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每個中國球迷都有一個「世界盃冠軍夢」,那麼每個中國電影人就有一個「奧斯卡的夢」。
2001年,導演李安憑藉《臥虎藏龍》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2006年,張藝謀導演的《滿城盡帶黃金甲》獲得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提名。
這是中國電影離「奧斯卡」最近的兩次,也是僅有的兩次。
雖然只有李安和張藝謀觸到了門道,但在那背後其實還藏著無數中國電影人的「心血」。
他們為了在西方拿獎,證明自己的實力,可謂是費盡了心思,努力迎合西方的「口味」。
時間回到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在北京豐泰照相館誕生。
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在鏡頭前表演了自己幾個拿手片斷,片子被拿到前門大觀樓熙攘的人群中放映,萬人空巷。
至此,中國電影正式誕生。
光陰荏苒,時間一轉眼來到1987年。那一年,義大利導演拍的《末代皇帝》獲得了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
這次的成功,讓一直追逐「西方認可」的中國電影人們興奮不已,覺得西方或許會對中國的「本土文化」感興趣。
於是《芙蓉鎮》、《紅高粱》、《秋菊打官司》……一系列中國本土電影應運而生。
而這這些電影里,大多是以中國落後時期為背景,大多數中國人也都以「無知愚昧、野蠻落後」的形象展現,反正越落後越好。
為什麼?
為了滿足西方人那「深到骨子裡」的優越感,而這也確實有一些效果,雖然沒有獲得奧斯卡,但獲得了不少西方獎項,也確實引起了西方的關注。
也是從那時開始,開始流傳這樣一個規律:只要是把中國拍的醜醜的電影,多半都能在西方得獎,越「丑」機會越大。
當然,也不是說這樣的電影就不好,其中也不乏好的作品。
《芙蓉鎮》、《紅高粱》……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
之前《戰狼2》大火,還被選送去了奧斯卡,雖然並沒有獲獎,但卻比獲獎還讓人開心。
有人這樣說道:「如果說90年代時,拿一些落後農村題材的影片,選送去奧斯卡和歐洲三大電影節,無外乎是揭自己瘡疤,討好洋人喜好,企圖爭獎爭提名,和亞非拉落後國家那些所謂的"民族電影"類似;
那麼現在選送影片去奧斯卡獎,變成了中國電影對全世界的宣言,彰顯著世界第一大工業強國和第二超級大國的自信心。」
而《戰狼2》過後的2018年,讓我們看到了中國電影的更多可能性。
我們還是會拍」醜陋「,但不再只是為了迎合「西方」的審美,這從今年大火的幾部電影中就可以明顯感覺到。
無論是《我不是藥神》,還是《狗十三》,甚至熱血的《紅海行動》……這種種跡象都在向我們證明,中國的導演開始自信了,不再只是單純的依附西方的標準。
也開始懂得什麼才是中國社會、中國觀眾真正想要關注的——回歸社會最真實的點。
《無名之輩》中,以一眾小人物為主角,看似荒誕,卻巧妙的反映出了平凡人的眾生相,引人深思。
曹保平導演的《狗十三》,被雪藏了五年終於上映,聚焦中國式「愛的教育」,以小見大,獲得一致好評。
……
2018年,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火力全開,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因為只有大量反應「當下現實」的題材出現,才能催生一個優質且有生命力的電影市場。
而在這樣的電影大環境下,觀眾也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冷靜與克制,不再只是追求流量明星,能夠引起共鳴、反映現實、引發思考的電影才是觀影首選。
至於那些「無病呻吟」的青春片,「撓痒痒式」的爆米花賀歲搞笑片……終將成為過去。
這已經不是一個IP加兩個流量明星,就能保證高票房的時代了。
當然,中國電影仍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不論是現在的技術手段,還是工業化的電影操作,都離好萊塢這樣的頂級水平有些差距。
但我相信,保持現在這份堅守,未來中國電影會越來越好的。
眼看2018年已接近尾聲,總體來看,今年中國的電影是不錯的。
2018年,超過10億的電影有17部,這17部電影票房共計347.8億元。
票房最高的是《紅海行動》,總計36.5億元,《唐人街探案2》和《我不是藥神》分別以33.9億元和31億元位居其後。
而截至目前,電影票房排名前五的有四部都是國產片,在外來各大影片的影響下,還能有這個成績,著實不易。
而回首今年大火的幾部國產電影,都是開始不被看好,後續持續發力,票房大多低開高走。
顯然,只要電影本身夠好,能引起觀眾共鳴,那自然會得到大眾的關注。
這就像一個發酵的過程,一傳十,十傳百……口碑相傳,良性循環。
《紅海行動》就是最好的例子,最開始排片並不好,但後期硬生生靠著質量「翻盤」,成功逆襲。
《我不是藥神》、《狗十三》、《無雙》等也是同理,都是靠著質量和口碑相傳,既引起了社會關注,也帶火了一大票實力演員。
而這是那些光靠「流量明星」撐著的電影沒辦法比的,哪怕一開始你吸引了粉絲,但口碑不行,後勁自然不足。
也難怪那麼多「備受矚目」的電影撲街,究其根本,電影的質量和口碑才是一部電影成功與否的關鍵。
中國電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不單單是電影人的博弈,這還取決於我們每一個觀眾的選擇。
END
【今日話題】
#2018年,你最喜歡的國產電影是哪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