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歐亞非這三大洲的概念,有一點是確定的,就是這是一個源自歐洲的概念。更為具體的說,這是一個源自古希臘文明的概念。根據比較主流的說法,其實這個概念的起源其實並不複雜,因為在最早古希臘人產生歐、亞、非這三地的概念時,其實並不知道自己是在給三個大洲起名字,當時他們做的只是以自己的文明中心為核心,給位於三個方向的土地分別起了個名字。
歐亞非的概念來源於古希臘文明
具體說來,最早開始使用歐羅巴和亞細亞這兩個名字的是一些古希臘的水手。而當時他們所起的這兩個名字,其實所指的範圍只是兩個海岸,也就是他們在航行中最常路過的一條航路,即從愛琴海經過達達尼爾海峽到馬爾馬拉海,再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到黑海,最後通過刻赤海峽到達亞速海這條航路,這條航路西北方的海岸被他們稱為歐羅巴,而位於這條航路東南方的海岸就被他們稱為了亞細亞。又過了一段時間,隨著古希臘人海上商務的擴展,他們又開始把南方的海岸稱為利比亞,後來這一名稱又逐漸改成了阿非利加。
所以在當時,歐羅巴、亞細亞和阿非利加這類地名其實和古代中國人所使用過的蠻夷戎狄這種地名(不帶感情色彩)也有點像,最初有代表方位的含義。所以當時歐羅巴和亞細亞這兩個地名只是指這條航路沿岸的地區。而當時古希臘人的定居點,也就是希臘文明所涵蓋的區域遍及這兩條海岸,所以這兩個名稱在實際上就是希臘文明以自己為中心,對自己族群和文明能夠輻射到的幾個區域的稱呼。
古希臘人認知中的歐亞非
所以在早期,這些地名並不代表一種歸屬,古希臘人並沒有覺得自己就是屬於歐羅巴的,而是將其都視作和自己文明密切相關的區域。而且當時對這三個區域的劃分也只是地理區域界定的方法之一,其實許多古希臘人並不認同這種劃分方式。比如被稱為古希臘歷史之父的希羅多德就不認可這種劃分方式,因為他認為阿非利加和亞細亞明明是連在一起的,而這兩個區域和歐羅巴也是連在一起的(在他的認知中是這樣認為),所以這種劃分毫無道理。但是給地域命名是人類社會必然會做的一件事,所以這些稱呼在希臘文明中還是逐漸得到了廣泛接受,而且這些名稱所涵蓋的範圍也隨著希臘人航海區域的擴大不斷擴展,逐漸成為了三個大洲的名稱。
所以通過剛才的介紹,大家也就明白歐亞非這三個名稱一開始只是希臘人對周邊三個地區的稱呼,後來逐漸擴展成為了三大洲的名稱。但是這樣就又有了一個問題,就是這些名稱究竟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古希臘人要如此稱呼那三個地區?
希臘神話中的歐羅巴女神
其實目前關於最早出現的歐羅巴和亞細亞這兩個名稱的起源,也有一些不同的說法。根據一些相對主流的說法,歐羅巴(Europa)這個名稱來源於希臘神話里一個腓尼基公主的名字。而這個名字是由兩個詞根組合而成。其中前半部分是源自eurús這個詞,意思是廣闊的。而後半部分則來自ōpós這個詞,它的意思是眼睛、臉面的意思,所以組合起來這個詞大致的意思就是「廣闊視野」,再引申一下就是「廣闊的地貌」。所以其實這個詞也很有可能是源自古希臘水手對於海岸線地貌的一種描述。
而亞細亞(Asia)這個詞的起源就更加複雜一些。根據現在的一些觀點,亞細亞這個名稱是起源於早期安納托利亞地區的一個名叫阿蘇瓦(Assuwa)聯盟的政權。這個政權是由22個城邦為對抗西臺帝國的入侵聯合結成的,但因為這個政權很快就被西臺帝國滅亡,所以關於它的記載其實是少之又少的。但在阿蘇瓦聯盟滅亡之後,其境內的一些女性被希臘地區的邁錫尼人擄掠成為女奴,後來邁錫尼人就將這些女奴稱為阿斯維亞人(Aswia),意思差不多就是來自阿蘇瓦的女人,漸漸的這個詞就成了亞細亞這個詞的詞源。
羅馬帝國的亞細亞行省,其範圍比較接近最初被定義為亞細亞的地區
