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柴靜慚愧至極的那個德國男人,十年後還是走了....

2020-08-05   恆星英語學習網

原標題:讓柴靜慚愧至極的那個德國男人,十年後還是走了....

1

這位憤而告別中國教職生涯的德國人,直指中國教育的根本弊病,在網際網路上引起了強烈的共鳴,他有個中文名字:盧安克

他在中國的教育一線也有著不短的實踐經歷,甚至更長,前後歷時十多年。

並且走得更遠:深入到中國廣西不通電話、不通公路的偏遠山村,在那裡不領工資,義務支教,一紮下來就是十多年。

他沒有像西洛特那樣憤怒地控訴什麼,更多地是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去實踐著這樣一個理念:

愛和陪伴,比所謂的教育更重要。Love and company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education.

讓孩子體驗生命本身的美好,比「灌輸知識」更重要。It is more important for children to experience the beauty of life itself than to be "instilled knowledge".

他在板烈村所面對的,基本上都是失學的留守兒童,不要說像樣的正規學校教育,甚至連起碼的親情和愛的陪護,也都缺乏。而盧安克這個來自萬里之外的金髮碧眼的叔叔,充當起了這些孩子們的「家人」。

然而2013年的冬天,由於迫不得已的原因,盧安克不得不離開他支教了十年的小山村,離開之前,從來都是躲避媒體採訪的盧安克,破例接受了央視《看見》節目柴靜的採訪,那期節目,為他圈粉無數的同時,許多網友也為他的被迫離開,流下惋惜的眼淚。

柴靜訪談盧安克節目:《告別盧安克》在做完《告別盧安克》節目後,柴靜在她的博客文章中寫到:

「教育,是人與人之間,也是自己與自己之間發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觸碰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只要這樣的傳遞和喚醒不停止,我們就不會告別盧安克。」

2

盧安克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他對小山村的那些孩子做了些什麼?

世界上總有一些人,他的個人特性難以用「常理」類推,盧安克就屬於這種人。

There are always some people in the world whose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re difficult to be analogized with "commonsense", and Eckart Loewe belongs to such people.

這個1968年出生於德國漢堡的德國人,中學畢業後,四處浪跡,做過帆船廠工人,帆船教練,當過兵,後來進入漢堡美術學院進修工業設計,最初他是以旅遊者的身份到達中國的,然後很快發現自己喜歡跟中國的學生在一起,並且在他的內心,有著一個關於教育的烏托邦式夢想。

以志願者的身份在中國的教育領域幾經挫折和碰壁之後,最終,他找到了實踐自己教育夢想的地點,那就是廣西東蘭縣坡拉鄉板烈村。

一個不通電話、不通公路、村民只會說壯語的偏僻小山村,從附近任何稍微大一些的城市抵達這裡,都需要經過四五個小時以上的山路顛簸。

這是一個本地人急著逃離的地方,這位外國人卻像是發現了自己的世外桃源,一呆十餘年。

金髮碧眼的盧安克,2001 年來到板烈村支教,起初也引起過地方部門的警覺,後來因為確實「很老實」,他得以在這個小山村長期安定下來。

他是很多人眼中的怪人。He's a weirdo in many people's eyes.

沒有家,沒有房子,沒有孩子,經常光著腳穿著球鞋,因為在那附近買不到一雙45碼的襪子。他不抽煙,不喝酒,不吃肉,也長期不談戀愛,因為在他心中,有「比這些更大的樂趣」,他也不拿一分錢工資,不在學校教職工表上,他上課甚至不用課本……然而他卻受到孩子們的熱烈擁戴,在孩子們眼裡,他是最好的朋友,老師,是可以一起爬樹、在泥巴里打滾的玩伴。

盧安克常和留守的孩子們一起玩,帶孩子拍科幻劇,玩泥巴,抓泥鰍,設計河壩,甚至花幾個小時去犁地,有學生說他「像暖男一樣」。

盧安克發自內心地熱愛這片土地,漫山遍野都是他的步子,一草一木都是他的樂趣,柴靜採訪即將離開這裡的盧安克時,發現他經常一言不發地望著大山發獃,仿佛整個人也都沉浸在與這片土地的最後相處中。

說到盧安克獨特的教學方式,媒體常常提及他帶領學生們拍攝科幻電視劇《心鏡》的情景,孩子們變成一個劇組,自己製作道具,並分別表演不同的角色,一個叫牙韓運的男孩扮演主人公容承,他的超能力不是來自於武力,而是來自於他能夠承受每一派的人對他的羞辱、打罵、欺負,他扮演的這個角色,將最終明白:

「人的強大不是征服了什麼,而是承受了什麼」。"The power of man is not what he conquered, but what he has suffered.".

