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出現的寺院之一,十佳景區,遼寧省遼陽市廣佑寺

2019-10-25     視覺秀旅遊

遼陽廣佑寺,位於遼寧省遼陽市白塔區中華大街一段60號,始建於東漢,是佛教傳入中國後最早出現的寺院之一,也是東北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佛教傳播中心。公元1161年,金世宗完顏雍在這裡政變稱帝,此後,廣佑寺倍受歷代朝廷恩典而成為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歷史上多位帝王將相、文人墨客都曾到此朝拜,並留下吟頌她的諸多詩篇。1900年,這座千古名寺慘遭沙俄焚毀。

重建的廣佑寺占地面積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氣勢恢宏,雄偉壯觀。山門前的青石牌坊寬34米,高16米,五門六柱,形體高大,雕刻精細,是中國石牌坊中的傑作。山門兩側各有一銅塑,左為車馬出行,取材於兩漢時期墓葬壁畫的車馬出行圖,作品以遼東官員乘輿疾行的生動場面,形象地展示了古襄平獨領東北一隅的漢魏之風。右為駕鶴升仙,取材於民間傳說。

廣佑寺白塔為八角十三級密檐式磚塔,由塔基、塔身、塔檐、塔剎四部分組成。

塔基是塔的堅固基礎,周長80米,設兩層,下層台基高3米,上層台基高3.4米,外砌條石鑲邊,台面砌蓋石板護坡。塔座上部為兩層較矮的束腰須彌座,下層須彌座中每面設一個壺門形龕,龕內置一尊模製坐佛像。

塔身是塔的主體部分,高12.6米,八角柱形。每面壁面中間出磚砌出一道橫格,把塔身份為上下兩個框。下框中間辟浮雕眉拱龕,龕內置一尊佛像。上框正中覆飾垂綬大寶蓋,蓋下嵌鑲一枚銅鏡,蓋上按棱形布局嵌鑲4枚銅鏡;左右嵌置浮雕飛天。塔身轉角為磚砌半圓形依柱,支撐頂部斗拱;斗拱三朵,轉角各一朵,承托塔檐。

塔檐為八角十三級密封式,高26.1米。第一級檐南向斗拱間橫陳木匾四方,木框匾上分別鐫"流光碧漢"四個字;檐上置木椽,上覆瓦壟,下面懸掛小風鐸36個(風鐸即風鈴),八面計288個。第二級至第十三級塔檐,由下至上,逐級上收。八角稍微外翹,飛椽遠伸,下系大風鐸104個,迎風清響。每兩層檐間設假立壁,壁面嵌懸銅鏡一枚,共96枚,輝映日月,閃閃發光。

塔剎為攢尖式。剎座高6.8米,收束在塔檐、瓦壟之上,由磚砌雙層仰蓮和其上覆缽狀的寶瓶組成。寶瓶鎏金銅質,既有裝飾之美,又起固定剎杆的作用。剎杆直出剎座,剎尖上戴剎杆帽。剎杆帽鎏金銅質,喇嘛塔形,好似風向儀,隨風轉動。

景區看點;圓通禪院為廣佑寺附屬殿宇,建於白塔北側的人工土台之上。占地3000平方米, 建築面積1350平方米,大殿為五開間歇山單檐式仿古建築,通高17米。殿額牌匾"圓通禪院"為全國著名書法家啟功所題。"圓通"乃觀世音菩薩別號,故此殿專門用於供奉觀音菩薩。

殿內中央置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坐像,通高6.2米。坐像左、右前方為善財童子和龍女二立像,是為觀音二近侍。殿內東、西兩側1.2米高的須彌座上,對稱排列觀音為教化眾生而變化的32個人物形象,稱"三十二應身"。

圓通禪院於2002年6月9日舉行了隆重的"千手千眼觀音落成大典",正式對遊人開放。8月27日,香港佛教協會副會長永惺法師將其珍藏的兩枚佛骨舍利贈予廣佑寺,供奉於圓通禪院。此舉為園通禪院增添了新的宗教內含和吸引力,使其日漸成為佛教信徒朝拜的熱點,也成為遼陽重要旅遊景點之一。

遼陽白塔位於廣佑寺西面,是全國六大古塔之一,國家級文物保護建築。因塔身、塔檐的磚瓦上塗抹白灰,所以俗稱白塔。遼陽白塔高70.4米,八角十三層密檐式結構,是東北地區最高的磚塔。明代詩人張鏊到過遼東,他曾寫詩讚曰:"寶塔雄西寺,黃金鑄佛身。"遼陽白塔本為佛塔,但從建築風格上卻有道教的痕跡,這一現象引起人們的廣泛興趣。塔腳下有一眼清泉,叫塔泉,與白塔相伴相生。

遼陽白塔始建於遼金時期,是北方古塔中的佼佼者,塔為磚築八角十三層實心密檐式,高71米,分塔基,塔座,塔身和塔剎四部分。據1922年發現的塔銘和"金史"后妃列傳上記載,為金大定年間(1161~1173)金世宗完顏雍為其母李氏所建。後雖經歷代補修,仍保持原有風貌,為現在遼金時期磚塔中的精品之一。1963,1972和1982年對基座曾進行3次維修。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7AG4BMH2_cNUg4rC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