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一座城市名字的由來,都藏著一個故事,一段傳奇!而河南作為華夏歷史文明之源,其下轄的18個地市,每一個名字都有其獨特的由來。作為河南人,你都知道嗎?
豫A——鄭州市
上古時代,鄭州屬九州之中的豫州之域,軒轅黃帝在此出生,並建都於此。春秋戰國時期,鄭國、韓國先後將新鄭設為國都。北魏統一北方後,將鄭州地區設為北豫州;北周滅北齊後,將北豫州改為滎州。
隋開皇三年(即公元583年),隋文帝實行州、縣二級制,並將滎州改為鄭州。自此,鄭州作為州一級行政區名城,開始用於今鄭州地區。
豫B——開封市
開封,時名啟封,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早期。彼時。春秋時期的鄭莊公,在如今的開封城南朱仙鎮附近修築儲糧倉城,取「啟拓封疆」之意,定名「啟封」。
秦置大梁縣,漢置浚儀縣。後因避漢景帝劉啟的名諱,將啟封改名為開封,這便是「開封」這一名稱的最早由來。
豫C——洛陽市
洛陽,時名雒陽,始見於戰國時期。彼時,洛河名為雒水,因其位居雒水之北,水北為陽,故名雒陽。
秦朝時,五行學說盛行,秦始皇按「五德終始」進行推理,認為周得火德,秦代周,應為水德,因此改雒陽為洛陽。
豫D——平頂山市
平頂山,時名鷹城,在西周時期為應國,因應國以鷹為圖騰,「應」「鷹」通假,故而又稱鷹城。
而如今平頂山名字的由來,據《清一統志·汝州》載:「平頂山,在郟縣東南五十五里。接南陽府葉縣界。延袤十里。絕頂平垣,無峰巒,故名。」
豫E——安陽市
安陽,時名寧新中,屬魏國。公元前257年,秦國攻克寧新中,但秦國國君認為寧新中既已有秦國,自不能沿用魏國時名。
同時,與洛陽一般,因此地位於淇水(不是鶴壁那個)之北,水北為陽,故改寧新中,名為安陽。
豫F——鶴壁市
鶴,自古以來就是美麗吉祥的象徵。而鶴壁,曾經便是仙鶴的故鄉,鶴壁之名,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時期。
彼時,周朝最大的諸侯國衛國在朝歌建都,到了春秋時期。衛國的第18代國君衛懿公嗜好養鶴,在宮廷朝歌西北等處養鶴,鶴壁便因「鶴棲南山峭壁」而得名。
豫G——新鄉市
新鄉古為汲縣的新中鄉,後於西漢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漢武帝親改新中鄉為獲嘉縣。
隋統一全國後,於開皇六年(即公元586年)劃汲縣、獲嘉縣兩縣組成一個新縣,取原「新中鄉」首尾二字為縣名,從而得名「新鄉」。
豫H——焦作市
焦作名字的由來,主要有「煤業作坊」和「焦家作坊」兩種說法。但較受認可的,為「焦家作坊」一說。
據明隆慶六年(1572年)呂澗寺中嘉藍殿碑記所載,該村古時曾住有焦姓,還在村裡開辦了打鐵作坊,「焦作」之名正是焦家作坊簡化而來。
豫J——濮陽市
濮陽,古稱帝丘。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的顓頊曾在此設立都城,故而又有帝都之譽。
而濮陽之名,則始於戰國時期,因為此地位於濮水(黃河與濟水的支流,後來因黃河泛濫淤沒)之陽,而得名濮陽。
豫K——許昌市
許昌,古稱許,源於堯時。據《行唐縣誌》載:「為傳說『唐堯訪賢』中的賢人許由的故里,因名」。
到曹魏時期,魏文帝曹丕以「漢亡於許,魏基昌於許」,改許為「許昌」,從而得名。
豫L——漯河市
漯河,時名螺灣河,在元代時,因沙澧河相匯處,河灣狀似海螺而得名,後於明嘉靖年間,改為漯灣河。
直到清末時,因此名筆畫太多不便於書寫,遂將漯灣河改為漯河,並沿用至今。
豫M——三門峽市
三門峽是沿黃城市中距黃河最近的一座城市,這裡地勢險峻,,水流湍急,兩岸石壁陡峭,河中兩座石島把急流分為三股。
相傳,大禹治水時,鑿龍門,開砥柱,在黃河中游這一段形成了「人門」、「鬼門」、「神門」三道峽谷,三門峽由此而得名。
豫N——商丘市
商丘之名,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時期,彼時,帝嚳(五帝之一)之子契(也就是閼伯),被帝堯封於商,發明了以火紀時的曆法,同時築造了世界最早的觀星台,因而深受百姓的愛戴。
契死後,葬於閼伯台下,由於契的封號為「商」,他的墓冢也被稱為「商丘」,即今商丘市的由來。
豫P——周口市
周口,時名周家口,明清時期為河南四大商業重鎮之一。
彼時,隨著沙潁河漕運的快速發展,為了滿足兩岸商賈往來的需要,一戶姓周的人家在這裡開闢了第一個渡口,「周家口」因此得名。後來周家口逐漸簡化為周口。
豫Q——駐馬店市
駐馬店,又稱驛城,古為交通要衝,因歷史上南來北往的信使、宦官,在此駐驛歇馬而得名。
不過,相比於河南其它城市的名字,駐馬店之名就顯得太隨意了,聽起來真的不像一座城市,很多本地市民都希望能改名,但是一直沒能實現。
豫R——南陽市
南陽,古稱宛,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期。彼時,為楚國屬地,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始置南陽郡。
關於南陽名字的由來,文獻記載較為明確,據《資治通鑑·周紀五·赧王四十三年》載:「秦置南陽郡,以在南山之南,漢水之北也」。
豫S——信陽市
信陽,春秋時期為申國,後被楚文王所滅。東漢時,設置義陽縣。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為避宋太宗趙光義的名諱,改「義陽」為「信陽」。
一方面,是因為這裡為「申國」故地的緣故,古文中,信與申同;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古代「信」與「義」意近,故而得名。
豫U——濟源市
濟源,古稱原,是夏朝故都,卻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
在古代,濟水地位非常煊赫,在辭書之祖《爾雅》中提到的四瀆,即長江、黃河、淮河、濟水。隋開皇十六年,在置縣時,因此地地處濟水旁,又是夏朝故都「原」,因而得名「濟源」。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