給他。而我因為專業原因很希望讀到他的最新著作,開始時我是去買了他的書來讀,讀的過程中也頗有費解的地方,偶然的一次,我把讀書筆記拍照發給了老頭,不想老頭感動壞了,自此但凡有新書問世,必簽了名,老遠的寄來。

這個例子不知恰當否,但是我的意圖卻是明顯的,您在伴隨孩子這最重要的四年中一定要有實際行動,比如像我一樣,讀書時也做些筆記,不時和孩子分享一下。孩子都是善良而且心底柔軟的,您如此做法,如果遇到一個不為所動的孩子,那麼我倒是覺得這孩子也就沒有培養的必要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PxRK2wBmyVoG_1ZBh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