農村娃牙韓運很專注地扮演這個角色,從冰冷的淤泥里出來時,他沒有一句抱怨……

3

採訪完盧安克後,柴靜在博客里寫道:

「面對盧安克,我土崩瓦解。」

過去她腦中奉為常識的東西,突然發生了動搖。

盧安克對待孩子的方式,更像是一種陪伴,而不是教導。The way he treats his children is more like company than instruction.

對此,盧安克說:「孩子們最需要看到的是,『有一個人,他在作為真實的自己。在陪伴著我的時候,他忘掉了所有的想法,僅僅保留著真實的自己。』」

盧安克儘量少地用語言跟孩子去解釋什麼。他盡情地帶著孩子們做遊戲,玩耍。

對此,盧安克說,「語言很多時候是假的,一起經歷過的事情才是真的。」他認為體會比知識更重要。「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真正的教育是『自己教育自己』,『知道』和『體會到』是兩碼事。」

盧安克曾經在博客里大篇幅批評和反對標準化教育,反對整齊劃一的校園,反對「讓人心的死去」的教育理念。他曾經跟現實世界裡的問題較著勁,但現在,他不想改變了,「如果帶著改變的目的去做事,那就不用去做了。我不想改變,也就沒有壓力。」

柴靜問他:「不想改變,那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他回答:「改變不是目的,也不是我的責任,但改變會自然發生。」

他甚至強調,作為老師,不應該對學生有所想像,有所期待,「作為老師,帶著一種想像,想像學生該怎麼樣,總是把他們的樣子跟我們覺得應該的樣子進行比較,這是教育上最大的障礙。這樣就沒辦法跟他們建立關係,中間隔著一堵牆。」

他說:「只要我們放棄掉對『什麼是好的』的想法,通過觀察,我們能找到最符合他們的角度。」「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須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沒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最美好的、自由的,因為這樣,人才能聽到自己的心。」

柴靜問,不「比較」,不「進步」,孩子進入城市和社會後,不會成為弱者嗎?盧安克說:如果他們能學會創建自己的東西,他們到城市的時候,也不用覺得「別人那麼有錢,我沒有,我被拋棄了」「他可以自己創建,他不需要逃。」盧安克還特彆強調「歸宿感」 "Sense of belonging" 三個字。

「中國的留守兒童將也會成為一個失去控制的因素,除非我們能給他們帶來歸宿感。」在盧安克看來,紀律可以帶來秩序,但那是被動的,只有一個人歸屬於一個事情,一群人,一個社會,才會有認同,才會有發自內心去照顧它的願望。在盧安克心中,能夠提供「歸屬感」的東西,便是「創作」,便是「玩耍」是活出生命本身的色彩……

這種教育的理念,充滿「無為而治」的色彩,透著「了悟生命」的禪機,帶有烏托邦色彩,它與當今社會顯然充滿格格不入的矛盾,但柴靜覺得,盧安克的教育理念,細思又有一套強大的邏輯在支撐,這種理念和邏輯,在盧安克過去的實踐中,遭遇到過抵抗,也一步步在完善。

盧安克在中國最早的支教實踐是1997年,他在南寧一所殘疾人學校義務教德文,後因沒辦下「就業證」,被公安局罰了3000元,1999年他從德國回到廣西,到一所縣中學當初中老師,因不能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家長們有意見,學校把他開除了。

盧安克在中國獲得的第一份「就業證」之後他教不識字的青年修路,畫地圖,試圖改變他們的生活,但發現他們沒有應有的感受力和創造力,再之後,他從小學的孩子教起,教音樂,美術等副課,但孩子長大了,讀到初中,就會有大量的孩子輟學,打工,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再之後他完全放棄對結果的設計,放下期待,只是陪伴孩子,默默做著人之為人的最不顯見卻最本質的心靈建設。

