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行不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距離「路和書」的融合還有多遠

2019-07-26     大雁行研學

古人云: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近年來,研學旅行在國內漸成熱潮。這種「旅遊+」概念下的新模式,延續和發展了古代遊學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越來越受到家長和學生的青睞,也為旅遊與教育融合發展帶來了新契機。據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發布的消息,今年「五一」假期調整,親子、研學等形式的家庭游成為熱點,吸引大量遊客。有關機構預測,未來3-5年內,研學游市場將保持30%以上的年增長率,市場空間有望突破千億元。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隨著素質教育的理念深入與人口政策的放開,在自上而下的政策催化,以及旅遊產業跨界融合的浪潮下,研學旅行市場需求將不斷釋放,中國研學旅行市場總體規模將超千億元。

研學旅行


相比歐美已開發國家,我國研學市場起步較晚。2014年7月,國家教育部發布《中小學學生赴境外研學旅行活動指南》指出,研學旅行分為境內和境外,並對研學旅行的行程和教育內容做了具體的指導。至此,國內研學旅行開始受到各類教育機構、旅行社的廣泛關注。相關數據顯示:2014-2015年國內研學旅行的人數從140萬突破到200萬,國際研學人數由35人增長到50萬。


教育理念的轉型無疑為研學旅行帶來了巨大的消費需求和發展動力。2015年8月,國務院在《關於進一步促進旅遊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研學旅行」和「夏冬令營」的概念後,越來越多的資源及資金逐漸向研學行業傾斜。以遊學夏冬令營所代表的校外素質教育行業迎來了爆發性增長。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門頒布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指出要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生教育教學中,要開發一批有育人效果的課程;建設一批具有良好示範帶頭作用的研學基地;打造一批具有有影響力的研學旅行精品線路等......很明顯,研學旅行已由促進旅遊業發展的單一角度,上升到全面提高中小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國家戰略高度。



以上為國家關於研學旅行相關政策匯總表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研學旅行按照政策體系可分為兩大類,即政策性研學旅行和市場性研學旅行。

政策性研學旅行


政策性研學旅行是指依照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發布的《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設計、制定並由學校組織實施、教育部門備案的研學旅行,其性質屬於教育課程,而非產品。其特點遵循四大基本原則:教育性原則、實踐性原則、安全性原則、公益性原則。

市場性研學旅行


市場性研學旅行是指政策性研學旅行之外的由其他部門或社會團體等機構設計、制定並由旅行社或其他機構組織實施、教育部門或學校沒有參與的研學旅行,其性質屬於旅遊產品,非教育性質的課程。目前市場上,學校沒有參與的研學旅行,都屬於市場性研學旅行。

研學旅行行業的發展是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不斷完善,而衍生出來的另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它當前的現狀、行業消費狀況、市場前景以及發展導向是怎樣的?相信大家還沒有一個很好、很全面的認知。

在國家越來越重視研學旅行的今天,由於市場服務的良莠不齊,各種教育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崛起,導致研學旅行行業亂象重生。政策性研學旅行則表現為「學而不研」或「游而不學」的單一模式,無法滿足教學需求和目標。與之對應是,受市場巨大的消費空間驅動,校外眾多機構一哄而上,形成了「校內開花校外香」的鮮明反差。

市場增長迅猛: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

政策的東風讓研學旅行行業大熱,尚處於發展初期的研學旅行市場正在瘋狂的野蠻生長。據相關調研機構統計:18年我國研學旅行機構數量高達1.2萬家,國內研學人數超400萬人,市場規模高達125億元,人均消費3117元/次。

據教育部發布《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止2018年,全國共有中小學23.82萬所,在校生1.89億人。這也就意味著以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衍生出的研學旅行項目,蘊藏著驚人的商機。未來,按照人均消費500—1000元預算,研學旅行的市場份額將達到每年1000億元人民幣以上,加上每年寒暑假和小長假的家庭化親子研學游,這個份額每年可能高達3000億元人民幣。


面對政府端出的這塊千億大蛋糕和似乎沒有設立門檻的研學市場,很多旅行社、教育機構、景點等紛紛轉型。為了能夠跟上研學旅行的熱度,搶占一份研學旅行的市場,推出了各種「精品研學旅行線路」、「特色研學旅行基地」、「最優研學旅行營地」。各種眼花繚亂的研學旅行產品不斷迷亂家長們的眼睛,卻並未打動學校的心。

原因何在?

匆匆忙忙的研學旅行市場,似乎殘留著一個很大的問題,很多教育機構和業內人士好像都沒有真正去理解過:

  • 研學旅行到底是什麼?
  • 研學旅行核心要義與目標要求又是什麼?


