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中了1000萬彩票後,他在泉州培元中學東面蓋了一棟樓

2019-06-16   微觀泉州



西街奉聖巷6號,是一間三開間的紅磚古大厝。前落偏房裡的桌子上放著一架日式留聲機,上世紀50年代,周璇的一曲《何日君再來》經常在房間內循環播放。

80歲的賴謀盛老先生仍然記得歌詞里唱的——「喝完了這杯,請進點小菜,人生能得幾回醉……」在他結婚的那天,賓朋滿座,就放著這首歌,還有一首,叫《良夜不能留》。



連排的奉聖巷4號、6號和8號是賴氏祖宅。8號是一棟三層的番仔樓,建於1946年,據說當時在西街是除了八角樓以外的第二棟洋樓;4號則是一個荒園,只一圈出磚入石的外牆圍著,未來得及建房。

這三處,已經常年沒有人住,但每周都會有人定時到6號和8號打掃,掃除灰塵或鳥糞野食。這是遠在香港的賴謀盛安排的。他想保住父親留下的這些祖宅,留住遠在海外所有遊子的根。




目前,幾乎整個賴氏家族都在海外。賴謀盛有四位叔叔,二叔、五叔在菲律賓,三叔在加拿大,四叔在香港。賴謀盛35歲去香港後,膝下20多名子孫也都在海外發展。但每年清明節,所有子孫如若有空,都要跟著老爺子回來泉州祭祖。此次清明,他就帶回來13個。

見面那天,賴老先生戴著頂鴨舌帽,襯衫西褲,精神抖擻,記性很好,邏輯尤其縝密。他擔任過蚌埠市人民政府投資顧問、泉州人民教育基金會名譽會長、泉州僑聯顧問等職位。35歲到香港,從零開始創業。榮辱一生,他說,「你真想聽,聊個幾天都聊不完嘞。」


1935年左右,6號古大厝蓋起來的時候,他還沒出生。父親賴孫濱13歲就被祖父帶去菲律賓當童工,20幾歲因一張意外的彩票發家,當下中了一萬美金。據後來朋友告訴他們,說換成現在,得有一千萬元人民幣呢。

賴謀盛長大後聽父親說起這事。他說,中獎之後,父親做了人生的幾件重大規劃。其一,便是立即從菲律賓回鄉,在西街購地建房,舉家從洛江羅溪遷往奉聖巷。

其餘還有一大部分錢,賴孫濱一部分用於在菲律賓買下一間雜貨店開始創業,一部分留用泉州家用,一部分存進銀行。趕巧的是,當時泉州西隅小學校長陳仲瑾正奔赴菲律賓為學校籌款,賴孫濱一筆資金注入,從此開啟賴氏幾代人與西隅學校的淵源。


濱發基金樓

現如今的新華北路培元中學(原泉州四中,也叫西隅中學)的東面,有一棟兩層六開間建築,上書「濱發基金樓」。濱,即賴孫濱,發,則是弟弟賴孫發。濱發基金樓實際為賴謀盛和叔叔發起,建於自家宅基地,店面的全部收益都作為西隅學校(西隅小學和培元中學)的獎教基金。

說起這事,賴謀盛和妻子阮雪娥突然特別動情。2004年8月,基金樓正式破土動工。同年9月里的一天,遠在菲律賓的93歲父親賴孫濱處於彌留之際,子孫們從各地趕回去。賴謀盛坐到父親的床頭,輕聲地告訴他:「羅溪老家的祖厝已經蓋了,基金樓破土了,同鄉會也著手在做了。」

「父親聽完,眼角淌出了淚水,嘴角微微笑了下,算是回應,就走了。」賴謀盛說,那三件事是父親生前的三個遺願。他知道,父親那時候最想聽的就是那三件事。


賴老先生說自己現在特別滿足而幸福,不是因為自己大富大貴,而是嘗過人間的苦。

他出生於1938年,剛好趕上抗戰爆發,父親的僑匯斷供,母親和祖母只靠著古厝邊上的一點田地生活,家裡經濟狀況糟糕到了極點,一家人午飯時常都吃不上。

「我在西隅小學讀書的整個童年,都是光著腳在冬天裡度過。1949年解放後,僑匯恢復,父親寄回來了錢、布匹、棉襖,我竟連鞋子左右腳、褲子前後都分不清,因為我從來就沒那個概念。