板烈村的十年,是他的理念真正得以實踐的一段生涯。即使在板烈村,他也不是沒遭到過質疑,有些家長覺得盧安克總是帶著孩子們「不務正業」,玩野了,為此找校長理論……

4

但一個德國人十年如一日,不拿一分錢扎在中國偏僻小山村支教的故事,終於引來了媒體和網際網路的關注,聚光燈打過來,各種聲音也隨之而來。

有人把他當成鄉村教育實驗的特立獨行的英雄,是感動中國的「洋雷鋒」,也有人認為他是危險分子,甚至懷疑他有「戀童癖」,媒體的關注,破壞了過去的寧靜,讓他不堪重負。

後來他關掉微博,他在個人著作《是什麼帶來力量》一書中寫道:

「我已經變成一個隨時都有可能被媒體點燃的炸彈。」

他中途也曾經因簽證問題,幾次短暫離開中國,但又重新回來。

直到2013年冬天,由於簽證失效,又沒有穩定的工作,他面臨被驅逐出境的風險,再加上,同在山區服務多年的一位女志願者與他結了婚,妻子到了希望安穩的年齡,也害怕盧安克的理想主義會被他人利用,希望他去城市裡找一份穩定的工作。

45歲的盧安克,將從33歲到45歲的大好年華,留在了這個偏僻小山村,然而這次,他不得不考慮家人的感受,2013年冬天,他離開了板烈村,這一次,他沒再回來……

2016年,在盧安克離開三年之後,有媒體來到板烈村,尋訪盧安克支教十年,是否還留下什麼「痕跡」記者碰到了曾主演過科幻劇《心鏡》並參與道具製作的牙韓運。

如今他已是翩翩少年,進入城市讀大學,選的是汽車維修專業,發動機拆裝讓他樂此不疲,他覺得,這和他當初在科幻劇中搞的那些道具有點相似,記者還碰到了村中一位喜歡畫畫的女孩子,盧老師的教育讓原本羞澀的她變得活潑。

村子裡的人們普遍認為,好奇心和信心,是盧安克留給孩子們的財富。Curiosity and confidence are the wealth he left to children.

板烈小學的牙校長如今也在思考盧安克的教育方式,為什麼有的孩子敢拿毛筆在盧安克臉上畫畫,盧安克不慍怒?一位村民說:盧安克一個外國人都來無私地教我們的小孩,想一想,我們也應該陪在我們小孩的身邊,但是由於生活又迫不得已。

沒有了盧安克的板烈村,變得更加落寞、蕭條了當初因盧安克慕名而來的多名志願者,已紛紛撤退,如今,除了盧安克的妻子在這裡臨時做志願者,這裡已沒有一名志願老師。由於師資不理想,生源減少,不少家長把孩子帶到縣裡的學校。

盧安克陪伴過的孩子正在成長,而村子本身,卻在蕭條、衰落。

5

跟隨柴靜一起採訪盧安克的編導范銘,完成節目後也非常感慨,她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一位曾參與創建上海一家生物學研究所的德國教授,在和一些中國教授一起為研究所確定發展目標時,中國教授們提出了這樣的觀點:

「努力成為XX領域世界前十名的研究所」這位德國教授非常不贊同這個說法,因為「我們是世界上這個領域唯一的一個研究所哪來的前十之說」,他的觀點是,讓我們的研究所成為「科學被好奇心驅動之地」。

現代最著名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是個充滿好奇心之人。范銘感慨道,我們身邊許多同學努力的動力,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和別人的比較只有贏了,才有自信,我們無時無刻不生活在比較之中,我們必須通過比較來體現優秀,我們的清華北大的辦學目標之一,也是「努力躋身世界一流大學」,我們的慾望慢慢變成了「讓別人誇我們好」卻忘了自己最原始的慾望是什麼。

而生命中真正的樂趣,是當你沉潛於某一事物,完全忘我的剎那。

它觸發的是人內心中最為單純的慾望。就像童年時的我們,總是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單純的好奇,覺得生活中處處充滿新鮮和美好。

在做完《告別盧安克》那期節目後,柴靜在博客文章中寫道:

「盧安克給人的,

不是感動,

不是那種會掉眼淚的感動,

他讓你呆坐在夜裡,

想『我現在過的這是什麼樣的生活』。」

點個 在看吧,謝謝盧安克曾經的無私奉獻,也希望我們中國的教育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