如果按照上面的這些說法,歐羅巴和亞細亞這兩個名稱的起源其實是各不相同的。但還有一種說法卻把這兩個詞的起源給連在了一起。這種理論認為歐羅巴和亞細亞這兩個詞都起源於兩河流域說亞非語系阿卡德語的一些部落。在阿卡德語中,與歐羅巴發音類似的單詞erebu是下降和落下的意思,它引申的意思就是日落。而和亞細亞發音類似的單詞asu則是日出的意思。所以根據這種理論,亞細亞的意思就是日出之地,而歐羅巴的意思就是日落之地,也就是分別代表東方之地和西方之地的意思。這種理論還有一個間接的佐證,即現代土耳其所處的安納托利亞地區的名字。安納托利亞的詞根Anatolḗ在希臘語裡也是日出的意思,而安納托利亞地區正是亞細亞這個詞最初所指的地區,所以從這個角度,安納托利亞和亞細亞其實是同義詞。
而利比亞和阿非利加這兩個希臘人對非洲的稱呼,其起源就更加不確定了,目前普遍認為這兩個詞都是希臘人對於當地一些部落的稱呼,其最初的具體含義不明。
說完了歐亞非這三個名稱最初的含義,我們再來說一下歐亞非地理定義在歷史上發生過的變化。看完了剛才的介紹大家也都知道,其實歐亞非這三個地名最初是希臘人以自己文明為核心,對於三個不同方位土地的稱呼,所以除了最初希臘文明本位的方向之外,這三個地理區域並沒有自然的邊界,因此在歷史上關於歐洲、亞洲和非洲的邊界,其實也發生過許多變化。
中世紀早期套用宗教理論的歐亞非世界觀
比如最早希臘人曾經將尼羅河作為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尼羅河以東是亞洲,尼羅河以西是非洲,但這樣就把古埃及文明生生割裂成了兩個大洲的文明,所以這也就成為了當時包括希羅多德在內的許多學者不接受歐亞非三大洲劃分的一個原因。後來基督教在歐洲興起以後,一些宗教學者又把古希臘人的這種地理三分法加入了許多基督教的世界觀成分,說基督教神話中諾亞讓自己的三個兒子分別繼承的三塊土地就分別是歐洲,亞洲和非洲。
而此後的歐洲在很長時間裡都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古希臘人對於歐亞非三大洲地理範圍的劃分,即把頓河視為歐亞的分界線,把尼羅河視為亞洲的分界線,而把地中海視為歐非的分界線。但因為當時的歐洲人並不知道亞洲大陸究竟有多大,所以後來在東方新「發現」的土地,就全都被算到了亞洲的範圍之內。其實這種情況跟後來俄羅斯人對於西伯利亞的命名非常像,因為在早期俄羅斯人的認知里,西伯利亞汗國是他們對東方認知的極限。在滅亡了西伯利亞汗國之後,在東方新「發現」的土地,他們也一概以西伯利亞稱呼,所以現代整個北亞地區才都被稱為了西伯利亞。
公元18世紀地圖上歐洲的範圍
而非洲的情況也與之類似,後來隨著地理髮現的增加「越變越大」,使希臘人和早期歐洲人傳統上所認為的歐亞非三大洲差不多大的認知被迅速打破,所以後來的歐洲人對於歐亞非的分界線究竟應該在哪也產生了越來越多的不同看法,不過總體上的趨勢都是擴大歐洲的範圍,縮小亞洲的範圍。在公元18世紀前後,在一些歐洲出版的地圖上,歐洲的範圍開始超越了頓河流域,達到了伏爾加河流域,後來又逐漸延伸到了烏拉爾山和裏海周邊地區。而現在得到比較廣泛接受的定義,是在公元19世紀中葉基本成型的,即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高加索山脈和黑海為歐亞兩洲的邊界。同時亞非的邊界也從傳統的尼羅河被移到了西奈半島,非洲的範圍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擴大。這也許是歐洲人傳統認知在潛意識裡的一種體現吧,即仍然希望維持希臘人傳統世界觀中歐亞非三洲差不多大的狀態。
現代主流認知中的歐亞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