賴老先生說,以前開學報名是以一小包大米代學費,他們家沒有大米,祖母就讓他背著一籮筐地瓜去,可是校總務處不收。「我就哭啊,一路哭回了家。祖母看著我說,咱們家真的沒有辦法了,只有地瓜啊。」

誰知道,第二天學校就主動登門找了過來,跟他祖母說,「謀盛的父親是西隅小學校董事(注資捐款),他可以不用交學費。」賴謀盛高興壞了。此後在小學、中學,他一直以三甲的成績活躍在同齡人之間。

「什麼是三甲?」

「我們那時候的小學中學,都是按照品性、成績和身體健康這三大類來綜合評等級,甲等是最優等。」


之後,賴謀盛從福建師範大學化學系畢業後,回到泉州,當過老師,又在泉州一家化工廠當技術員。鑒於當時整個環境不好,1973年,他終於接受宗親的勸說,先於妻兒到香港,在英語、粵語(五六十年代,許多大學都輔修俄語)都不通的情況下,一切從零開始。

賴謀盛的創業路有兩條明顯的原則。其一,不把腳放在別人的肩膀上,否則容易摔下來;其二,不跟原老闆搶生意,「同行如敵國」在他那,變為「同行不成敵」。


父親不興富養兒子,並沒有支持賴謀盛太多,只給了他一萬元基礎金,卻被賴謀盛用來接妻兒到香港,一個月600元租了個房子。他選擇先安家,再慢慢立業。

已經快到不惑之年的賴謀盛,從化工廠一份雜工開始,之後又在香港的筒子樓里辦過陶瓷手繪工作坊,賺加工費,做過皮衣手套代理,開過五金廠、粉絲廠……改革開放,兩岸經貿往來,50歲的他又敏銳地抓住商機,在深圳投資錄像帶加工廠;55歲時在安徽蚌埠開發房地產,在泉州投資角鋼及紐扣加工廠,同時又在東莞、江蘇辦有企業……賴家事業就這樣一點一點地被壯大起來。


耄耋之年,最讓此刻的賴老先生引以為豪的是,他對「言必信 行必果」的一生踐行和上天給他的回饋。當年他從朋友的皮衣手套廠出來後,朋友語重心長的半懇求他:「出去以後,不要搞同行,好不好?」

「我說好,後來我就去做台灣的生意。反正粵語我也不行,閩南語我行,揚長避短嘛。哈哈。」

據說,這句「同行不成敵」,還成為香港商界的一段佳話。


因為經常往來兩岸三地做生意,為人真誠受人尊敬,台灣和大陸還沒正式放開「三通」時,賴謀盛經常以「擔保人」的身份,在香港為轉站點,為台灣和大陸兩地的親人引渡相見,親眼見證了當時兩岸親人隔海不能相見的人間真情。

台灣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徐震就曾拜託過他,將他江蘇太湖的兒子帶到香港相見。「我把他們安排在一家酒店見面,他父親在房間裡等著,我帶著他兒子坐電梯上去時,他兒子一出電梯就跪倒了,一步一步地跪到他父親的房間號門前……」

妻子阮雪娥也是泉州人

每天幫忙轉交的信件就更不計其數了,最多時一天要轉寄70封。妻子雪娥每天負責在家幫忙拆信看信,這樣做是為了防止有其他非家信的信件摻進來,這在當時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賴謀盛說自己差點被抓。

但他分外懂得這種對親情的渴望,父親當年幾乎就不曾在他身邊駐留過。耄耋之年,放不下奉聖巷6號、8號,也是如此。許多孫輩都是在海外出生長大,他尤其要趁自己還健朗時多帶他們回來。

「特別是清明節,一定要回來。他們(子女)也會跟著我回來,有時誰實在請不了假,就下次再回。」去年西隅小學110周年,賴老先生特意讓兒子和兩個女兒替自己回來,「是時候,把棒交給他們了。」


奉聖巷6號、8號的紅磚大厝里,原來有這樣一位歷經風霜的老爺子。

來源|花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