僅僅在原有的旅遊產品里加一點學習的元素和體驗式的內容就是研學旅行嗎?

對於研學旅行的狹義理解:

國內相關學者認為,是特指由學校集體組織、學生共同參與的,以學習知識、了解社會、培養人格為主要目的的校外專項旅遊活動;

《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中指出:

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


很明顯,研學旅行是集教育、旅遊、文化為一體的新型教學活動,而不僅僅只是校外的專項旅遊,「游」只是載體,「學」才是根本。這也就意味著研學旅行並不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透過現象看本質。隨著研學旅行上升到國家戰略,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以往可以把旅遊產品當作遊學產品的時代已經過去。各類教育、旅遊機構和業內應該清醒認識到,想要參與這塊巨大蛋糕的分割,不僅市場和學校有門檻,而且門檻不低,不是任何機構都能輕而易舉進入的。對這一點,誰醒悟得早,誰就占有先機,誰要誤判局勢,誰將後悔莫及。

此外,從當前研學旅行市場「一頭熱」的亂象中,也曝出了一些地方文化旅遊和教育部門缺乏對研學旅行的指導和監管,組織學生研學的學校對研學的認識存在偏差,缺乏針對性的課程設計和教學目標,參與研學的帶隊老師缺乏實踐經驗,這些都是目前研學旅行存在的現實問題。

推動教旅融合,巧讓「甘蔗」兩頭甜

文化是一個名族的靈魂和血脈,同樣也是教育和旅遊的內容,甚至是靈魂。無論是學校的研學旅行課程還是市場研學旅行產品,都應該屬於文化範疇。

由此可見,將研學旅行產品上升為文化產品,既是研學旅行產品的最高境界,也是旅遊與教育之間最佳平衡點。不僅可以通過研學旅行校外教育實現教育立德樹人之目的,還能有效推動旅遊與文化、教育的深層次融合,更能夠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實現旅遊與教育的跨界融合呢?如何實現巧讓研學旅行「兩頭甜」呢?基於上訴理念認知,研老師覺得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來加強研學旅行的探索和時間。

一是強化政府主導。

國家發展研學旅行的初心是立德樹人,培養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人。從研學市場而言,學校和服務機構需要雙向選擇是無可厚非的。因此各地政府需要處理好社會與經濟效益的關係,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通過建立政府統籌、教育部門主管、文旅部門深度參與、相關部門聯動、學校主體、家長支持的研學旅行工作協調機制;要充分發揮政府、市場、社會各自在研學旅行服務供給中的優勢和作用,努力形成政府主導、市場主體與社會組織廣泛參與、方式靈活、高質高效的多元化供給機制,努力做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有機統一。


二是明確責任主體。

研學旅行的主體對象是中小學生,教育主管部門和中小學生所在的學校應為第一責任主體。教育部需要將研學旅行納入人才培養的計劃中,對中小生研學旅行實施減免場館、景區、景點門票等政策,各類財政、交通、市場監管部門全力配合,建立健全的經費統籌、出行便利、旅行安全等保障措施,確保研學旅行順利開展。

三是規範市場運行。

著眼當前研學旅行市場競爭亂象,積極探索探索文化旅遊部門與教育部門研學旅行跨界融合和產業化運作路徑,理清政策性研學與市場性研學的邊界和融合點,共同培育符合雙向需求的研學旅行市場主體和專業性強的龍頭企業。定期向教育部門和學校推薦優質的研學旅行機構,高質量推動旅遊和教育產業的融合發展。

四是創新研學課程。

研學旅行課程不應該是產品,從業人員應該有一顆從事教育行業的初心。各大政府要加強研學旅行硬體和軟體建設的規劃和指導,牽頭組織發改、教育、文旅、宣傳等部門,開發一批有育人效果的課程;建設一批具有良好示範帶頭作用的研學基地;打造一批具有有影響力的研學旅行精品線路等......保障研學旅遊產品體系的知識的完整性、內容的先進性、類型的多樣性、形式的創新性。


五是構建專業隊伍。

研學導師在整個研學旅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除了高質量的研學課程,優秀的研學導師才是讓一門研學課程變得高質量。作為研學旅行課程實施的直接推動者,研學導師自身不僅要有正確的三觀認知,更要精準掌握每個孩子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特點和溝通技巧。教育部門要圍繞培養一批高素質、專業性的研學旅行導師(導遊)隊伍,培養一批一專多能的研學導師人才,以保證研學旅行的專業品質。

研學旅行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國家政策方面的支持,還需要各地政府科學統籌、各部門相互配合、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才能實現研學旅行行業健康發展。

撰文編輯/研老師

排版設計/研老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9KdMGwB8g2yegNDtGP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