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汪海林炮轟《陳情令》,是理性言論,還是出於個人偏見?

2019-08-05     火哇叔侃娛事

在《陳情令》熱播爆紅之際,各界人士都紛紛發表了對它的看法,觀眾們對它的追捧,並不意味著所有人都認同它的存在。近期編劇汪海林因在微博炮轟《陳情令》而屢次登上了熱搜,從他的種種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有些「義憤填膺」,甚至是偏激的,他洋洋洒洒地說出自己的言論,大言不慚自地說不顧外界的看法,究竟是理性言論,還是出於個人偏見?

從編劇汪海林的話中,他主要表達了對《陳情令》劇情的極大不滿,他無法接受一個男人梨花帶雨的細膩情感,兩個同性過分友好、親密的行為對他而言是不合規矩的。出於這個原因,他上升到了中國文化的衰敗,中國電視劇的低端產出,甚至延伸到了張國榮一段不堪回首的過去。他覺得文學是崇高的,那些正道的作品才值得被推崇,《陳情令》的播出如同助長歪風邪氣一般不討喜,近期播出的《長安十二時辰》才是真正值得讚揚和傳播的電視劇。編劇汪海林的種種看法似乎頭頭是道,但從旁觀者的角度而言,他只是發表了一些充滿個人偏見的言論。

《陳情令》這部劇的熱播並非是一蹴而就的,他融入了演員的努力和作者的汗水,不是一句它不符合時代就能被推翻的。劇中描寫的兄弟情誼以及人與人之間超越生死的情感給很多人帶來了感動,甚至也有很多潸然淚下的情節。的確,在《陳情令》原著中描寫的不是社會上多數人認同的男歡女愛的場景,但兩個同性之間的至深情感就只能被否認了嗎?為何所謂正道否認,普通大眾更願意支持呢?就像汪海林編劇評論張國榮哥哥雌雄同體,可男可女一般,放在十多年前,想必同性的價值是不被大眾認可,甚至是歧視和打壓的。如今普通大眾紛紛表示樂意接受,其實意味著社會包容度的增加也人們思想的融會貫通,再有人提出對這個問題的抗議,豈不是也希望人們的思想能倒退回到過去?

人們的選擇不是唯一的,性向問題也早有科學依據,如果一大部分人不能包容一小部分人的思想,將他們劃分在無光的黑暗的角落裡,不僅不合情理,甚至也是殘忍的。一個人可以不認同別人的選擇,但不能否定他人存在,編劇可以不喜歡《陳情令》,但不能覺得它就是低端思想的呈現。 不否認文學作品有很多精華,對一個人成長能起到滋養和引領作用。但一個社會只剩下正規的思想,所有人都是一樣的人,都只對文學感興趣,那有談何創造力以及創新思想呢?編劇對文學的研究的深刻程度令人敬仰,但對於許多普通大眾而言,文學是踮起腳尖才能觸及到的詩和遠方,也是很多勞苦百姓不敢假想的理想和未來。有很多人對《陳情令》只是用繁忙之時的娛樂態度看待,將電視劇視為放鬆的存在,有快樂、有淚水、足矣。如果人們在娛樂之時還要考究歷史底蘊如何,硬著頭皮放下眼前的工作去了解它背後的深層意義,那何必面對電視機,何不拿一本經典典籍研究一二?

我覺得《長安十二時辰》是一部好劇,因為它尊重歷史,也覺得《陳情令》不差,因為它代表了人們對新事物的認同。電視產業中,有各類電視劇的存在,容人們自由選擇觀看,奈何一定要分出優劣,上升到精神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BM2YmwBUcHTFCnfdBk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