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館驛
# 古城老巷,巷子裡的泉州 #
本文導讀
第1部分-------------舊時的高級賓館
第2部分-----記載半部名人史的老巷
第3部分-------注入新鮮血液的老巷
第4部分-------藏著生活記憶的老巷
- 01 -
舊時的高級賓館
泉州小巷千千萬,若要說哪條最能展現舊時的泉城風情,那麼,大概非它莫數。
這是舊館驛。北接西街,南抵古榕巷,全長約270米。
因它原是泉州古代驛站所在之地,元代時,巷內設有一座專供過往官員更換馬匹的館舍,故名館驛。
「館驛」聽著像客棧,但其實過去的舊館驛卻是相當於現在高級酒店的存在,專門負責接待高級官員。
漸漸的,達官顯赫之家遍布巷中,各式氣度不凡的門廳宅第鱗次櫛比。
也正因為如此,才使得舊館驛頗有一股傲立於泉州古巷之林的派頭。
- 02 -
記載半部名人史的老巷
可能是過去為驛站的緣故,與其它小巷相比,舊館驛巷的道路顯得寬敞些。
兩旁多為古厝深宅,鬱鬱蔥蔥的綠植掩蓋著這些古樸的大門,平添幾分神秘。
| 舊館驛24號-26號:龔宅 |
舊館驛24號和26號相鄰,後院相通,這是「舊館驛龔」古厝。
龔氏自古人才輩出。
不僅可以追溯到清代咸豐年間的鄉試舉人龔維琨,還有被我們所熟知的著名女詩人舒婷(原名龔佩瑜)。
如今,斯人已逝,留下故址裝載著當年的點點滴滴。我們只能透過半開的木門,窺見古巷裡今日的生活。
| 舊館驛22號:王海文故居 |
舊館驛22號是光緒年間刑部主事王海文的府邸。
青色薜荔爬滿屋檐,雖然門楣已經脫漆,但仍依稀可見"唐安別館"四個大字。紅棕色的古老大門上,大紅色的春聯字跡飄逸,瀟洒地寫下「只爭朝夕」。
| 舊館驛12號:名醫陳鳳儀其叔父故宅 |
舊館驛14號曾是上世紀50年代泉州名醫陳鳳儀的叔父陳清源的故宅。
陽光拾階而上,影影綽綽灑滿庭院。
雖然是名人的故居,卻無高不可攀之感覺,反而滿滿都是濃郁的生活氣息。
| 舊館驛115號:汪氏宗祠 |
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的舊館驛115號汪氏宗祠,是貴州道監察御史汪旦辭官返鄉後,為紀念汪氏先人而建的,距今已約過半個世紀。
在歷史的漫漫長河裡,它幾經被廢棄,又幾度被修繕。直到2001年被列為泉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重修完畢,才有了我們現在見到的這般氣派的模樣。
| 舊館驛2號:董楊大宗祠 |
悠然踱步至巷尾,還能看到另一個宗祠。
這是全國唯一一個兩姓聯宗的宗祠,2001年更是被列為泉州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有幸走進這個泉州名祠,一睹風采。金碧輝煌的琉璃瓦,硃紅色的牆,門上、屋檐上、石柱上雕刻著的惟妙惟俏的圖騰。整個宗祠富麗堂皇又莊嚴肅穆。
……
還有舊館驛15號洪藹庭故居、舊館驛73號泉州大商人朱庭英故居……堪堪200餘米的小巷,卻像是承載了半部泉州名人史。
時代變遷,舊館驛已經從古代驛站滿滿變成了現在充滿文化底蘊的老巷。歷史的垂青,讓它隨著時間的沉澱更加熠熠生輝,在完成華麗轉身的同時,也見證了泉州的繁華。
- 03 -
注入新鮮血液的老巷
老巷就像是這座城市的血脈和根系,一邊綿延曆史,一邊萌發生機。
一排排深宅大戶中,穿插著幾處不一樣的風景。房子還是那些老房子,卻因為多了些許現代人喜歡的東西,而有了獨特的味道。
| 舊館驛26號:穀雨閣 |
離巷口不遠的這家「穀雨閣」,門面不大,但足夠吸引眼球。門口一塊「裝修中」的牌子讓我們只能隔著小門朝里看。
雖沒有進去一探究竟,但從這些擺放整齊的洛麗塔、漢服等服飾不難看出,這裡約莫是一家換裝店。
| 舊館驛31號:甜冶 |
甜品愛好者大概無人不知甜冶吧。隔著一堵紅磚瓦牆,裡面是與外觀大相逕庭的甜點屋。
閒來無事的午後,最適合在老巷邂逅一家清幽唯美的小店,嘗一口甜,微風輕拂面龐,幸福得揚起嘴角,眯起雙眼。
它家的甜品小巧精緻,甜度適中,即使不愛吃甜食,也會愛上它,難怪那麼多人嘗過一次後就念念不忘。
| 舊館驛4-1號:花犟 |
舊館驛4-1號的花犟完全是一個意外之喜。
浪漫得仿若童話的門庭,很難叫人忽視。被店名誤導,以為是個花店,卻不想在這個讓人心動的小店不僅能插花,還能畫畫。
總覺得在這樣的環境里待久了,即使是藝術小白,多少也能薰陶出幾分文藝氣息。
| 舊館驛111號:鯉行者客棧 |
舊館驛111號,是鯉行者客棧。
樓上樓下掛著紅燈籠,綠植掩映,木質大門關住了屋內的精緻,但關不住客棧的古風古韻。
開在舊館驛的客棧,比起其他民宿好像更讓人期待些:不禁暗暗猜測,與古時的驛站相比,它又如何?
| 舊館驛99號:照真達俗 |
塗成淡藍色的鐵門上掛著一塊木質招牌,意外的契合。
正好奇這是一家什麼店,就幸運地撞見了「照真達俗」的主人。這是來自五湖四海的紀實攝影師,在泉州古城的老巷裡開闢的基地。
正如牆上掛著的「攝影是一場修行」。浮世萬千,同一條小巷,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能用鏡頭記錄泉州,把今日的新鮮事,變成明日的歷史,是攝影師的幸福。
- 04 -
藏著生活記憶的老巷
200餘米的舊館驛實在不長,但小巷中卻藏有需多枝枝蔓蔓的小道,指不定哪一處就會給你製造一些驚喜。
找不找得到,尋不尋得見,都靠緣分。
幾經風雨,小巷的蒼老肉眼可見:刷過的白色牆灰脫了皮,藍色門牌已經些微褪色,就連牆縫中都毅然長出了幾株翠綠的嫩芽。
對於在這長大的孩子來說,童年記憶就落在這彎彎繞繞的深巷中。
夏日伴著西下的陽光,和小夥伴從這條巷子穿到那條巷子,笑聲從街頭傳到了巷尾。
個子不高,身手卻不賴,盼到樹上的枇杷成熟的那天,相約著一定要一起去摘。
偶遇可愛的小貓小狗,雖不敢上前,只敢與它遙遙相望。相顧無言間,卻感覺四周都安靜了下來,剎那間溫柔了歲月。
電纜犬牙參差,散發著清新洗衣粉香氣的衣服毫無章法地懸掛著。綠樹沖天、隨風搖曳,古樸的、天然的、鮮活的生活碎片,在巷子裡逐一相遇。
著名詩人舒婷曾說:
「在漫長的種族遷移中,它是離我最近的一座風雪驛站,幾代人從這塊熱土汲取的能量,吸引我,像指南針一樣總朝著它的方向。此生,我的籍貫是泉州。」
這是舒婷筆下的風雪驛站,這是泉州的舊館驛。
閒時再去走一回這條被遺忘在歷史深處的小巷,也算是去遠方走過一遭了罷。
來源/微泉州